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5205330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114 大小:6.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与展望(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 三十年来我国猪育种工作进展 与展望 与展望 与展望 与展望 彭中镇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 1.1 1.1 1.1 1.1 备受国际关注的品种资源普查与志书出 版,以及种质特性的研究 1.2 1.2 1.2 1.2 七十年代数量遗传学的传播,为猪育种沿 着正确轨道前进作了理论准备 1.3 1.3 1.3 1.3 有计划的杂种优势利用工作的开端 1.4 1.4 1.4 1.4 中国第一、二个瘦肉型猪新品种相继育成 1.5 1.5 1.5 1.5 “ “ “ “ 猪品系繁育专题协作组” ” ” ” 的活

2、动与“ “ “ “ 中国瘦 肉猪新品系选育” ” ” ” 的实践有力推动着猪品系 培育工作的发展 1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3 1.6 1.6 1.6 1.6 我国两个猪配套系于1998 1998 1998 1998 年率先培育成功 1.7 1.7 1.7 1.7 我国第一、二个种猪测定中心相继建成 1.8 1.8 1.8 1.8 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的颁 布与实施是我国种猪测定、遗传评估工作朝 着规范、统一、联合方向发展的转折点 1.9 1.9 1.9 1.9 猪经济性状分子遗传基础的研究取得重要 成果4 2 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 3 猪新品种的培育 4 猪新品系的培

3、育 5 猪配套系的培育 6 猪的选种 7 猪重要性状相关基因与QTL研究 8 展望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30 30 30 30 年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辉煌成就 :2005 2005 2005 2005 年: 猪存栏量、屠宰量、猪肉总产量居世界首 位,分别占全世界的52.4% 52.4% 52.4% 52.4% 、49.8% 49.8% 49.8% 49.8% 、48.9% 48.9% 48.9% 48.9% 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国 人均猪肉占有量38.4kg 38.4kg 38.4kg 38.4kg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67.4% 67.4% 67.4% 6

4、7.4%6 存栏量相当于1979 1979 1979 1979 年的157.4 157.4 157.4 157.4 出栏量相当于1979 1979 1979 1979 年的352.2% 352.2% 352.2% 352.2%猪肉总产量相当于1979 1979 1979 1979 年的500.3% 500.3% 500.3% 500.3% 出栏率137.2% 137.2% 137.2% 137.2% (1979 1979 1979 1979 年仅62.3% 62.3% 62.3% 62.3% ) 每头出栏猪平均产肉量(评价群体产肉能力 的一项综合指标)99.6kg 99.6kg 99.6kg

5、99.6kg (1979 1979 1979 1979 年仅31.3kg 31.3kg 31.3kg 31.3kg )7 巨大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疫病控制体系的逐步健全 饲料工业的发展 饲养与环境条件的改善 种猪与商品猪的遗传改良 下面回顾 下面回顾 下面回顾 下面回顾30 30 30 30年来猪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与变化: 年来猪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与变化: 年来猪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与变化: 年来猪育种工作的主要进展与变化:8 1 1 1 1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我国猪育种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事件9 1.1 备受国际关注的

6、品种资源普查与志书出 版,以及种质特性的研究 1979-1984 1979-1984 1979-1984 1979-1984 年,农业部组织了一次规模空前 的全国猪品种资源普查 : 重新评价了一些品种 基本解决了六个大区跨省、自治区、直 辖市界地方品种中的“ “ “ “ 同(品)种异名” ” ” ” 和 “ “ “ “ 同名异(品)种” ” ” ” 问题 核定了全国猪种分类及其分布 10 1981 1981 1981 1981 年启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国猪种志 的编写, 1986 1986 1986 1986 年出版,编写组组长张仲葛、 副组长李炳垣和陈效华,收录品种数:地方 48 48 48

7、 48 个,培育12 12 12 12 个,引入6 6 6 6 个。 连同其他畜种志书一起,于 1987 1987 1987 1987 年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 以上为猪品种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提供了科 学依据各种畜种志书的出版,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第 一个全面介绍本国畜禽资源的国家而倍受国 际关注 12 20 20 20 20 世纪80 80 80 80 年代初期,以许振英为首的200 200 200 200 多 位学者开展了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的研究。 历时五年168 168 168 168 次试验 基本明确 10 10 10 10 个品种(类群)的种质特 性,并对我国一些地方猪优势(繁

8、殖、生 长发育、生理生化、抗逆性、行为特性、 肉质特性)分别进行了总结13 许振英主编的中国地方猪种种质特性 于1989 1989 1989 1989 年出版 1987 1987 1987 198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单位:东北农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牧医所、 江苏农学院、江苏省农科院牧医所、浙江 农大、浙江省农科院牧医所、广东省农科 院畜牧所 主要获奖人:许振英、胡殿金、龙天厚、张 照、葛云山、徐继初、徐士清、刘淑贞和 邓廷惠 14 1.2 七十年代数量遗传学的传播,为猪育种沿 着正确轨道前进作了理论准备 20 20 20 20 世纪 70 70 70 70 年代是数量遗传学向我国猪育种领

