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11740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位资讯的市民城市(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預定發表於空間雜誌 2002 年 數位資訊的市民城市 Civilized Digital Info-cities 林峰田 眾說紛紜的新名詞 隨著電腦及通訊技術的快速進步,我們開始看到了或聽到了一些新鮮的名 詞,諸如:智慧型建築、數位建築、網路社區、數位城市、資訊城市、e 都、網 路新都 等等。然而,到底這些名詞之間,是些什麼關係呢? 坦白說,恐怕是人 云亦云 , 先有口號 , 再談內涵吧! 都市規劃學的大師 M. Batty(2001) 教授最近在國 際期刊上 , 便大嘆在學界也存在著此一雞同鴨講 、 使用同一名詞卻各說各話的現 象! 在這一波波的科技浪潮之中,不免令人耽心,這些討論自困於工具

2、理性 而不自知 。 所謂工具理性 , 係指侷限在技術發展面向 , 卻無視於問題本質的 理 性 思考 。 結果 , 它成為一種狹義的理性 , 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 更可能成為 惡化問題的幫凶。 數位化、資訊化本身只是技術工具,並不是目的。打造一個市民城市才是我 們追求的目標 。 所以 , 我們要一方面留心技術的發展 , 另一方面則要注意這些科 技是否有助於市民城市的建構。 本質與特性 即便是純就科技面向而言,要認定一個設備或者設施是否數位化,本身便是 一件極為不易的事情 。 以都市道路系統為例 。 柏油路面 、 安全島 、 行道樹 , 是 傳 統的實體道路構件 ; 紅綠燈 、 交通標線是傳統

3、的交通指示性資訊 。 隨時顯示前方 道路路況的可變標示系統 、 超速照相器 、 公車位置動態顯示系統 、 停車空位動態 顯示系統 , 則是典型的數位化設備 。 但是 , 傳 統設備和數位化設備之間 , 與其說 是種類上的不同 , 倒不如說二者之間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 並不見得外觀看起 來數位化 , 才是數位化設備 。 例如 , 紅綠燈的外觀 , 除了可能多加了一些指示燈 號之外 , 燈號本身看起來仍是一個個傳統的燈眼 , 沒有變化 , 然而其背後的信號 系統 , 全部數位化了 , 各個路口之間的燈號相互連動 , 有的號誌系統更可以根據 蒐集到的即時性車流量資料,機動調整紅綠燈秒差,以紓緩交

4、通。 數位化有時候指的是生產工具,有時候又是指產品結果。電腦輔助設計或繪 圖軟體便是一種數位化的生產工具 。 利用先進的電腦軟體所生產出來的建築可能 是相當傳統的 , 不含任何現代化的數位設備的 。 另一方面 , 理論上 , 建築師也可預定發表於空間雜誌 2002 年 能全憑傳統手工為主的作業方式 , 來設計一棟充滿了高科技數位化設備的建築。 當然,現在的建築設計實務是介在二者之間。 此外 , 建築 的概念也由實體的物理世界延伸到了虛體的網路世界 。 芬蘭的 赫爾新基市在網路世界中 , 建構了一個虛擬城市(http:/www.arenanet.fi/english/) 。 其實那只是芬蘭的通信

5、及資訊部門 , 為了進行其通信技術實驗所想出來的一種實 驗情境 , 本身並非從建築學或都市學的角度出發 。 然而 , 虛擬城市的視覺傳達、 溝通效果畢竟是十分顯著的,許多專家也都認為那是民眾參與的一項利器。但 是,我們必須同時有一套規範,以確保模擬成果的似真性 ,包括必須採用的 資料精度、正確度,物形、地物、日照角度、顏色、視點、視角等。 除了做為溝通的工具之外 ,3D 視覺模擬或虛擬實境技術 , 亦可以做為協助設 計檢核 、 工法說明 、 空間認知 、 地標建構 、 地景設計 、 都市導覽 、 都市發展特色 及歷程介紹之用 。 在將近十年前 , 東京都廳便利用視覺模擬的技術 , 呈現了東京

