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226715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列宁不懂就问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 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 “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 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 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2 童年时代,鲁迅常跟母亲住到绍兴乡下安桥头外婆家里,后来又到皇甫庄大舅父家里寄 居。安桥头、黄甫庄都在绍兴昌安门外水乡,宽

2、狭纵横的河流静静地流过村边。鲁迅喜欢 到乡下去,他把那里看作是自由的天地,崭新的世界。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免读深奥难懂 的四书、五经,还可以同农民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到密如蛛网的河上 去划船、捉鱼、钓虾,去欣赏带着点点渔火的水上夜景,或者到岸上去放鹅、牧牛、摘罗 汉豆,呼吸清新的空气每逢村子里演社戏的时候,鲁迅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摇船儿来到半个在岸上、半个在湖 里的戏台前面,看武功演员翻筋斗。有时,他还和农民的孩子一起学演戏、扮小鬼。他们 在脸上涂上几笔彩画,手握一杆杆钢叉跃上台去,愉快地玩耍着。 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这片自由的天地里,鲁迅不仅学到了许 多社会知识和生产知

3、识,还和农民家的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渐了解了农民勤劳、 质朴的性格,同时也看到了旧社会阶段压迫、阶级剥削的血淋淋的事实。鲁迅和农民的孩 子常念诵的一首渔歌中,就有这样的悲惨的句子:“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两 天不下河打渔),饿得发白;一日七升,一日八升,两日勿落,要哭出声。”这些对鲁迅 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鲁迅知道农民“是毕生受着压迫的,很多苦痛,和花鸟 并不一样”。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 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

4、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 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是当国王还是读书?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 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 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 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 去,他一下子被惊醒

5、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 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牛顿有时也不开窍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大家一定熟知,然而,作为这样的一个伟大科学家,他有时 也不开窍。牛顿小时候养有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牛顿为了让猫自由出入,在门上开 了两个洞,也是一个洞大,一个洞小。一天他的邻居见到他,对他说:你何必要开两个洞, 只要开一个大洞不就行了。牛顿听了,恍然大悟,连声称赞道:“说得对,真是高见!可我 怎么也想不出你这个好主意来。 ” 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是人人皆知的神灵般的人物,到处都流传着诸葛亮神

6、机妙算的故事。 相传, 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那时,你们把 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自有补救的办法。”说完,就离开了人世。诸葛亮死后, 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之后,想起过去曾屡次败 在诸葛亮的手下,仍然羞怒难禁,便想找个机会治治这个将军。 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这个将军说: “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 后,便命令士兵把房子拆了,取出红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士兵把信递给皇帝,皇帝打开信,只见里边写道

7、:“请向后退三步。”皇帝立即站起身退 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皇帝龙案上面正对的屋顶上,一根玉檩掉了 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皇帝吓得出了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写道:“我救你一命,请 你留我后代一命。”皇帝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朱德的扁担想必大家都知道,红军的胜利靠的是人和。如果说,红军在战斗中人人都 想着为共产党出一份力的话,那么在抗战生活中,他们也是处处为大众着想的。朱德的 扁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到万担”,粮很少,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 粮,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红军战士在井冈山斗争的那些日子里,

8、“挑谷上坳”便成了部 队的一项经常工作。从井冈山到山下的宁冈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实在难走。尤其 是从桃寮到黄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着手走,也累得够呛,肩上挑着担子,那就更吃力了。 因此,每次运粮,总是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当时,朱军长已经四十多岁了,但他总是跟 大家一同去运粮,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满满的。大家看到朱军长晚上要计划作战的大事,白 天还要参加劳动,生怕累坏了他,便劝他不要挑粮,可是朱军长却风趣地说:“吃饭有我 的份,挑粮也有我的份!光吃饭不挑粮,那不成了剥削阶级了吗?”怎么办呢?有位红军想了一条“妙计”。有一天,队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粮。天没亮, 大家都起床了。吃过饭,有的