9、域传播、 渗透最重要的时期,一系列活动对我国猪育种工作 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1973 1973 1973 1973 年 9 9 9 9 月,在广东顺德召开的全国猪育种科研协 作组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 著名学者许振英、吴仲贤教授指出:我国猪育种 科学大大落后,育种工作已走进狭谷,必须改弦易 辙,大力普及现代遗传学特别是数量遗传学知识。15 许振英批判了我国以往流行的选种制度,提出 了多世代表型选择法,介绍了加拿大拉康比猪的 育成经验; 吴仲贤则论述了数量遗传学的理论、方法如何 用于猪的育种实践; 陈润生教授作了题为“ “ “ “ 三江白猪育种方案的理 论依据与技术关

10、键” ” ” ” 的报告,阐述了数量遗传学 理论指导下的育种思路与措施。 16 此后,盛志廉教授在全国猪育种学习班(前后共三 期)上讲授了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猪育种 上的应用。 1978 1978 1978 1978 年4 4 4 4 月,盛志廉、吴常信、张斌、徐继初在华 中农学院所承办的为期两个半月的“ “ “ “ 全国高校畜牧专 业数量遗传学师训班” ” ” ” 上系统讲授了数量遗传基本理 论与相关育种技术,培养了一批动物遗传育种教学 科研骨干,其中不少后来都从事猪的育种研究。17 1978 1978 1978 1978 年成都会议上,吴仲贤对群体继代 选育法和系祖建系法进行了评估,

11、阐述 了群体继代选育法的比较优势。这种优 势可用他在1977 1977 1977 1977 年的一句话来概括,即 “ “ “ “ 把兴趣从个体转移到群体是现代育种学 和经典育种学的最大区别 ” ” ” ” 。18 此后,吴仲贤教授在答复彭中镇关于湖北白猪建系 方法提问时指出: “ “ “ “ 系祖建系法是育种家选定一头公 畜作为系祖(系主),令其后代血统尽量接近系 祖,因此即使达到与之非常接近,也永远不能超过 它,因而系祖或系主本身的水平成了此系的上限。 群体继代选育是按各代成绩最优的牲畜进行选拔, 经过若干代后会发现群体中的优良牲畜多数与某几 头最优祖先的血统最近,也就是说,通过实践会发 现

12、某一头或几头祖先可以算作是这群牲畜的系祖, 这是没有上限的,因而群体继代选育可以继代提 高。” 19 1.3 有计划的杂种优势利用工作的开端 1979 1979 1979 1979 年前后,由于猪的经济杂交工作得到各级领 导的高度重视,生猪“ “ “ “ 四化” ” ” ” (即母猪地方良种 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肥猪杂种一代化、配种 人工授精化)以及杂交繁育体系的建立工作, 由点到面在全国部分地区铺开。 在1959 1959 1959 1959 年全国家畜育种工作会议后,引 种与杂交工作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乱杂 乱配现象较为普遍。“ “ “ “ 一洋一土” ” ” ” 杂交模式的 实施在一定

13、程度上遏制了这种现象。20 在 “ “ “ “ 四化 ” ” ” ” 过程中, 1978 1978 1978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奖 单位广西农学院牧医系、广西畜牧所、广东农科院 牧医所多年来在农村开展猪人工授精的经验得到推 广; 以江苏省牧医总站和常州、镇江、苏州、扬州等 市牧医站为代表的全国部分地区建立起了“ “ “ “ 猪的统 一供精” ” ” ” 、农户自行输精的技术和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此期间也开展了一些二元杂交 对比试验。这一阶段可谓是我国有计划地推行生猪杂种优势 利用的良好开端;是50 50 50 50 年代引进苏联种猪到70 70 70 70 年代 引进西方种猪

14、开展经济杂交的延续。21 1984 1984 1984 1984 年,农牧渔业部下达瘦肉型猪基地建设计划。 1985 1985 1985 1985 年11 11 11 11 月在与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发展 瘦肉型猪生产经验交流会三上,确定拨款分批建 设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 1986 1986 1986 1986 年,两部出台四年投资6000 6000 6000 6000 万元重点扶 持建立 150 150 150 150 个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的计划。 这一计划的实施更加促使了国外瘦肉型猪种的 引进与“ “ “ “ 两外一内” ” ” ” 三元杂交模式的推广,大大提 高了猪的瘦肉率与出栏率。22 1.4 中国第一、二个瘦肉型猪新品种相继育成 我国第一个瘦肉型新品种猪 三江白猪历 经10 10 10 10 年有计划的选育,于1983 1983 1983 1983 年9 9 9 9 月通过鉴 定宣告育成。 于1985 1985 1985 1985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单位:黑龙江省红兴隆农场局科研所、 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八五二农场、八五三农 场;主要获奖人:汪嘉燮、王性善、张国苑、许振英、陈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