6、都的發展歷程 , 和經濟 、 產業 、 社 會特色 。 大陸這一 、 二年的城市規劃界大力提 倡3D 數字城市 , 其中 , 不少人力經費投注在以 3D 仿真動畫方式或者虛擬實 境技術描繪未來美麗的城市願景 。 前幾年 , 台灣許多城市也做過這些嚐試 , 其效 果很能吸引人們的眼光 。 許多建築競圖案競相運用眩目的動畫技術 , 企圖博得評 審的青睞 , 以嬴得標案 。 但是 , 這 股風潮隨即引起了一些反思 : 這些仿真模擬反 映了真實嗎? 會不會淪為另種虛構? 或者隱含難以發覺的欺騙? 結果,有些建 築競圖開始禁止建築師使用這些花俏的包裝技法 , 要求應著重在設計的主題內容 上 。 這種反思

7、讓我們再次的審視 : 虛擬仿真技術在建築設計或城市規劃的意義是 什麼? 或許這個問題必須從資訊技術、空間認知、型態浮現、民眾參與、溝通理 論、規劃設計方法等方面的綜合探討才行。 在資訊時代裡,一切事物幾乎都被資訊化了,城市也不例外。事實上,我們 可以說 , 資訊的滙集 、 處理 、 散播乃是城市的本質之一 。 換言之 , 不可能存在一 個沒有資訊的城市 。 更根本的來說 , 人與人之間的交談 , 便是一種資訊的交換。 而城市的產生動機之一,便是在使人群之間資訊的交換與傳播更具效率。 市 , 這個字本身就透露了這個本質 。 它是聚落的起源 , 它吸聚了許多商販 、 購物者 , 成為人潮的集中地

8、。 人們可以在這裡找到買主 , 也可以找到他需要的貨 品 。 其中 , 貨品的種類 、 售價 、 店址便是最大宗的資訊 。 所以 , 市場是人 、 貨 、 資訊的集散地 。 也由於此一特性 , 許多非商業性的資訊 , 例如 : 政令佈告 、 市 井 流言、小道消息,也利用市場來傳達、散播。 資訊是一種虛的概念。它必須透過一定的媒介載體,始能以某種形式展現出 來。資訊展現的媒介可以是討價還價的嘴巴、插在貨品前或貼在其上的價碼標 籤 、 廣告招牌 、 傳 單 、 公告欄 、 報 紙 、 電 視 、 雜誌 、 書 本 。 其形式可以是語言、 手勢 、 文字 、 圖形 、 動畫等等 。 藉著資訊科技

9、, 這些資訊可以被數位化 , 輕易的 不同表達形式之間轉換 、 傳 播 、 整 合 、 加 值 、 再利用 。 所 以 , 資訊系統包涵了 實 體與虛體這二個互補互生、缺一不可的組成部份。 網路世界和物質世界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此一問題深深的吸引了許多學者的預定發表於空間雜誌 2002 年 好奇 。 對於都市規劃設計的專者而言 , 更是關切數位城市和物質城市之間的互動 關 係。例 如:柯 司 特(Manuel Castells, 1996) 以 流動空間(flow of space)來 描 述 全球經濟體系在現代資訊及通訊科技下所形塑的空間現象;密歇爾(William Mitchell, 19

10、95) 指出新科技造成了空間的分解和重組現象;林峰田(1998,1999, 2000) 討論政府部門應如何建構其資訊系統、 調整都市發展策略及法令制度,以 打造現代化的資訊城市 。 不過 , 由於研究數位資訊城市的日子尚甚為淺短 , 相關 的論述多以個人的經驗和見解為主 , 加上簡單而粗略的統計數字 , 便大膽的歸納 出一些現象和本質 。 近年來 , 基於大量的 、 有系統的 、 長期的實際觀察資料 , 已 開始進行,當可讓我們對資訊城市有更多、更深入的瞭解。 從上述的討論 , 我們可以發現 , 數位化 是一個相當紛雜的概念 。 不同的人 經常含混的使用著相同的名詞。其實這不是件過錯或壞事,甚

11、至於是個正常現 象 , 是一個必經的階段 。 面對著新興的 、 持續演化 、 快速推陳出新的現象 , 這 些 新的名詞或者新的概念 , 代表了一種模模糊糊 、 一時之間說不明白 、 講不清楚的 洞見 , 讓人們有了無窮的想像 , 蘊含了各種可能的詮釋 。 經過了一段時日彼此的 衍義 、 界定 、 詰難 、 與 再界定 , 這些原本籠籠統統的字眼 , 或許可以有一個更清 楚的定義。 概念與定義 在這種兵荒馬亂 、 眾說紛紜之中 , 吾人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澄清 數位 (digital) 和資訊(information) 這二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 前者指涉硬軟體設備,後者 則是強調資訊的內容 。 亦

