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10绪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215529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案-10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案-10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案-10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案-10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教案-10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案-10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案-10绪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教育学教案 主讲:教育科学学院 李悦辉 手机:13411283046 Email: 导论(教育学概述) 本章教学要求本部分作为教育科学的入门内容,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教育学概 念; 掌握教育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了解每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 明确学 习教育学的意义 教育学是什么 一、教育学研究对象概述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特定的认识对象和研究的特定领域。正如毛泽东在 矛盾论一文中写道的:“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 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 学的对象”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的科学。

2、它既受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影响,又受到已有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制约。 但它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也不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汇编。它是根据 一定社会(或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需要,由教育理论工作者从自己 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对教育思想的理性概括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感性认知,按照一 定的逻辑体系阐述的指导教育实践(包括教育决策)的理论。教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学研究对象广义的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及其规律。研究教育现象中的各种矛盾就是研究教育问题,研究解决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 法,进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可分为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 生的内部问题

3、和教育与其外部各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外部问题。如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教育与社会文化 的问题,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问题等。还可以根据问题的大小将教育问题分为宏 观的教育问题、中观的教育问题与微观的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既可以分为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也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规律、中观 的教育规律与微观的教育规律。2、狭义的教育学研究对象狭义的教育学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的普通教育学,即结合中小学教育 的实际来研究和阐述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基础教育的基本理论。它涉及到教育的本质、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途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科学研究 方法等,并涉及到教

4、育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的重大教育事件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等。总之,本课程主要是在广义教育学的背景下,从狭义教育学的角度站在教师 这一立场结合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重点论述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2 3、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 践。看书思考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经验的区别和联系。 普通教育学(通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 学科。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 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同价值观念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教育 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以及人们对教育这一社会现

5、象认识的深化。 萌芽阶段 第一,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 理论体系。 这一时期,出现了论述教育问题的现象,如东方的孔子、墨子、孟子、朱熹等; 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第二,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 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中国有: 乐征克:学记 ;曾参:大学 ;孔子思想:论语 ;孟柯:孟子 学记的主要内容:教学相长;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广交朋友。 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 及时巩固原则;启发诱导原则; (愤启悱发原则) ;学思结合原则;有教无类原则 因材施教原

6、则 西方有: 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 ;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399 年) 古希腊思想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 于认识自然,而在于“ 认识自己” 。他主张有知识的人才具有美德,才能治理国家。 强调“美德即知识” ,他说“假定美德即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 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而 知识的对象即“ 善” ,但他对“善”的解释并不一致,有时认为快乐即“ 善”,有时认为 禁欲克已的生活即“ 善” 的生活。苏格拉底在教育实践中常运用谈话法,即“苏格拉底问答法” 。谈话时先装 作别人比他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

7、将对方引导到错误的一面,从而感到自己的无 知,他认为这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反复诘 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 索,自己得出结论。后来教育史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从此发展来的。他自己没有留3 下著作,其思想体现在后来学者的著作中。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 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有一个暂时的“ 现实世界” 和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 的模糊摹本, “ 理念世界” 是光明、至善的王国。人类要想 通过“现实世界” 实现“理念世界”,其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指出了教育具有重大

8、的政治意义,并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思想,建立 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要求 3-6 岁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汇集在村庄的神庙里, 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7 岁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 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从 20-30 岁,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 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以锻炼其思考能力,使之开 始探索宇宙的奥妙。 昆体良(约公元 3595)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修辞学规范 )是西欧 最早的教育专著。 他根据当时社会雄辩之风盛行的需要,认为教育应培养 演说家,儿童学习的最好地方是学校(当时罗马许多妇女不愿把孩子送进学校受教

