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半月谈第16期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215282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 半月谈第16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申论 半月谈第16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申论 半月谈第16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申论 半月谈第16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 半月谈第16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6 期:舟曲不倒 突如其来的灾难,再一次降临。 甘肃省舟曲县,这个曾经的“陇上桃花源”,被呼啸而来的泥石流瞬间击毁。1000 多条生 命逝去,更多的人无家可归,整座城市浸泡在洪水与泥浆中。 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在抗击灾害 斗争中,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人性之光在灾区闪耀,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 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轻言放弃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坚定承诺,鼓舞着所有的救援力 量快些,再快些。工具不够,就上双手,哪怕十指已是鲜血淋漓;80 余栋楼房,逐个拉网 式搜索,不放过一个角落;昼夜不休地轮流作业,不放弃一丝生命信号。 这里有人!再加把劲!昼夜奋

2、战,只为废墟中那一声求生的呼唤。分秒必争,废墟上 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痛失女儿的冯青林拼了命救着别人。他坚信,多救一人就对女儿多一分交代。妻儿罹难的 杨曙光说,他们埋得太深了,我救不了他们,但要为还有生还希望的人尽一分力。结婚不 久的王伟说,希望善行感动上天,保佑妻子和尚未降生的宝宝在那个世界里平安。 医疗帐篷里,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累得快挺不住了,心里还惦记着上午刚送来的小男孩的 伤势;天水机场上120 急救车闪烁着顶灯,焦急地等待着转运伤员;残垣断壁旁,军医 许宏冰紧紧握着藏族老阿妈的手,静静陪伴着失去儿子的老母亲 是的,舟曲遭受了罕见的灾难,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悲伤。但是当我们看到上面的

3、一幕 幕,心中总有一股暖流涌起,有一种力量充溢。坚强、勇敢、无私的人民是打不垮的。 我们坚信:舟曲不倒! 各级干部、广大党员组织必须撤离的群众转移疏散,紧张有序的部署“决不让群众二次受 灾、二次受损、二次受难”。 父老乡亲们自发行动起来,背起水箱、小型发电机、电缆、通讯塔架,穿过洪水和泥石, 行走在县城内外。这条由肩膀扛起的生命线,让数万名受灾群众吃住有了保障。 安置点上的老乡已吃上了新鲜蔬菜。明年6 月,他们就能住进安稳结实的新房。18 万册教 科书正在加紧赶印,送往灾区。秋季开学,孩子们就可以手捧新课本走进学堂。灾后重建 工作已全面启动。伴随着初升的太阳,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又传来一个新生儿的

4、啼哭声无论是竭尽全力救人还是让遇难者有尊严地安息,无论让灾区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 净水喝、有地方住,还是加快步伐,有条不紊地进行灾区重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生命 的呵护和尊重。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不仅唤起了国人抗击灾害、重建家园的 决心和信心,还势必激发出国人的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投入到整个国家的建设当中。从 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灾难程度不同,相同的是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民族精神又一次得 到彰显和光大。 对生命的尊重还体现在避免和减少灾难发生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专访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城乡快速发展,但由于对城乡建设、农村居民点建房和工程 建

5、设的地质勘察和评估重视不够,埋下了大量地质灾害隐患。还有很多地方劈山修路、切 坡建房、造库蓄水,但工程措施不到位,也埋下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尤其是我国人多地少, 山区占70%,一些山区县城、乡镇和村庄就建在滑坡体或泥石流冲洪积扇上,由于多方面 的原因难以搬迁,潜在大量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成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面对如此之境,如何避免下一个“舟曲”,如何未雨绸缪,值得考量。 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正是其必然性,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川一些地方近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危害严重,但由于政府高度重视, 准备充分,预警和组织群众转移及时,有效减少了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 随

6、着人们防灾意识增强和政府信息服务工作加强,灾害预警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项基础工作。 但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言,仅有预警远远不够,还必须切实做好排除险情的各项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各地在这方面的工作明显加强,浙江省各级政府依靠群众努力构筑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山东省则对灾害重点防范区编制治理方案、灾情预案和抢险演 练。这些做法都值得提倡。 灾害预防直接关系到群众安危,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在极端天气多、灾害隐患多的时 候,各级政府都要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的各项工作。 人们看到,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舟曲,我们的救灾应急机制更加健全,抢险救援更为有效。 频繁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屡遭创伤和苦难,更让我们收获了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一次又一次灾难的考验,百折不挠的国家正在奋力崛起。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坚强不 屈的民族正在砥砺前行。 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进步中获得补偿。创造奇迹的中国人民,必 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制度救灾、制度赈灾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们也呼唤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不断增 强:把堤坝建设得更牢固,把家园建设得更安全,把城市规划得更科学,把山川治理得更 秀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