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226630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观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ICS N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 QX/T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辐射 The surface meteorological radiation data archive format -发布 -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QX/T I目 次 前 言.II 引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3.1.1 3.2.1 3.3.1 3.4.1 3.5.1 4 地面气象辐射观测月数据文件(R 文件).1 4.1 文件名.1 4.2 文件结构.1 4.3 台站参数.2 4.4 观测数据.2 4.5 质量控制信息.4 4.6 附加信息.5 附 录 A

2、 (资料性附录) R 文件结构 .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测站级别 .11 参考文献.11QX/T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孙化南、杨志彪、熊安元、刘小宁。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QX/T III 引 言 为了完整、正确、规范地面气象辐射观测数据及相关背景信息,便于数据的归档、存储、管理和 使用,应统一我国地面气象辐射数据归档的格式。 主要依据的国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薄表格式(中国气象局,气象出版社, 20

3、05.6)中的第5章“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本标准规定了由地面气象站观测的辐射数据而形成的月文件(简称 R 文件)的归档格式。QX/T 1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辐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辐射数据归档文件的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我国各级气象辐射站或地面有关辐射仪器采集的观测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的归档, 是气象数据处理工作者对地面气象辐射数据进行加工、统计、制作数据服务产品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

4、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QX/T5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1部分:辐射观测 QX/T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QX/T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3 术语和定义 本部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归档 filing 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系统整理,交档案室或档案馆保存的过程。 3.2 指示码 indicator figure 数据文件中标识气象要素名称或数据类别的字符,据此可以地从数据文件中识别、选取有关数据。 3.3 质量控制码 quality control flag

5、在对观测资料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中,用于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据。 3.4 订正数据 correct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或估算的数据。 3.5 修改数据 revis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经过查询确认正确的数据。 4 地面气象辐射观测月数据文件(R文件) 4.1 文件名 “地面气象辐射观测月数据文件” (R 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由 17位字母、数字、符号组成, 其结构为“RIIiii-YYYYMM.TXT” 。 其中 “R” 表示文件类别;“IIiii” 为区站号;“YYYY” 为资料年份;“MM” 为资料月份, 位数不足,

6、高位补“0” ;“TXT” 为文件扩展名。QX/T 2 4.2 文件结构 R 文件由台站参数、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信息、附加信息四个部分构成。观测数据部分的结束符 为“?” ,质量控制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 附加信息部分的结束符为“#” 。 具体结构详见附录A:R文件结构。 4.3 台站参数 台站参数为文件第一条记录,由 8 组数据构成,排列顺序为区站号、纬度、经度、观测场拔海 高度、测站级别、质量控制指示码、年份、月份。各组数据间隔符为 1位空格,记录结束符为“” (回车换行,下同) 。各组数据规定如下: a) 区站号(IIiii),由 5 位数字或字母组成。前 2 位为区号,后 3 位为

7、站号。 b) 纬度(QQQQQ),由 5 位字符组成,前4位为纬度。其中 12 位为度、34 位为分,位数不 足,高位补“0” ;最后一位“S” 、 “N”分别表示南、北纬。 c) 经度(LLLLLL),由位字符组成,前4位为经度。其中 13 位为度、45 位为分,位数不 足,高位补“0” ; 最后一位“E” 、 “W” 分别表示东、西经。 d) 观测场海拔高度(HHHHHH),由 6 位数字组成,第一位为海拔高度参数, “0”表示海拔高度为 实测值, “1”表示海拔高度为约测值;后位表示海拔高度,单位为“0.1m” ,位数不足,高 位补“0” 。若测站位于海平面以下,第二位录用“-”表示。

8、e) 测站级别(Zx) , “Z”代表测站级别,用大写字母表示。X=1 为一级站,x=2 为二级站,x=3 为三级站。 f) 质量控制指示码(C) ,C=0 表示文件无质量控制信息部分;C=1 表示文件有质量控制信息部 分。 g) 年份(YYYY), 观测年份, 由 4 位数组成。 h) 月份(MM),观测月份,由 2 位数组成,位数不足,高位补“0” 。 4.4 观测数据 4.4.1 数据结构 4.4.1.1 各要素排列 观测数据部分由作用层状态数据段和各项辐射量数据段组成,排列顺序是固定的。依次为作用层 状态、总辐射、净全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 4.4.1.2 各要素基本数据

9、格式 每个要素由指示码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据组成。 a)指示码 指示码是作用层状态和各项辐射量数据段的第1条记录。作用层状态、总辐射、净全辐射、散射 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指示码分别为 Z、Q、N、D、S 、R。当指示码后直接为“=”时, 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 b)各要素数据结构 每个要素数据段由若干条记录组成,每条记录含有若干组数据。每组数据之间用1个空格间隔; 每条记录结束符为“” 紧接在该记录最后一组数据的右侧;各数据段结束符为“=” ,紧接 在该月最后一天最后一组数据的右侧。 4.4.2 各要素数据格式规定 4.4.2.1 作用层状态 作用层状态包含作用层情况及作用层状况。 a)

10、作用层情况及作用层状况,每月一条记录,记录由每日作用层状态(位数)组成。十位数为 作用层情况编码,个位数为作用层状况编码。某日作用层情况及作用层状况缺测,相应位置 编报“/” 。作用层情况及作用层状况编码见表1。QX/T 3 b) 一、二级站每日编报辐射表观测场地的作用层状态状况,三级站不编报。 c) 一、二级站作用层状态全月缺漏记录时,仅编报 Z=。 表1 作用层状态编码表 十位数码 作用层情况 个位数码 作用层状况 0 青草 0 干燥 1 枯(黄)草 1 潮湿 2 裸露粘土 2 积水 3 裸露沙土 3 泛碱(盐碱) 4 裸露硬(石子)土 4 新雪 5 裸露黄(红)土 4 陈雪 6 溶化雪

11、7 结冰 4.4.2.2 各项辐射量 4.4.2.2.1 各辐射量统一技术规定 a) 各项辐射时曝辐量观测组数,由 01、12、 2324 时 24 组观测值组成。 b) 各辐射量除要素指示码记录外,每日为一条记录。 c) 各辐射曝辐量单位为 0.01MJ.m -2 ;辐照度单位为 Wm -2 ;日照时数单位为 0.1小时。 d) 出现时间 4位,前 2 位为时,后 2 位为分。 e) 某项辐射量因台站级别限定不观测,无相应记录,要素指示码和辐射量都不必编报。如三级 站的净全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均不编报。 f) 各级台站中应有的某项观测全月缺测,而造成该项全月无记录的,应在该要素指示码后紧跟 着编报“” 。 g) 各项辐射的时曝辐量组数固定,因日出、日落时间原因,实际观测组数少于规定组数,相应 位 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