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05762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成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 争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公司能否不断进步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通 过对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原因的思考,提出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 策略。关键词: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思考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listed companies emerge in a fast speed and the competi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ierce. To find a

2、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s the key to making steady progress of a company. This text proposed strategi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sted companies.Keywords: listed company; sustainable de

3、velopment; viewpoints目 录一、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三、总结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张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国 内新兴上市公司和国外成熟大型公司竞争时,国内上市公司并不占优势。从经 营管理,知识产权等多方面来看,国内企业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 不断学习进步。而这些不足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业绩稳定性较差,成长性不强 的问题。如何在竞争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公司能否不断 进步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上市公司业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业

4、绩缺乏稳定性和成长性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企业方面 的内因,也有经济环境方面的外因。但内因是最关键的,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总括起来,以下三个因素是最普遍的因素:1、缺乏核心能力,产业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当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以后,大部分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 剩、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的态势,许多原来高成长、高盈利的产业已转入低 增长、低利润甚至出现行业性亏损的不良态势或者沦为衰退产业。随着传统产 业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衰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不得不滞留在衰退产业中 忍受煎熬,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面临着生存危机。从 2001 年上市公司业绩预亏和预警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产业衰退的程度。 到 2

5、 月底沪深两市共有 229 家企业进行了业绩预亏和预警,其中家电行业主要 是彩电行业共有 15 家,占第一位;化纤纺织行业有 12 家,占第二位;商业有 10 家,居第三;摩托车和自行车行业的公司几乎全部亏损。如因产业的衰退, 家电、摩托车、彩管、百货、化肥农药、日用轻工、普通机械和仪表制造等行 业的大部分上市公司已陷入亏损的深渊。百货行业的大部分上市企业已是城头 更换了大王旗,残存的小部分企业也岌岌可危,队伍是越来越小。由于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未能建立,大量没有发展 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 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

6、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因而, 产业转型是很大部分上市公司不得不面对的艰难选择,也是我国股市发展中的 一大难题。根据作者的实证研究得到结论,自行车、摩托车、农用车等低技术含量的 交通设备制造业,彩电制造和显像管制造业,白酒酿制业,纺织化纤及纺织机 械制造业,轻工制造等发生了明显的衰退,其中的大部分产业已经转化为衰退 产业,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长期持续亏损,并有可能是全行业性亏损。我们只要对这些产业中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的业绩和股价变化稍加回顾就 不难发现产业衰退的轨迹。通过对这些衰退产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史分析,可 以得到一个结论:面对产业衰退资本支持不是万能的。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 退困境的充分条

7、件,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 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2、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表面上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提取存货跌价 准备和坏账准备等,实际上是公司盲目投资,过度多元化酿成的苦果。在当前 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确实容易产生多元化冲动。因为,一是我国证券 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缺失,企业低成本融资乃至恶性圈钱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 投资决策上的随意性;二是价值投资理念遭冷落,股票价格与企业业绩不相关 或负相关,各种题材的炒作成了主流,而上市公司跟踪市场热点的多

8、元化投资 行为能够制造市场炒作的题材。近几年来,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赶时髦或为了顺应二级市场概念性的炒作, 纷纷利用上市公司融资通道之优势实施多元化经营。2000 年我国上市公司出现 了多元化经营热,约有 200 家上市公司扩大或变更了经营范围。2001 年上市公 司的多元化倾向更加明显。表面上看,多元化投资使企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 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减小了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 营战略,贸然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只能获得今天瞬间的“快感”,而让明天 承受长时间的“悲痛”。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理论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 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极

9、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除此 之外,多元化投资还将迫使企业从主业中撤出相当部分资金投向外围业务,这 对长期培养起来的主业无疑是场“浩劫”。长期来看,不仅可能造成资金低效 耗散,还会加剧主业长期循环下跌趋势,破坏核心竞争力,酿成主业“空洞化” 的悲剧。多元化经营不一定会减弱风险,全面出击可能不如重点突破,“伤其 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高专业化水平,把主业做大,基础巩固,形成自身的 竞争优势,才有可能经受住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考验。这是国际市场上成功 企业一贯遵循的商业准则。自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由于全球性经济停滞,一场以剥离和出售非主 营业务资产为特征的企业重组运动席卷全球,管理学

