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5226743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7.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家地理_高清版_Part-5(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泊篇 有人说,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 的确, 尽管湖泊有各 种形状,但站在高处俯瞰时,它们真的仿佛是充满智 慧、生机和灵气的大地之眼。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 国家,青海湖雄阔、鄱阳湖奇伟、洱海深秀、西湖妩 媚、哈纳斯圣洁同是湖泊,但每个湖泊都有各自 不同的性格特征。与山脉的伟岸崔巍、沉雄苍郁相比, 湖泊具有清奇淡逸、灵秀幽深的品性,更有一种纯洁、 安宁、柔静的温情。如果说山脉具有无与伦比的阳刚 之美,那么湖水就具有达到极致的阴柔之美。千百年 来, 人们或行吟泽畔, 留下难以数计的诗文词赋;或建 筑亭台楼榭,使之与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这些由湖泊 而产生的诗文词赋、 亭台楼榭、 楹联碑刻、 逸事传说融

2、 合、 积淀成我国独特的湖泊文化, 与山岳、 江河文化一 起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主体。湖泊篇 197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中国国家地理 196 源 自塔蓬格多山冰川的哈纳斯 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 津县北部,静静地躺在海拔1400米 的阿尔泰山中。 哈纳斯湖形似月牙, 又像一个长豆荚,系古冰川强烈运 动阻塞山谷,积水而成。湖面海拔 1374米,南北长24千米,平均宽约 1900米,湖水最深188.5米,面积 45.73平方千米, 是中国最深的高山 流水湖泊。由于她深居阿尔泰山脉 深处, 地处中国边境, 人迹罕至, 故 而保持着原始的生态风貌。哈纳斯 湖四周雪

3、峰耸峙, 绿坡墨林, 丛林中 不时露出狍、 鹿的褐黄色身影。 成群 的野鸭在湖面上嬉戏,大鱼时而跃 出水面, 激起一片涟漪。 哈纳斯是野 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新疆鸟兽种类 最多的地区,其中有20多种国家保 护动物。湖里生长着多种冷水型淡 水鱼,主要有哲罗鲑(大红鱼) 、细 鳞鲑(小红鱼) 、江鳕鱼、北极鲴鱼 等北冰洋水系鱼类。红鱼最大的可 达20余千克,它一口就能吞下一只 野鸭。 “哈纳 斯” 为蒙古语, 是 “美 丽富饶而神秘” 的意思。 此湖为 山谷过水性湖泊,湖周林木繁 茂,是我国唯一的欧洲西伯 利亚泰加林区。湖畔有一个神 秘的民族,几百年来一直在这 个水草丰美的地方过着几乎与 世隔绝的生

4、活,他们就是 图瓦人。 哈纳斯变色湖 图瓦人的家园 变色湖奇观 哈纳斯湖是有名的变色湖。不 同的天气和不同季节看哈纳斯湖, 湖水有着不同的色彩。从山顶俯瞰 湖水,晴天是宝蓝色,阴天是墨绿 色, 夏日微带乳白, 冬日则像莹莹水 晶。 湖水不但四季色彩变幻, 在早间 和傍晚也各具特色, 绝不雷同, 时而 碧绿, 时而蔚蓝, 时而灰青, 时而乳 白一日可变数色。 有人认为, 湖 色一日多变是光线的把戏。 每年9月 底, 此地开始降雪, 湖水微白, 杂有 泛黑的森林色彩, 更显深邃幽静。 而 乳白色多在盛夏出现,是源头冰川 融化时带下大量乳白色粉状冰渍造 成的。 图瓦人 在哈纳斯湖区生活着大约2000

5、 名图瓦人。图瓦人属于我国北方最 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隋唐时被称 9月初,素有“东方瑞士”美称的新疆阿勒泰地 区的哈纳斯湖秋色浓郁,风光如画。 哈纳斯湖也因“湖怪”而更加神秘。传说湖怪 有数米长,能吞没牛马,动起来响声很大,并 激起高大水柱。据猜测可能是大红鱼,但究竟 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哈纳斯月亮湾形如新月,湖水宁静而平和,温 婉如月光下少女的脸,散发着迷人魅力,在浓 绿杉林、 金黄桦林之中, 在壮阔雪峰的衬托下, 炫耀着出众的明艳之美。湖泊篇 199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中国国家地理 198 为“都播人” ,元代又被称为“秃八 人” , 晚清 新疆图志

