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236374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作业_扬州市土地利用规划(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现状与分析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省中部。介于东经, 北纬 之间,南临长江,与镇江相望,北与淮阴、 盐城接壤, 东和盐城、泰州市毗邻,西与安徽天长、南京交界。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由北向南沟通 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连接长江。 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境内地貌以平 原为主,微地形差异明显,由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仪征丘陵山区为最高,高邮、宝 应与泰州市的兴化接壤处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全市耕地比重较大,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主要农作物为粮、棉、油等,辖区内水面广阔,资源丰富,江、河、湖、荡盛产鱼、虾、

2、 蟹、龟、鳖、珍珠、荷藕等,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扬州市现辖广陵区、郊区、宝应县、邗江县以及仪征、高邮、江都三个县级市, 个乡镇和个街道办事处。年末总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 的,其中非农业人口为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 取得新的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全市完 成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省,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元。扬州市区在全国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中列第位, 邗江、江都两县市进入第三届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二 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水热条

3、件好,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明显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降水丰沛, 梅雨、伏旱明显. 扬 州市年太阳辐射量为464 489J cm 2, 年日照时数为2176. 7h, 年平均气温为15, 最 热月平均气温为27.6,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 5, 稳定通过10的积温(80% 的保证率) 为4548 4721, 无霜期达222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1030mm. 受地理纬度和季风的影响, 扬州市光、热、水资源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 夏季是一年 中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 期间的太阳辐射约占全年的70% , 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3% , 光、热、水资源配合比较协调, 有利

4、于夏秋作物的高产稳产. (2)土壤肥力高, 增产潜力大 扬州市平原主要是由长江、淮河和历史上黄河改道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一般土层 比较深厚, 土壤质地适中, 保水保肥能力强, 耕地质量好. 全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 88% , 其中里下河、沿湖地区平均为2. 2% , 是省内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 近年来, 由于各地重用轻养, 不少地方土地生产力有所下降.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评 级结果, 扬州市高产的农田只占耕地的47% , 而中产及低产农田则占耕地的40. 9% 和12. 1%. 高、中、低产田大致相差一个等级, 稻麦单产相差100kg 左右, 如果有13的中低产田 通过改良, 各提高

5、一个等级, 则全市约可增产粮食7万t. 可见, 改土的增产潜力很大. (3)人均耕地较少, 水域资源丰富 扬州市共有水面19. 74万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29. 7% , 水域广阔, 包括河、湖、塘、 库、沼泽等多种类型. 水面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除长江以外, 大部分水面都可因地制宜 地发展水产、水禽、水生植物和耐水林木的生产 2.劣势分析 (1)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 扬州市降水变率较大, 旱、涝、阴雨等出现的机率较高, 特 别是春湿、夏涝、秋涝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此外, 低温、台风、冰雹也时有发生, 对农 业生产有一定的影响. (2)地势低平, 洪涝灾害比较普遍扬州市地跨长江、淮河

6、两大水系, 降水及外来水资源均较丰富, 加之大部分地区地势 低平,排水不畅, 汛期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如1991年6、7月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 扬州 市一半以上的农田被淹没,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地势低洼, 排水不畅, 除西南丘 陵岗地外, 扬州市大部分农田的地下水位都比较高, 一般埋深在0. 4 0. 8m 之间.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扬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 2004 2010 2020 地类 面积 (公顷) 比重 (%) 面积 (公顷) 比重 (%) 面积 (公顷) 比重 (%) 一、农用地 426406 64.28 416745 62.82 40781

7、9 61.47 1、耕地 316643 47.73 311725 46.99 307579 46.36 2、园地 10456 1.58 7807 1.18 3757 0.57 3、林地 8693 1.31 9370 1.41 10489 1.58 4、牧草地 6 0.00 6 0.00 6 0.00 5、其他农用地 90608 13.66 87837 13.24 85989 12.96 二、建设用地 113544 17.12 125302 18.89 138358 20.86 1、城镇居民点及工 矿用地 26656 4.02 37510 5.65 49163 7.41 2、农村居民点 6346

8、3 9.57 58863 8.87 54341 8.19 3、特殊用地 2985 0.45 2985 0.45 2985 0.45 4、交通用地 6423 0.97 8926 1.35 11822 1.78 5、水利设施用地 14017 2.11 17019 2.57 20047 3.02 三、未利用地 123457 18.61 121359 18.29 117229 17.67 总计 663407 100.00 663407 100.00 663407 100.00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 关成果,未来扬州区域发展的空间战略将坚持“区域集中、空间集

