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226652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文化——《过节和观灯》教学设计(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1 - 过节和观灯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本文选择两个节日端午节与元宵节,探源溯流,纵横开阖,再现两种节日风俗 闹龙舟(赛船)和观灯,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作者沈从文,苗族人,生于湖南凤凰。作者对中华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着深厚的 感情,同时,又能够从一定的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喜爱的民风、民俗与民 情。 原文共三个部分,选入教材两个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和“灯节的灯”。这两 部分,虽然各自独立,却又以对湘西民俗文化的真切体验为纽带,相互照应,紧扣文章题目 “过节和观灯”。 第一部分“端午给我的特别印象

2、”,主要是写端午节江南的“闹龙舟”(赛船),特别 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龙舟”,通过描写“闹龙舟”的壮观场景和热烈气氛,再现它经久不 衰的生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作者根据自己 的研究和学识,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大视角,宏观介绍中国民俗文化丰富的内容、复杂的来 历、悠久的历史、地域的差异以及所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出端午节和江南所 特有的“龙舟竞渡”的风俗。第二层即文章的第三段,重点写江南尤其是沅水流域的“闹龙 舟”,是这一部分最出彩的内容。它具体介绍了端午赛船是江南普遍性的民间活动,龙船的 形制和特点,赛船的具体情景和日期,沅水流域赛船的特别等等。

3、末一句是作者的议论和抒 情,指出沅水流域的赛船给自己留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深刻印象。第三层是文章第四、五段, 主要写江南“闹龙舟”的民俗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资源,而且还对明清的工 艺、西南各省民间的服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灯节的灯”,主要记述中华民族“观灯”这一民俗文化。作者采用两种基本 表现手法点面照应、历史和现实结合,记述了“观灯”的起源、沿革、文化意义及其具 体的生活情境。这部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时间为线,从遥远的历史一直写到解放以 后的新中国,描绘“观灯”(“灯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文化轨迹,参考大量的文献 资料,再现历史上“观灯”(“灯市”)繁荣而热闹的

4、场景,并且指出新中国的节日灯庆, 不仅是从古代的“观灯”传统中传承而来,而且赋予了“观灯”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 新的深刻的文化意义。这一层文字,由于作者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的笔记小说等资料,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2 - 所以能让新时代的人们对中国“观灯”这一民俗文化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比较完整而详细的了 解,同时,也能把人们的想象带回到遥远的历史,身临“灯市”丰富多彩之境,重新体验它 热闹的场面,感受它活泼的生命。第二层是最后三段,作者笔锋突转,依据儿童时代美好的 记忆,重点描绘湘西小县城半个世纪前的“灯市”(狮子龙灯焰火)奔放、热闹,令人 难以忘怀。

5、 问题探究 1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本来源于江南,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文化互动,逐渐成 为中华民族一个共同性的节日,一些节日中的生活习俗也带有普遍性了。但“闹龙舟”的风 俗却一直仅盛行于江南,这是为什么呢?任何一种民俗,都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 足某种特定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与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 和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闹龙舟”之所以盛行于江南而传不到北方,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江南多河流和湖泊,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二是北方虽然也有河流,但端午前后的 气温没有江南这样暖和。 2作者对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有特别深的记忆。原因有三:第一,沅水流域的“闹 龙

6、舟”,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第二,沅水流域的“闹龙舟”是江南赛 船中最有特色的,“白天玩不尽兴,晚上犹继续进行”;第三,作者热爱“闹龙舟”这样的 民俗,但后来寄身于城市,失去了体验这种生活的机会,越发使其怀念早年的这种体验。 3过节和观灯这篇文章,是一篇触摸中华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它不仅再现了端 午赛船和元宵观灯这两项民俗源远流长的生命,而且还发掘出它们独特的生命精神。这一效 果的产生得益于作者写作时采用的两个相互“照应”:点面之间的照应和历史与现实之间的 照应。 点面之间的照应,就文章来说,“面”是指作家观照民俗文化的大视野,表现为文章对 端午赛船和元宵观灯的民俗普遍性的把握

7、和介绍;“点”则有二,一是家乡沅水流域的“闹 龙舟”,二是湘西小县城里的龙灯焰火。点面之间的相互照应,不仅丰富了读者对中华民俗 文化的理性认识,而且能强化读者对湘西的端午和元宵民俗的直观把握,进一步帮助今天的 读者建立起对中华民俗文化的深厚感情。 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得益于作者丰厚的学识修养和真切的生活体验。作者善于从历 史的文献里还原出民俗文化复杂的来龙去脉以及它悠久绵远的生命,同时,也善于立足于当 下的现实,从新的时代里提炼出民俗文化新的生命和新的文化精神。两者相得益彰,既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的复杂情感,也为今天的读者拓宽了认识民俗文化的视野和途径。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

