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99235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学生体验营造有效课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体验 营造有效课堂营造有效课堂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陈君 215168摘要:摘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依靠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我领悟。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生生活体验、课堂体验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关关键词键词: :生活体验 课堂体验 有效课堂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 ;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这便是

2、“体验学习” 。 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除具有学习客观知识的特点外,还应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和创造过程。数学课堂中许多只能意会的“知识” ,如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规律的理解等,这些知识的获得只有依靠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我领悟。关注学生的体验,如何营造一个有效的数学课堂,这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研究的一个问题。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有效课堂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有效课堂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

3、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苏教版数学第八册教材中,有一个直线、射线和角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对射线的概念只是一句话:“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有些教师可能因为有教材配套的光盘进行教学而放弃对这个内容的重组设计,取而代之以传统的讲授型方式教学,我在上这节课之前对这节课却有了思考:如何激活教材,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呈现生动、多样的形态,使课堂真正实现生活化的有效课堂?【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直线、射线和角2师:(多媒体展现金鸡湖的灯光夜景)看见了什么?生:许多漂亮的霓虹灯光线。师:现在让我们走进光线。 (打开手电筒)又看见了什么?生:

4、一条光线射向远方。师:(打开门)如果没有障碍物,光线会怎样?生 1:一直射向远方,没有尽头。师:(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现在手电筒光线射向哪里?生:向着线段的另一个端点射去。师:光线能被端点挡住吗?生:不能,一直会射向远方。师:是的,光线冲破另一个端点射向很远的地方。那你能不能画出一条射线呢?(教师及时擦去线段被射线冲破的那个端点)生:能!(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画出了射线,并一下子就发现了射线的特征。)教师把对射线的认识通过生活知识的深化-手电筒光线的照射,激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老师把手电筒光源部分和黑板上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光线和线段重合时的那一时刻

5、,学生在对手电筒光的观察中瞬间体悟了射线的由来和特征,特别是教师话语里的“冲破”二字,更是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教材里那句静态的话:“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由此射线的概念、特征的生成也就水到渠成。因此,小学数学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界限,为学生搭建好获得新知的脚手架,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有效课堂。二、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积极打造动态的有效课堂二、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积极打造动态的有效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3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学习过程,引起学生个体

6、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认识数学,掌握、发现、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真正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积极打造一个动态的有效课堂。1 1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做数学”对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理解的才会比较深刻,应用也会自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因此,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感受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的,以及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应用的,也就是把教材内含

7、的知识,经过学生的再创造,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成果,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案例】苏教版数学第九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知道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师:大家手中都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生: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师: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我们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师:对了,我们只有把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学生按照活动要求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在巡视时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拼成了长方形(图 1 和图 2),但有个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剪拼法(图 3)图 1 图 2 图 3师:这位学生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可是他这样

8、剪开后(图 3)怎么也拼不成长方形,谁知道他哪儿出了问题?生 1:他没有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所以拼不成长方形。师:为什么只有沿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呢?生 2: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与两个底边4可以形成 4 个直角,所以只有沿高剪开才能把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师:(赞许地点头)(刚才那位学生立即重新动手操作起来)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教师充分放手让他们通过眼睛看、心灵去感悟,及动手实践操作验证,当个别学生在动手剪拼遇到障碍时,教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教师提出帮助找出原因,将学

9、生的思维直接引向急需探索的问题到底怎么剪。学生在动手操作后,亲身体验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进行剪的科学性,明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为什么必须要沿“高”剪开。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学生们不仅能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这两个图形的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有价值的不同见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活动过程,而且因人而异获得了各不相同的体验,为指导学生未来的活动提供了经验,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也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听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动手做过的才是真正的理解。 ”2 2相互交流相互交流-让学生体验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说数学”“说”是人与人之间

10、交流的主要方式。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学生的描述,加强体验,在体验中进行感悟,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建立良好的认知网络,提高学习能力。【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确定位置师:刚才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用数对可以正确、简明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那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你在教师里的位置吗?学生结合数对的知识,各自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以下是在学生的回答中选取的三个学生的回答。生 1:我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表示第

11、 4 列第 3 行。生 2:我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3),表示第 5 列第 3 行。5生 3:我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4),表示第 4 列第 4 行。突然一个学生兴奋的举起了手。生:老师我发现了数对中第二个数字都是 3,说明他们在同一行上。数对中第一个数字都是 4,说明他们都在第 4 列上,也就是说在同一列上。师:是这样吗?学生结合教室里的实际座位,验证了刚才的发现。再截取一个教学片段:生 1:我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4)生 2:我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师:这两组数对里的数能否随便交换位置呢?生:不能。师:为什么?生:这两组数对表示的含义不同, (1,4)表

12、示第 1 组第 4 个, (4,1)表示第 4 组第 1 个。创设这样一个环节,主要是“数对”对学生来说是个新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可视性”的感受和体验比较远,因此,在“数对”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座位,通过说说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对数对的认识。因此,在达到这个教学目的之后,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突然有学生发现了什么,而对于这个知识点,在本课时中还没有安排,要到下一个课时才会研究,当学生已经发现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说明学生已经达到了接受这个知识点的层次。在短暂的思考之后,还是决定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课后证明,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处理是非常恰当的。另外。当两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

13、在教室里的位置是(1,4)和(4,1)时,教师借助学生的体验,及时进行比较,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层地理解“数对” ,从而生成正确的数学方法。6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通过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把什么看做单位“1” ,让学生知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单位“1” 。在其后的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时候,让学生在说的体验中进行感悟,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3 3动笔计算动笔计算-让学生体验让学生体验“算数学算数学”学生的计算能力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计算法则的掌握;二是计算技能的形成。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高度

14、概括。它是计算方法规律性的反映。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不仅要懂得按照法则如何计算,而且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所以理解是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很注重学生的计算体验。【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简便计算 9625师生共同探索,发现这道题的解决方法有:1. 利用乘法分配律,如:9625(906)2590256259625(1004)2510025425962596(205)2596209652.利用积不变的性质,如:9625(964)(254)9625(968)(258)3.把同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如:9625(244)2524(425)962596554.把两个数都分解成两个数这道题教

15、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不同方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简便计算的方法,更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7又如【案例】苏教版数学第十册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师:媒体出示天平图,你能根据图中的意思列出方程吗?生:列出方程:X+10=50师:怎样求出方程中未知数 X 的值呢?生 1:从天平两端同时去掉 10 克的砝码,想到在方程两边都减去 10。生 2:直接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 10,结果仍然是等式。师:肯定两种方法。师:示范解题过程,讲解书写格式。生:尝试独立解方程。师:巡视,寻找正确与错误的学生,指明板书,

16、组织全班交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之外,还要对算理有深刻的理解。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时候,通过学生的动笔计算,在计算中体验等式的性质,同时鼓励学生在计算体验的过程中,动态呈现错误的方法,有的学生等式左边的未知数忘写了,有的没写“解”字,有的等号没有对齐让学生经历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个性化”到“大众化”的过程。正是有了这种体验,让学生在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算理。4 4课后实践课后实践-让学生体验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大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生长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