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226755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访历史教育家专周发增先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访历史教育专家周发增先生 周发增 马玲玉,陈德运 时 间:2012年4月22日 地 点:首都师范大学甲12楼 被采访人:周发增 采访 人:马玲玉,陈德运 周发增先生简介:周发增,名发僧,以字行。祖籍湖北罗田。1933 年1 月出生于汉口,中 学就读武昌,1951 年元月参军,1960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 军文化教员,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北京上山下乡知青函授教育办公室教员;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学科教育学研究室主任、出版社社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及编 委会常务副主任,校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组成员,校志,校史研究室主任。职称:

2、讲师、副 教授、教授。社会兼职: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 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社会科学教育和 教学研究及编辑理论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大量具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 用价值的论著。 1990 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作为封面人物在介绍中称:宋毓真的中学历史教学 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学历史教师专著,是由其发起与多方面合作完成;合著的 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是建国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第一部理论专著;在润物细无声- 社科学报编辑家耕耘录一书中称普通教学法专著和该课程的开设,填补了大陆师范 教育的空白;历史教育学新论在编

3、著思想、结构体系、内容安排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主编、编著、编撰有关历史教育、教育教学理论及工具书等十余多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其中10 余篇是应有关刊物特约而作,如论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国以来历史教 学法研究的回顾被称为“此领域中必读之作”。在从事教育教学50 周年,即于2010 年, 又出版了毕生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心得文集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周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的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 的回顾一文回顾了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历程,它被称为历史教学研究领域必 读之作。今天我们访谈也主要涉及一些历史教学发展历程方面的话题。 :那篇建国以来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回顾文章是历史

4、教学杂志成 立 20周年征稿,向我约稿写 20 年历史教学法的变迁,我从这个杂志出版的 第一期一直到我写文章止,刊登的所有文章都看了,就根据这些文章和我的 教学实践、研究实践写成的一个回顾。我把 20 年历史教学发展都写出来, 从 1960 年后的历史教学活动,我都参加经历了。我把它分为若干个阶段,这之前我没有看见有人这样分的,你们可以研究下分得合理还是不合理。文 章是我 20 多年前写的,它主要真实反映当时情况。之后我不知道有没有文 章去分阶段,有的话,值得一看。 :宋毓真的中学历史教学 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中学历 史教师专著,由您首先发起并与多方面合作共同完成的,那您当时怎么想到

5、要 发起这个事呢? :中学历史教师里面最早的一本总结个人历史教学经验的书,是 宋 毓真的历史教学 ,在中学像宋毓真、时宗本、陈毓秀这样的老先生很多, 教学都有着很丰富的经验,但写文章的极少,像宋老师在燕京大学念书时, 是拿了去美国免费留学的金钥匙的。 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苏联专家来中 国对她的评价很高,“文革”前我就听过她的课,有总结她教学经验想法, 可是“文革”来了。后来我去延安带知识青年,回京后,在市教育局做知识 青年的函授教育工作。 1978年,我的恩师宁可先生到我所住院子的他的朋 友家,对他朋友说: “周发增不要还呆在那里,应回师院来,如果想回来, 让他找我。 ”1979年我就回师

6、院陶凤娟到院教科所(现教育学院)工作,协 助陶凤娟老师组建起教材教法研究室。我开展教研工作的第一步是到东直门 中学去听时宗本老师的课。首先我找东城区历史教研员刘宗华合作,后来市 历史教研员李淑敏,北师大丁西玲、孙恭恂也来听时宗本老师的课,都感到 宋老师课讲的那样好,又很有学问,就是没有写出文章。我提出我们联合会 给宋先生出一本总结历史教学经验的书。东直门中学也很支持我们,历史教 学组的老师也参加了这一工作,在成书过程中,尤其是青年教师感觉在教学 和教研上有较大的提高。书出版后,反映极佳。接着我们又联合听时宗本老 师的课,时宗本老师是婉谢高校留校后教而立志教中学的教师,在后来座谈 时他说:看了宋

7、毓真老师的书,和最近与你们老师的交流,深感到了你们在 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确实都做到了,就是没有提高到理论上进行总结、 提高。形成文字成果的过程,也是教学理论提高的过程,也就是从知其然到 知其所以然了。后来我们在市、区历史教研员和教师所在学校的协助下,相 继为时宗本、陈毓秀老师出版了 时宗本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陈毓秀怎 样教好历史课等书。与此同时,在推出宋毓真老师的录像课后,相继推出了时宗本、陈毓秀、陈隆涛等老师的录像课,还给不少教师总结出了 “课 堂纪实及讲评”分送给相关刊物发表。我写的第一篇 “纪实及讲评”是 1964 年 1月刊发于历史教学第 1 期的听了一课以后 的体会 ,讲课教师

8、是陈毓秀, 80年代所发表此文的责编李老师说,当时正 苦于要回答读者怎样才算 一堂好的历史课的问题,收到这篇文章后,我们就 回复说,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就是一堂好历史课。从 1980 年起,我相继写出 和发表出 7 篇这类文章,多数是共同署名的,但初稿和定稿都是我完成的。 可以说以 80年代起,在全国中学历史教学中掀起的总结老师教学经验,发 表历史教学的论文和专著,并从这样教,向为什么这样教发表成果,也就是 说将从单纯总结历史课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逐 渐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的理论进行总结和研究,突出了智力、思 维、能力、教学方法和方法论的研究,从历史教学法逐渐升华到