8、所有高考资源网 - 3 - 语言品味 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样式,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结晶,蕴涵着一定的生命精神。这篇文 章,因为源自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作者写得具体、细腻,既有大场景的勾画,也不乏细节 上的雕琢,不仅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紧张而明快的节奏,而且字里行间蕴藏着作家赞美、热 爱、怀念这一民俗文化的感情。例如: 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 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 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 奋勇而 前。 这一段文字,遣词造句干净利索,充满动感以及紧张、激烈的气氛,表现出玩灯人勇敢 的精神以及他们热爱生命、创

9、造生活的激情。今天,那些曾经表征着民俗文化底蕴的各种道 具,或许已经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但是,当你的眼光掠过它们的时候,是否还能感觉到它 们曾经的生命体温和绽放过的激情?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具体的节日活动的描写,还有许多史料记载,因此给 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建议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作者两个“照应”的写作手法:点面之间的照应、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照应。 二、指导学生联系作者思想、作品背景以及有关端午节、元宵节的民俗资料理解本文。 三、搜集其他作家描写端午节、元宵节的文章作比较阅读,进一步把握我国有关的民俗 文化。 参考资料 一、儿时的端午节(薛冰) 中华民族传

10、统节日的逐渐淡化与消亡,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几乎每年的春 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人出来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将这归因于“洋节”的流行,认为其实质是 强势文化侵入导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认为事情不会这么简单。至少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 容忽视的:一方面,是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过去的节日特定食品如 今随时可以享用,周末的休闲娱乐可以比过去的节日还丰富,传统节日自然就淡化了;另一 方面,传统节日是在过去的生活节奏中产生的,或者可以说与旧时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相依 存,在今天这个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时代,生活节奏空前加速,可能是人们不得不疏离传统节 日的更重要原因。换个角度说,“洋节”是伴

11、随当代生活节奏一起进入中国的,所以最先接 受“洋节”的,恰恰正是最能适应当代生活节奏的青少年。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4 - 与人们对春节与中秋的不能忘情相比,端午与重阳这两个传统节日就更是渐行渐远。彭 国梁先生要我写一写江南的端午节,我却不得不将题目定为“儿时的端午节”因为所能 忆及端午节的印象,竟大多已是儿时的事了。 1粽子 粽子似乎是端午节的标志。其实南京习俗,吃粽子并不限于端午节,但端午节一定要吃 粽子。只是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 苏州和杭州。 南京包粽子用的是芦叶。时近端午,菜场里,街边上,都会有这种

12、被叫成“粽叶”的芦 叶卖,在上世纪50年代不过一二角钱一把,足够小家庭包粽子用。可当时的南京市民还是 喜欢到外秦淮河边、夹江边的芦苇丛中去采粽叶,说起来是一种乐趣,讲穿了还是想省一点 儿钱。我在十来岁时,就曾跟着邻家的大孩子钻过芦荡,转来转去,见到的芦叶都不足一尺 长,只及街边卖的粽叶一半。好歹总算扯了一些回家,手上划了不知几道口子。用过一次的 粽叶,一般人家都舍不得扔掉,洗净晾干,板板正正地扎好了挂起来,留着来年掺在新叶里 用,其实一点清香味都没有了。无论新叶旧叶,用前都要用水泡。端午前几日,家家门前都 放了一只大木澡盆,浸泡着一盆的粽叶,也总是用新叶遮住旧叶,让人觉得端午的颜色,就 是那种

13、青艳欲滴的翠。蒸煮过一次的粽叶发黄,再煮一次就发黑了。所以吃完粽子,妈妈只 将发黑的粽叶挑出扔掉。扎粽子的线,常用的是粗白棉线,就是平时缝被子用的那种,也是 可以反复用的。只有少数人家,用的是纳鞋底的多股线。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黏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一般 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计划供应的粮 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供应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 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份, 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14、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 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丁,吃时 揭开粽叶,只觉肉香扑鼻。记得“文革”初大串联,火车经过金华,五分钱一只买了两只火 腿粽,里面竟有一寸见方的火腿块,吃得我目瞪口呆,不敢自信。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 识。常见的有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 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 5 - 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 串赞美。近年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简单地折成一个长方体,全无艺术 可言。煮粽子也要算技术活,往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