9、聚、开发集约”的原则, 突出重点和层次,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走核心轴线式的发展道路。根据这种构想, 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对土地利用布局做如下调整: (1)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调整。以区域的集聚发展为核心,大力推进市区与江都、仪征 一体化建设,培育发展中等城市,择优发展小城市(镇) ,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到 2010年,扬州市形成1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50个一般建制镇;至 2020年,扬州市形成1个特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8个重点中心镇,36个一般建制镇。 以集聚发展模式的节网状城镇空间组织形式,形成一个沿宁通交通走廊、沿江岸线展开的 扬州沿江城镇聚合轴;一条沿大运河、

10、京沪高速公路展开的淮江城镇聚合轴,最终形成疏 密有序,集中发展,开敞布局的区域城镇空间组织。 (2)中心城区发展方向。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扬州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 “主导向南,西进东联” ,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 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 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南绕城线至长江之间的用地为城市今后主要 的发展空间,近期建设沿江港口新区和瓜洲分区、增加沿江生活岸线,形成滨江城市格局; 西部进一步完善、充实,为近期建设的重要区域,是今后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区域, 也是城市主要的居住区域;

11、东部强调在保持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与江 都的有机联系,改造东部分区、低强度开发河东分区、控制广陵产业园区规模;东北、西 北适度发展,用地范围应严格界定,防止无序蔓延;建设强度应有所控制。 (3)沿江港口开发与产业布局。以扬州港为统一品牌进行整合,加快形成以扬州港为 主体、江都港和仪征港为补充的“一港二区”格局,到2020年形成2000万吨和40万只标 准箱的吞吐能力。沿长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宁通高等级公路三条横向主轴,形成一批特 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作为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在市区规划建设邗江工业集中区、江阳工业集中区、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集中区、沿江工业集中区、

12、经济开 发区工业集中区(含汽车、信息产业等) ;在仪征规划建设扬州(仪征)化学工业集中区、 汽车工业集中区和船舶工业集中区;在江都规划建设纺织工业集中区和船舶工业集中区。 本着“层次分明,对象明确,各有特色,功能互补,发展协调”的原则,在沿江地区统筹 安排物流园区,形成扬州港、仪征港、扬州城北联运中心、江都砖桥四个物流园区和江都 联运、扬州机场两个物流中心。 (4)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通过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集聚,促使农民向城市、 镇区集中;依据扬州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规划和扬州市村 镇规划 ,依托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沿主要干线和河流布局选择基础较好的农村居民 点或

13、布置新的农村居民点,逐步撤并和控制农村居民点数量;加强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和增加农村集中居住区吸引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村庄和历史文物保护的力度, 突出滨水村庄建设形象,最终变目前的“散、乱”布局为沿公路干线和主要河流等线状基 础设施两侧形成带状式居民点分布格局。 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规划确定的2010年,农用地面积为41.67万公顷(625.12万亩),比基期2004年减 少0.97万公顷(14.49万亩);其中耕地为31.17万公顷(467.59万亩),比基期年减少 0.49万公顷(7.38万亩)。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18万公顷(17.64万亩),达到12.53 万公顷(1

14、87.95万亩)。未利用地总面积为12.14万公顷(182.04万亩),比基期数据减 少0.21万公顷(3.15万亩)。扬州市规划近期年土地利用结构表 地类 2004 (公顷) 2010 (公顷) 增减 (公顷) 一、农用地 426406 416745 -9661 1、耕地 316643 311725 -4918 2、园地 10456 7807 -2649 3、林地 8693 9370 677 4、牧草地 6 6 0 5、其他农用地 90608 87837 -2771 二、建设用地 113544 125302 11758 1、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6656 37510 10854 2、农村居

15、民点 63463 58863 -4600 3、特殊用地 2985 2985 0 4、交通用地 6423 8926 2503 5、水利设施用地 14017 17019 3002 三、未利用地 123457 121359 -2098 总计 663407 663407 (1)农用地减少,除林地外,其他各类农用地全面减少。2004年末农用地面积42.64 万公顷(639.61 万亩) ,其中耕地 31.66万公顷(474.96万亩) 。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 为41.67万公顷(625.12万亩) ,比基期2004年减少0.97万公顷(14.49万亩) ;其中耕 地为31.17万公顷(467.59万

16、亩) ,比基期年减少0.49万公顷(7.38万亩) 。到2020年, 农用地面积为40.78万公顷(611.73 万亩) ,比基期数据减少1.86万公顷(27.88万亩) ; 其中耕地面积为30.76万公顷(461.37 万亩) ,比基期减少0.91 万公顷(13.60 万亩) 。 (2)建设用地增长,其中农村居民点下降,城镇、交通水利用地全面上升。根据规划 确定的目标,扬州市2010年建设用地规模在现有规模11.35万公顷(170.32 万亩)基础 上,增加1.18 万公顷(17.64万亩) ,达到12.53万公顷(187.95 万亩) 。2020年建设用 地规模比基期规模增加2.48 万公顷(37.22 万亩) ,达到13.84万公顷(207.54 万亩) 。 (3)未利用地下降,主要由于滩涂面积下降。2004年末,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