6、 里称之为 “乌 梁海” 人。 他们说近似于哈萨克语的 突厥语,世代居深山密林,以放牧、 狩猎为生, 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 在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中村民最 多、民族传统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是 隶属于布尔津县的禾木村。 蓝领带的历史 关于图瓦人的历 史, 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人认为, 他 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士兵的后 裔;也有人认为, 其祖先是500年前 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与现今俄 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 族。 图瓦人多穿蒙古长袍、 长靴, 居 住的木屋用松木垒砌,有尖尖的斜 顶。 他们以奶制品、 牛羊肉和面为主 食, 常喝奶茶和奶酒。 在一年一度的 “敖包节”中,图瓦人举行赛马、

7、射 箭、 摔跤等竞技活动。 他们信奉萨满 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 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 教祭祀仪式。 对于民族的历史,图瓦人有自 己的说法:成吉思汗西征欧亚时, 大军如潮水一般从蒙古一泻而下, 让整个欧洲惊呼:上帝的黑鞭出现 了。返回时,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 征召了一批图瓦人,带领他们前往 马尔罕湖边驻守,路过现在的禾木 村时, 见该地山青水秀、 土地肥沃, 有一个很大的湖 (哈纳斯湖) , 流动 着乳汁一般的湖水,就留下一部分 人驻守, 并授予他们 “科克盟科克” (蓝领带) 。从此,这一部分图瓦人 便佩戴蓝领带,在这里巡逻执勤。 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戴领带者仅 次于戴头盔

8、的上等士兵。100多年 以后,蒙古帝国如夕阳陨落,大汗 的子孙们从中原返回西域各自为 王,分割地盘,这一部分图瓦人便 被人遗忘了。明初,他们将蓝领带 从脖子上取下,将士兵服收起,变 成了老百姓。 禾木村的栅栏 每家图瓦人的房 前都有栅栏, 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 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成牛羊 圈;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 用于 围住菜地。 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 无 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村后的 松林是做栅栏的好材料。图瓦人从 山上选好木料,拉到门前,一根一 根打好连接口, 往上一卡就行了。 栅 栏修好了,就接着修大门。图瓦人 的大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活动门, 人出出进进, 推动即可;另一种是

9、横 杆门,栅栏的连接处别着三到四根 细木头,要出门,就将这几根木头 取下。 外人走到横杆门的栅栏外, 不 能擅自动手, 要先向主人喊叫一声, 报上自己的姓名,说明来意,主人 才会出来开门。图瓦人的这种古老 传统包含着他们的尊严和严厉的生 存规则。 房后的栅栏一般都很长, 颇 具流线美。人们去山上打柴,顺着 房子后面的栅栏出去,晚上再顺着 那条路回来。时间长了,每道栅栏 旁边都有一条路,每家人都走自家 栅栏下的那条路,绝不轻易走到别 人家的栅栏下。就连牛羊也认得自 家的栅栏,早出晚归,走到村口就 自觉散开, 顺着自家的栅栏返回。 在 禾木村,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坚持着 一定的原则。 图瓦人与酒 遇到

10、过节或高兴的 事, 图瓦人便宰一只羊, 买来一两箱 酒,邀三五个好友,坐在家中畅饮。 喝酒的礼节很多,主人倒满一碗自 己先喝, 然后给客人一一敬下去。 一 轮转毕,主人又喝一碗,又敬下去。 图瓦人用来喝酒的碗很大,一斤酒 一般只能倒三碗。 酒量小的人, 喝第 二碗后, 人便伏地不起了。 对图瓦人 来说, 这只是热身, 敬酒和斗酒还没 开始呢!主人敬三碗酒后,便将酒 瓶递给客人中的一位,他马上接住 敬一圈, 再递给另一个人。 最后, 所 有的人都喝醉了, 骑着马, 由马自己 走回去。家里人知道外出的人肯定 会喝醉, 便亮着灯开着门等候, 听见 栅栏外有马的叫声,便知道喝酒的 人回来了。 图瓦人几

11、乎仍处于游牧时期的 原始状态, 经济来源主要靠畜牧, 种 的小麦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只管 播种和收获, 中间没有管理, 从不浇 水、 施肥和锄草。 图瓦人很知足, 过 着非常简单的生活,时间对他们来 说只是一种需要消磨的东西。 “一年 之中,7个月冬天,5个月夏天。 ”大 半年的寒冷将村庄与外界隔绝,酒 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依赖。每家屋后 的酒瓶子都多得砌成了一面墙,阳 光一照, 闪闪发光。 不愿离开故土的 图瓦人啊,宁愿选择在醉乡中随风 逝去。 卧龙湾北距哈纳斯约10千米,由一连串曲折的 河湾组成,远看形如蛟龙嬉水。 秋天,站在禾木村中的任何一个位置,放眼望 四围的山岭,都是热烈而明朗的秋色,都