9、历史教育学。 八十年代初,发起总结宋毓真老师的历史教育学经验,一是对像宋毓真这样 的老教师的历史教学经验有着要进行抢救的萌动;二是感到已经发表的历史 教学的论文,多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具体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理论的高 度;三是像宋毓真这样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有着极高声望但又需要帮助总结 教育教学经验的,又有着提高到理论的基础,通过对经验的总结、提炼、升 华达到理论的高度,通过成书面世,是会有着较大的影响,对推动历史教学 改革是有作用的。在这里所作的这样的叙述,实事求是的说,在当时还只是 意识上的萌动,也是我们这些合作者的共识和同心协力。这是一次都尽心尽 力、没有名利之心、真诚团结的合作,在我们之

10、间通过合作、交流,也都得 到了提高,学者之间的情谊,也推动着我们以后一次又一次的精诚合作,共 同携手推动,见证八十年代这一历史教育学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合作和情谊 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全国亦不少见。这种场面的出现,应该说是 教师、学者、科研单位、学校、出版单位的共同协作、支持、营造始出现的。 :你与龚奇柱先生曾经写过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一书,它可谓 是当时爱国主义讨论中,论述最为全面、深刻的一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 历史教学界有很大影响,被誉为建国以来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理论专著。现今有一个两难现象: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多谈下爱国主义教育,则认为 这是宣传政治思想教育;不讲爱国主

11、义,则又太不合适,那您认为怎样处理好 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二者关系呢? :1980 年第一届历史教学研究会是在我们学校开的,当时我负责收集论 文、组织发言、写当天会议纪要等。有一天晚上龚奇柱老师来了,我们一起交 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龚奇柱说:周老师你是教大学的,我是教中学的, 我们都研究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合作写本书吧。他建议让我拟定一个框架,然 后分头写。1983年在成都召开历史教学研究会时,我提前来一周,在龚老师家 共同修改书稿,写出来了。这是第一本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书。 我一直的主张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初寓于历史教学之中。任何一个课程、 任何一本教材都有教育性,过去那时候有人搞不好,你们没

12、经历那时候,叫做 “戴帽、穿靴、扎腰带” 。穿靴,就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 课本内容(戴帽) ,在讲课过程中有关部分(扎腰带) ,在课末总结时(穿靴) 都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多是一些政治客套话,通常是很牵强的。我不主张这 个,因为在课程教材里面本身就寓有爱国主义教育、能力教育等等。古今中外 都是这样,我念小学,一年级第一课是中国 、第二课是我是中国人,我爱 中国 ,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嘛。我记得有一课书是:开学了,学校门前国旗飘, 见了老师行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这不正寓有爱国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 教育嘛。这些东西很自然的在里面,不用你加些什么东西,这个就体现爱国主 义教育,不

13、用讲它就在里面了。我就体会到这个过程,在我的那本周发增教 育与教学文集的后记上就写了这个过程。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好,能力 教育也好,都应该在教材里面,在讲课里面。编教材本身就有这些东西,古今 中外都是如此,不用加形式化的东西。 :在润物细无声社科学报编辑家耕耘录一书中称您的普通教 学法填补了建国以来一个空白,称该课程的开设是新中国第一次开设此课程。 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一些历史教育研究者都在批判历史教学法或者历史教育 学,认为只是普通教学法(教育学)前面加上历史例子而已,没有我们自己的 历史教学法与历史教育学,请您谈谈历史教学法与普通教学法关系如何? :普通教学法在20世纪20、30年代就

14、出了一本,这本书我们学校图书馆有,谁写的,我想不起来了,但它确实叫普通教学法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 有人写过,我当时是看了这本书后,有所启发,就想到写那么一本书。当时正 好科研处搞了一个科研合同,让我做试点。我看了那本普通教学法后,又 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写成的,因为我自己在毕业后分到了教师进修学院做工作, 有一定的经验。后来我写这个书的感觉是这样:各学科呢,有各学科的特点, 普通教学法应该是在研究各个学科教学法的基础之上,提升到理论。所以应该 是普通教学法基础,当它经过提炼、综合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上面,它又 是各个学科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就 是从这个角度来

15、写这本书的。各个学科教学法主要是讲怎么教,主要是方法, 从实践讲的是经验,缺乏理论的指导。我就感觉到教学法理论不够,后来写成 书,又在我们学校开了这门课,也在成人教育班以及平谷地区讲过这门课程。 关于学科教学法、普通教学法、学科教育学、教育学等等之间的关系,我在所 著的普通教学法 、 历史教育学新论 、 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和有关论 文中,都有着自己的论述,请你们研析、评论。 :学科教育学兴起后, 为了学科教育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您在学校学报 工作时曾专门开辟了个“学科教育学研究专栏” ,90年代您又写了一本代表了当 时历史教学界理论研究新水平的历史教育学新论 ,可以说历史教学法被升华 为历史教

16、育学,您都经历、参与了,那么请您谈谈当时历史教学法升华为历史 教育学的背景、过程吧。 :最早咱们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仓孝和院长于1983年召集我 们学校五六十年代搞学科教学法的老教师开了一个座谈会,就提出要研究学科 教育学。最先研究学科教育学的是地理系的褚亚平先生,物理系的乔际平先生, 教科所的阎立钦所长,还有我,就是我们几个最先牵头研究学科教育学。仓孝 和院长去世之后,杨传纬先生做院长,他很支持学科教育研究工作, 1986年12 月成立了北师院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高师院校建立的第一个学科教 育学研究中心,杨传纬院长是任主任,以后历任院长都兼任这个“中心”主任, 首师大是很重视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的。阎立钦是文科方面的副主任,乔际 平是理科方面的副主任。这个中心就挂靠在教科所,教科所把这个任务交给了 学科教育研究室,当时我是室主任,实际上这个中心的具体研究事务就交给我了。 “中心”成立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