9、挑着箩筐,有的背着麻包,有的提着布袋,浩浩荡荡地出发 了。朱军长也准备动身,便去拿放在墙角里的扁担。奇怪?扁担突然失踪了,怎么也找不 到。朱军长的扁担哪去了呢?原来是红军战士们为了让朱军长在家里多休息一会,故意把 扁担藏了起来。谁知大家刚走上黄洋界,朱军长又挑着箩筐,满头大汗地赶上来了。等他 坐下来休息时,人们才发现朱军长削了一根新扁担。过几天扁担又不见了,朱军长又削了 一根新扁担。而且,在扁担的正中,写上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大字。从此,朱军长的扁担再没有人“偷”了。 朱军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 红军战士还编了首歌谣:“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10、,大家齐心合力,粉碎敌人围剿” 。每当挑粮爬山累了的时候,红军战士就用这首歌谣互相鼓励。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 神和以身作则的模范行动,更激励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敌人的信心。 勤俭故事之雷锋 一个星期天,雷锋的战友王大力把所有战士们的袜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锋正在晾衣服 时,发现自己的旧袜子不见了,他就到处寻找。这时,王大力说:“雷锋,你有那么多存款, 还这么舍不得买一双袜子。你瞧,你这双袜子穿在脚上不嫌得难受?”雷锋说:“只要不耽 误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说:“那你不觉得难看吗?”“咱们军人不是把袜子穿给别 人看的。 ”这几句话,就已经体现出了雷锋的节约精神。他每个月只有6元钱奖

11、金,他却把 钱存在银行,一年一年过去了,雷锋把省下来的钱全都捐给灾区人民,可是他自己却舍不 得买新袜子。雷锋不勤俭节约吗 能言善辩的小孔融 小孔融十岁时,他爸爸带了到京城去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 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 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 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悬空。李大人朝孔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 惑,他:“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 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你们的老祖宗李耳拜过师,

12、向他请教过学问,这说明孔家 和李家早在好几百年前就建立起了友谊。作为孔家的后代,我今天特来登门拜见您。“姓李 的大官和在座的宾客,听了小孔融的一番话都十分惊奇,连声赞叹。 又有一次,一位姓陈的大官来看李大人,正好小孔融也在。李大人指着孔融说:“这孩 子是一位人间奇童!“姓陈的大官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不定有用。“孔融一听,马上作出 反应,他对这位大官说:“这样说来,大人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呢!“姓陈的大官一听这 话,不敢小瞧他了,夸奖说:“这孩子可真不简单,长大以后必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果 然孔融长大后被曹操重用,与其他六位才子一起被称为“建安七子“。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

13、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 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 振啊!”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 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 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 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 的丈

14、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 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 把门死死关上。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 着。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 ” 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 ”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 ”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 ”当问到周恩 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 几的孩

15、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 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 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 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 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 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 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16、三年级“春雨杯”获奖作文:我的母亲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个高个子,有一头乌黑的卷发,平滑的额头上有几条像水波痕一样的细纹, 在月牙般的眉毛的映衬下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红通通的嘴唇,说起话来 像放鞭炮似的,“噼噼啪啪”地说不停。 我的母亲可爱美了。每天晚上,母亲都会钻进自己的“化妆室”里,涂上一层厚厚的 面膜,有时雪白雪白的,像涂上白漆,有时乌黑乌黑的像包公样子看起来可怕极了!可 她还沾沾自喜。为了美,她还很注重保养!为了保持苗条身材,只要一有空就会去跳健美操。 我的母亲是家中有名的“变脸专家”。一会儿严厉,一会儿暴躁,一会儿眉开眼笑。要 是我的学习认真、自觉完成作业时,母亲就变得眉开眼笑,脸上绽开了花;要是我考不好, 母.亲顿时由晴转阴,马上刮起“雷阵雨”;要是我做错事,母亲的脸立刻由红变紫,严厉 批评我不过,我知道妈妈变色的原因是为我好。 我的母亲很爱唠叨。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一个粗心的毛病。每天母亲都会紧追在我身 后,不厌其烦地唠叨着:“铝笔削了”“有没有带红领巾”母亲的唠叨虽然很烦,但 还帮我不少忙呢!那是一次数学期末考前一天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