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内容提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04158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内容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内容提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药学概论按照内容划分为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四个部分,其 中以中药和中成药为主体。绪论部分扼要介绍了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至第七章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主要介绍了中医指导思想、理论核心、人体生命活动 的物质基础,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辨证和防治原则。第*章为中药学知识, 着重介绍中药的性能、炮制、配伍应用和性状鉴定。第十章简介方剂学基础知识,第十一 章重点介绍常用中成药及应用。为了体现实用的原则,在编写过程中加入了实践操作、实 例解析、考核标准等内容。每章后面的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便于巩固学习内容。可供各 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

2、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绪论 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 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第三节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3、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与运动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运行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津液和血的关系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二节 发病 第三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

4、、气血失常第五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四、望头颈、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分泌物与排泄物 七、望舌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与口味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八、问小儿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第六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虚实 三、寒热 四、阴阳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肝与胆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其他辨证 一、病因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卫气营血辨证第七章 防治原

5、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第三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第八章 中药基础知识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归经 四、有毒无毒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与使用 一、配伍 二、用药禁忌 三、剂量 四、用法 第三节 中药的采收、加工 一、中药的采集 二、中药的加工 第四节 中药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第九章 常用中药及应用 第十章 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参考文献 目标检测题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作

6、者介绍-暂无文摘-第一节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学的起源 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 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所以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斗争巾,医药学有了最初的萌芽。原始人类由于没有经验,不能辨 别植物是否有毒,往往会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引起腹泻、呕吐、昏迷,甚至导致死亡。经 过长期的实践,人类逐渐掌握了一些植物的形态和性能,初步形成了植物有毒无毒的概念, 并在观察动物疗伤及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渐渐积累了某种植物对特定疾病治疗作用的经验。 古代史书中有关神农尝百草传说的记载,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

7、植物药的实践过程。 从远古时期到秦皇朝建立,人们迎过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逐步发现、认识和使用药物, 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记载,是中药的起源阶段, 也是中药学的萌芽时期。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 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 酒剂等。随着狩猎、渔业及采矿业的发展,原始人逐步了解到了某些动物的脂肪、血液、 内脏、骨骼、甲壳及某矿物等的食用价值和治疗作用,从而积累了一些动物及矿物药的知 识。中国民间流传的“药食同源”的说法,正足对植物药、动物药起源的真实写照。 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动物习性的观察及自身对疾病的体验,发现了某些植物的叶、茎对伤 口的特殊治疗作用,积累了药物外敷的经验;并在无意识用手抚摸、压迫受伤部位时,起 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或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刺激身体的某些疼 痛部位或刺破身体的病变部位,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现象;用冷或热的物体对身体 局部进行冷、热刺激,从而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等基础上,并对这些反复多次出现的情形 进行总结,由此产生了外治、针刺及灸法。 以上都说明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 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