12、是绵 延不尽的灿烂金黄, 释放着一种生命独有的深 沉暖意。 柔媚的晨光悄悄地洒满湖面,哈纳斯河从气雾 氤氲中苏醒过来, 轻盈地流过苍翠连绵的山影, 蜿蜒在飞花点翠的山谷间,那份神秘和美丽浸 润着一首叩击灵魂的诗篇。 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刚好供80多户人家 居住。四周的山脉像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 护在掌心。这是一个沉睡的、仿佛被外界遗忘 了的村庄。湖泊篇 201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中国国家地理 200 东 北长白山天池,又名龙潭,是 由1702年长白山火山喷发后, 火山口积水形成的天然湖泊。它高 踞于长白山主峰白头山之巅,是中 朝两国的界湖。 天池呈椭圆

13、形, 平均 水深204米,中心深处达373米,总 蓄水量20亿立方米。天池水面海拔 2194米,是我国东部地区海拔最高 的湖泊。 由于海拔高,加之所处纬度 也高,湖水温度终年较低,夏季只有 810,冰期也较长,从11月底到 翌年6月中旬长达7个月之久。冬季 湖面冰层很厚,可达1米左右。天池 周围岩壁陡峭,高峰林立,高大的白 头山火山体是来自太平洋的海洋气 流和西伯利亚的大陆性气流的屏障, 两股气流来到这里之后被迫上升,在 火山口的上空兴风作雨,所以白头山 的降水量和相对温度都比山下高得 多。 令人惊奇的是,天池虽然降雨量 充沛, 且水清碧透,但始终不见有鱼 游于水中。 科学家们经过考察,解开

14、了这个无鱼之谜。天池夏季凉爽短 促,冬季严寒,冰封期长,水中的含氧 量极低,而且池周岩石裸露,植物极 其贫乏,因此天池中不具备鱼类生存 的条件。 天池怪兽 近百年来, 所谓 “天池怪兽” 一 直是长白山天池的一大奇谜,被传 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留下了许 多悬念。 据 长白山志记载,光绪二十 九年(1903)四月,有人到长白山狩 鹿,追到天池边时,忽然见到一个怪 兽。它如水牛一般大,吼声震耳,被 人用火枪打中肚子后, 哀叫着栽倒在 池中。 长白山江岗志略 里记述, 光 绪三十四年 (1908) , 天池中有一怪物 浮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盘,方顶 有角,脖子长长,嘴上有须。 如果以为天池怪兽仅

15、仅是历史 传说,那可就错了。进入20世纪以 来,关于天池怪兽的说法更多了。 1962年8月, 有人用6倍双筒望远镜 发现天池东北角距岸边二三百米的 水面上, 浮出两个动物的头, 前后追 逐,时而沉入水中,时而浮出水面, 一个多小时后, 潜入水中消失不见。 那怪物的脑袋有狗头般大小,黑褐 色。1976年9月,有二三十人看见 一个高约两米、像牛一样大的怪兽 伏在天池的岸边休息。当众人大喊 起来时, 被惊动的怪兽走进天池, 消 失在池中心。1980年8月,有人在 天池边看到有5只头大如牛、 体形像 狗、 嘴巴似鸭的动物, 高昂着头, 挺 起雪白的前胸,在距岸边30多米处 的水中游玩。 人们边喊边开枪

16、, 但都 没有打中。 怪兽们迅速潜入水中, 不 见踪影。2004年7月11日,天池出 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大怪兽“聚会” 。 在50多分钟的时间里,它们5次冒 出水面, 有时一头, 有时好几头, 最 多达到20多头。据专家介绍,这么 多怪兽同时出现, 在100多年的怪兽 发现史上还是头一次。 长白山天池 天池怪兽天池火山 长白山天池风姿绰约, 但却是一个由冰雪和火山构成的 “非 人” 地带 : 冬天最低温纪录零下 69 度, 夏季阴雨连绵、 冷湿异常, 被称 作“ 九 阴一晴 之地, 千年 积雪之 阜” 。 在这个有 “中 国寒极 ” 之称的 地方, 火山地震监测仪记录着大地深处越来越炽热的喘息。 2003 年 10 月以来发生在长白山的一连串地震是否意味着天池火山过去的 300 年休眠时光就要结束? 天池在满族语中又叫温凉泊、图们泊。 “图们” 满语为“万” , 是万水之源的意思。天池的不同 名号, 是对其湖水幽深、 广阔迷蒙的生动写照。 在亿万年以来的地质历史上,长白山经历了沧 海桑田的变迁,形成了以长白山天池火山为代 表的共200多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