9、育) 。理由是:、许多儿童一起在学校学习,不会产生孤独感和养成孤僻的性格。 、可养成在大庭广众之前讲话的习惯、大方的仪表以及良好的演说风度。、可 发展儿童间的友谊,这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在学校里受教育易克服某些学生惟 我独尊、自命不凡的心理等。他认为学校应开设文法、作文、音乐、数学、体育等 课程。通过文法、作文训练演说家的语言,通过体育训练演说家的体态,通过音乐 训练其声调和表情。并认为任何儿童都能受教育,愚钝和低能同一切反常现象一样, 是极少的。要相信儿童都会学好的,不要惩罚,要多奖励,开展竞赛活动,加以鼓 励;还要多提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指出怜惜或滥用褒奖都会引起不良的效 果。 独立

10、形态的教育学阶段这一时期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雏形阶段; 形成阶段 1.教育学雏形时期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力图系统论述教育问题,这些著作为教育学的形成奠定了 基础。夸美纽斯(公元 1592-1670 年) 捷克教育家。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 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并试图凭借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和谐秩序。他主张所 有的人都应受教育,都要学习“百科全书” 式的知识。即“把一切知识教给所有的人” 。4 他提倡“ 泛智论” ,要求培养博学、有

11、德行、虔信的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抨击了中世纪黑暗的反人性的宗教教育,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 教育工作要适应自然的秩序,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他还创立了班级上课制,确立了 学期、学年和农忙假制度。规定统一招生、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等。并论述了教学 的简易性、彻底性、直观性、系统性和自觉积极性原则。他还是学科教学法的奠基 人,论述了艺术、语文、宗教、道德的教学法等。他还高度评价了教师职业,认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他还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但他 的思想中也充满着种种矛盾,而且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 开端与结尾” , 圣经是学生“ 最

12、甜最好的乳汁”。代表作是大教学论 。 洛克(公元 1632-1704 年) 英国思想家。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经验都是 后天获得的,儿童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任你描绘,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都是教育 之故”。认为教育要培养有德行、智慧、才干和身体健康的绅士。而且认为这样的人的教育应在家中进行。他认为当时的学校教养恶劣、成分 复杂,并有染上各种恶习的儿童,其中有不少是来于社会下层,所以他反对绅士进 学校受教育。他主张为劳动人民子弟办的“ 劳动学校” 不是教育机关,而是儿童劳动 的工场,他对劳动人民的教育持否定态度。他提倡的绅士教育是要培养个人主义者。 但他强调在教育中发展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运用儿童好奇心

13、的重要性,并论述了德、 智、体三育及其之间的关系,认为“ 要有健康的灵魂,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 等,这 些是有积极意义的。代表作有教育漫话和劳动学校方案 。 卢梭(公元 1712-1778 年) 法国启蒙思想家。在教育观上,提出了“回到自然” 的口号。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要遵 循儿童的本性,让他们身心自由发展。关于教育对象问题,他认为穷人不需要人为 的教育,他们在劳动中受到了自然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得到了善良的发展。教育应 对富人进行,让他们学会劳动,自食其力,发展自己善良的本性。再就是他的“自 然教育观” 。他还对中世纪的教育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论及了女子教育,但认为 女子“应以丈夫的思想

14、为思想,以丈夫的言辞为言辞” ,培养其“贤妻良母”式的个性。 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有爱弥尔和新爱洛绮丝 。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 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 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赫尔巴特(公元 1776-1841 年) 德国教育家。他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 究和解释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的新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 的人,即现存社会秩序普鲁士君主制 度的拥护

15、者。他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学、训练(德育)三部分,强调严峻的纪律和 教师的绝对权威。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 概念。他认为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 础,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等六种。教 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的学科来形成儿童各种活动的观念。如人类的道德基础是五 种不变的观念: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提出必须注意选择适当的有助5 于形成必要观念的教材。还将教学过程分成“ 明了” 、 “联想”、 “ 系统”和“ 方法”四个阶 段,而伴随这四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是“ 注意” 、 “期待”、 “ 探究”和“ 行动”。他使教育学 的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影响较大。代表作是普

16、通教育学 。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学 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 “科学化”。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将实验 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第四,差别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 中进行。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的发展,用实验数据作为改 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和经验与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