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概论》总结论文目录一、 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二、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三、 对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一、学习这门课程的感受与心得(一)通过对《中过古代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进一步对中国 古代哲学发展脉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 解二)学习了中国古代哲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让我进一 步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特别是在哲学放面的差异性,也是我认识到当代中国哲 学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三)哲学作为一门使人更加聪明和拥有智慧的科学,特别是经过几千年 发展而来的发展而来的中国哲学,其中的智慧和原理对现实中的我的学习和生 活以及将来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四)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思考对完善和巩 固我的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推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大学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 了一定的帮助二、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上看: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三代时期;在春 秋战国时期,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使中国古代哲学得以 奠基;汉代经学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出现,佛教哲学的兴盛以及道 教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宋代至明清三教合流出现程 朱理学、陆王心学。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最高峰下面从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所 体现的哲学精神的理解来谈谈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体认识一)我认为与西方哲学存在的最大差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强调知行合一,实 事求是 《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充分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实践的 品格西方哲学有“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即哲学家注重理论探究以满足求 知欲望,并不讲究知识的实际功用而中国古代哲学力求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 实用知识《大学》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 哲学家关注这些大事并研究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目的是为了处理这些大事建言 献策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知不是纯知识,而是与行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实用知 识,荀子说“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明为圣人” 荀子把行视为求知的目的,视为检验知的标准,认为知必须服务于 行,没有行,知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与价值墨家“言必信行必果”的观点也充 分表明其重行他们还主张“务言而娞行,虽辩必不听” 墨家处世原则是“强 力以从事” 、 “赖其力而生”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墨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道家通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道法自然”等观点警告人 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要凭主观想象为所欲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是要 人们不行动。
东汉王充提出“人无闻见则无所知” 、 “学贵能用”等观点,说明 他充分认识到了劳动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二)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 “生无所息” 、 “否极泰来”等语 句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易经》上说“天地之大 曰德曰生” “生”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特有风格中国古代哲学立足于动态的宇宙观,以生作为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原则用 积极乐观的精神鼓励人们积极进取正如荀子所说“制天命而用之” 中国古代 哲学家教导人们尽管人生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 前途毕竟是光明的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精华的自强不息、刚健尚进、奋发 进取的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中国古代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其辩证思想极为丰富,关于变 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历代 哲学家都有过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 “阴阳”之说充分表明中国古 代哲学家注意从两点论的角度而不是一点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从道家“贵柔” 辩证法、兵家的“尚刚”辩证法倒儒家的“执中”辩证法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已 经形成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法学说系统。
先秦哲学家奠立的辩证法思维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发展甚至被视为“形而上 学”宇宙观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的观点中也包含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他虽然主 张“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承认“王者改制” 他提出“阴者,阳之和”的观点 以及关于五行相克相生的论述包含着辩证思维当佛教哲学传入中国后,中国 高僧也试图辩证的解释空与有、真谛与俗谛、诸佛与众生、菩提与烦恼、生死 与涅槃、净土与秽土的关系,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四)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以人为本古希腊哲学家关 注自然,印度哲学家关注彼岸世界,而中国哲学接则更多的关注人类自身他 们在探讨天或自然的时候总是同人事联系在一起正如司马迁所说“亦欲以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秦儒家一向把人道作为理论研究中心孔子在子路请教鬼神问题时说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孔子的人本思想集中体现为他的“仁”的理念他主张关心人、 尊重人、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则从君民关系的角度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荀子通过把君民关系必作水与舟的关系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 舟”的道理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这更 说明儒家的宗旨在于提高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墨家倡导以人为本的人道原则,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在人际关 系上提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的观点道家虽然大力倡导自然原则,但也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包含着顺应民意民心的自然的意思 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进一步说明其反对社会不公,关注民间疾苦的思想从上面可得知,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十分突出,哲学家们关注人性、 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之道等三、代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知道的主流哲学形态, 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 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现在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 只是在发展西方哲学思维,中国现在哲学领域并没有真正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这也是现在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中国哲学发展任重 而道远 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土化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哲学思想中国发展应该充 分考虑自己既哲学的特点和特色,而不是教条化地用西方哲学理论去研究中国 哲学。
其次,要发扬中国古代哲学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科 学的哲学,但是我们应该从自身历史与现实条件出发发展多元化的哲学例如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不能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与纯在的关系、 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去机械化一些现实问题,这样对哲学上许多问题的研究 与解决是不利的 再次,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应该包容各种哲学观点和理论 的研究在本质上哲学无对错之分,例如不能认为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就是完全 错误而全盘否定,其实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很多哲学观点都是为唯心的,但是他 们的理论却知道我们的民族在古代史上遥遥领先于世界,他们的理论不能说没 有借鉴意义 总之,现在中国哲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善于创新既要借鉴外来哲学优秀成果, 又要承古萌新,以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