12、即 , 吾 人可以將 數位城市(digital city) 界 定 為:利 用 電子數位設備做為運作基礎的都市 ; 而 資訊城市(informational city) 則 是:能 善用資訊內容和資訊流 , 提昇市民生活品質的都市 , 不論這些資訊是否數位化。 所以 , 有些以人工方式傳遞資訊的歷史都市是相當資訊化的 , 而有些只知投資硬 體設備,而不知善用資訊的數位城市,並不能被稱之為資訊城市。 高度數位化、低度資訊化的的案例,俯拾皆是。在網路上,充滿了過時 的 、 錯誤的 、 扭曲的 、 八卦的消息 , 已是司空見慣 。 許多都市號稱可以上網或電 話語音查詢土地使用分區 , 但是許多人卻發

13、現 , 從不同的單位 , 或以不同的查詢 方式,卻得到不同的答案! 據報載,有人開了配備有全球 衛星導航系統的車子, 卻掉進了湖裡 , 究其原因 , 其地圖資訊並未正確標示湖泊位置 。 在大陸 , 網路咖 啡相當的流行 , 連在四川省深山裡的鄉鎮都拉了光纖 , 苗藏羗等少數民族聚落的 屋頂也佈滿了衛星電視的小耳朵 , 但是 , 在新聞及網站管制下 , 民眾能獲得多少 各種不同的意見呢? 即使在號稱科技發達的西方世界,新聞媒體的資訊壟斷和偏 頗報導 , 以及潛藏深處 、 隱而不顯的文化偏見 , 在在都讓人明白數位化和資訊化 是何等不同的概念! 市民城市(civilized city) 是當前都市

14、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所謂市民城 市 , 乃是指從市民觀點出發 , 發揮社區力量 , 所形塑而成的城市( 夏鑄九 ,1999) 。預定發表於空間雜誌 2002 年 是故 , 市民城市 才是目的 , 相對而言 , 數位城市 和 資訊城市 則是工具。 三者緊密結合的現代化城市 , 才能稱之為 數位資訊化的市民城市(civilized digital info-city) 。詳而言之,數位資訊市民城市的概念係由以下七個部份所組成:硬 體、軟體、資料、應用系統、空間型態、社會結構、和配套措施( 如圖 1) 。一般 報章雜誌上經常所談的數位城市或者資訊基礎建設 ,大多係涉及硬體建 設或資料內容提供的部份

15、 , 例如敷設光纖網路 、 架設基地台 、 手機或電腦持有率 、 入口網站等 。 但是 , 對於從市民觀點來探討應用系統 、 數位城市如何影響都市空 間社會結構(Graham and Marvin ,1996 ; 林峰田等 ,2000 ; 陳慈仁 ,2001) 、以 及 應有的配套措施等問題 , 便相對的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 。 尤其 , 一個現代化的資 訊都市乃是以服務市民為依歸的 , 必須要能滿足生活 、 生產 、 生態等方面的需求 。 最近台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台北市資訊休閒服務業管理自治條例 ,嚴格限制網 咖 的 設 立,八、九成的業者面臨了關門的命題 。 這和韓國和大陸網咖的盛行 , 成

16、了強烈的對比 。 此一議題正是反應了休閒服務業者和學校及家長在社會價值觀取 捨上的深刻矛盾現象。 大部份的政府網站都是按照局處業務來規劃網頁鏈結的 。 這是 便官 ,而 不 是便民 。市民想知道的是影響他上下班交通的工程何時完工,不管那是工務 局 、 建設局 、 交通局或鄉鎮區公所發包的 。 市民出門 , 想知道的是 : 如何搭公車, 到何站轉乘捷運 , 到那一站要往何方向走 , 才可以抵達目的地 , 或者什麼地方可 以停車 。 這些資訊目前散佈在工務 、 民政 、 都市發展 、 交通 、 捷運 、 停車管理等 不同局處 , 沒有整合 , 並不符合市民觀點 。 所以 , 即使以首善之區的台北市來說 , 雖然 網路新都 已有了初步成績 , 但是距離 資訊都市 的理想 , 恐怕還有一 大段路要走。 圖1 數位資訊城市架構圖 數位資訊市民城市的觀念還可以進一步擴充為數位資訊市民城市群 (extranet of civiliz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