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263725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1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1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1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1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记承天寺夜游1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1(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谥号文忠,号“东坡居士”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史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个人;他还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无情不可容,无事不可言”,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作者简介:,承天寺,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背景:,选自于东

2、坡志林。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题解:,题目“记承天寺夜游”意思是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标题指明了游览的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承天寺。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3、起行。,字词全解:元丰六年:公元1038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欲:将要。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户:屋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句段全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将要睡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屋里(十分优美),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外面。,交代事件、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时候,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

4、“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句段赏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字词全解:,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谪居承天寺。,句段全解:,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句段赏析:,“念无与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字词全解:,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

5、:庭院里。,句段全解:,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句段赏析:,怀民亦未寝,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乐者”相呼应。,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层意归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字词全解:,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交横:交叉错杂。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解释为“原来是”。,句段全解:,(月光)洒满庭院,好像一片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原来那是竹枝柏树的影子。,句段赏析:,作者以“积水空明”四个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传神。前者给人以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7、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庭中夜色),层意归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字词全解:,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与名利而能从容留恋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

8、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罢了。,句段全解:,哪个夜晚没有夜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句段赏析:,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

9、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层意归纳:,古汉语常识:,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但,只是。今常用于转折连词。)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今无此用法。)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狼 寻:寻张怀

10、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用做动词,散步。),主题归纳:,本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了及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有随员而适、自我派遣的特殊心情。,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作技巧:,练习,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是作简要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赏析: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