10、界称这场重组运动为“归 核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来强化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从而从整 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盲目多元化一般是经济繁荣时期的产 物,而与多元化相反的“归核”行为则是经济不景气时期企业的生存选择。从 企业发展史看,多元化缺乏抵抗经济周期的能力,因而风险过大。而以强化企 业主营业务提高核心能力的战略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良策。在这一方面,我国 上市公司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多元化是许多上市公司失 去生存能力的根本原因,缺乏专业化基础的多元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大敌。从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可知,能够持续发展的企业全部是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 专业化的主营业务

11、是企业现金流的基本源泉。尽管这些企业有条件实施多元化 战略,但他们始终在主营产业中辛勤耕耘,咬定主营产业不放松,通过专业化 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都是所在产业的佼佼者,高度专业化的产品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相反,许多主业并 不突出的上市公司在有了资金后盲目扩张,到后来企业成了无主营业务的公司, 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并不得不退出证券市场。可以说,大多数 ST、PT 公司是被 多元化葬送的。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信息不透明和 宽松的市场环境,大股东往往把上市公司作为提款机,上市公司从市场上恶

12、性 圈钱,大股东从上市公司大肆掏钱。大批上市公司正是被大股东掏空后失去生 存能力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所有的 ST、PT 类公司都是被大股东掏 空所致。如果没有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大则上 5060 亿元, 小则几亿元。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法可谓”花样百出”。一是大股东赤裸裸地直接 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相当普遍,正是由 于资产被侵占,上市公司才陷入了死亡深渊。二是大股东利用上市公司大肆担 保套取银行资产。估计有 200 多家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提供了 200 多亿元以上的担保,许多上市公司就是因为担保而失去生存能力的。担保葬送 了

13、许多有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三是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已有越来越 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被掏空。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剥夺上市公司的手法 五花八门,有的通过向上市公司出售劣质资产、或以高出市场价格的方式提供 原材料和有关服务以及场地(资产)使用权,还有的是拖欠上市公司的销售货 款。目前一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由上市公司花巨资购买集团公司的商标或专有 技术等无形资产。由于无形资产价格缺乏客观依据,这就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 司开了方便之门。有的上市公司购买商标的支出超过了公司的全部盈利,无形 资产充当了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形杀手。四是大股东所持股权被冻结。至 今已有 100 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所持股

14、份部分甚至全部被冻结了,包括许多 刚一上市的公司大股东股权就被冻结,如华纺股份上市当天第一大股东全部股 份就被冻结。股权冻结将严重危害企业的生产经营。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大股 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并使上市公司失去生存能力的事例不胜枚举。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众所周知,运用企业能力理论揭示企业发展的奥妙是当今世界的最新潮流。 时至今日,战略管理专家们仍然热衷于把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核心能力)作 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企业能力理论也就一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 论研究的时代主旋律。企业能力理论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解释企业产生长期收 益的机制是什么,也就是说,阐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存在及存在的原因,

15、通 俗地说,就是解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建立在核心 能力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持久性,也就是说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 基础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特有的核心能力,即使在某一时期取得了高速 发展,但这种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企业缺乏抵御竞争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培养核心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主要途径有:1、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从容应对产业变革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战略。因环境的不断 变化,企业管理的主题也经历了历史的演进过程。安索夫(HIAnsoff)将 管理主题的演变

16、作了概括。在 20 世纪初期,战略管理的重点是产品战略,到中 期管理主题是市场战略,后来是技术战略,到 7080 年代是生产能力战略和资 源战略。到 80 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之所以成为企 业战略管理的主题,是与 90 年代以来企业生存环境的急剧变化相关的:技术革 命、竞争全球化及大批新兴产业的诞生等。战略专家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是产业选择问题和在产业内的竞争地位问题;企业成功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企 业所处产业的吸引力(产业效益)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战略管理仍属空白。正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企业 只好盲目跟随市场走,市场流行什么,企业就投资什么,其后果必然是被市场 所淘汰。因而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正处于 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的大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加速传统产业 的衰退。而且,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产业边界越来越模 糊,产业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