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202347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设备管理规范化 一、以“清洁一点检一保养一润滑”四位一体的设备现场管理规苑化我们发现,清洁的过程,也是点检的过程。而在点检中,如果发现小的异常,现场操作者自然应该随手加以保养、维护,不定 非等专职维修入员来处理,在点检中,发现一些手工润滑点存在润滑不良、跑冒滴漏问题,现场人员也理应按照润滑“五定”的要 求随手加以解决。于是,我们在“清洁一清洁一再清洁”的基础上,结合“全员”的理念提出了生产现场人员“清洁一点检一保养 一润滑”这“四位一体”的作法。我们又编制了涵盖设备所有关键部件相关作业点的“作业指导文件”,使之成 为ISO文件的操作 支撑文件。在“作业指导文件”中包含作业内

2、容、作业工具和方法、作业标准、作业周期、作业人员等详细内容,落实“人人有责” 的“全员”管理,并使之可操作、可检查评估,以此实现设备现场管理的规范化。 二、以“终生无大修”为方针的维修管理规范化多年来我们沿用设备“两年一大修,一年一中修,半年一小修”的管理模式 。价值2000万元的PROTOS70机组,一次大修费用就 高达600万元,为了减少费用支出,我们大胆地进行了维修模式改革。1、用项修入、“总成”维修来取代大修我们对MK95采用一年两次项修,结束了大修的历史。实践证明,MK95机组项修费用 平均每年仅为24万元。如果进行大修,次大修费用便达160万元。1997年6台MK95机组平均有效作

3、业率为82.4。所谓的“总成”维修,就是把备用的设备关键部件一零件组合替换在用的,进行机外维修生产线可以不停机持续运行。这虽然可 能增加一定的备件存量,但可以有效地保证维修的质量,并使维修人员的时间分布更合理。过去,只要机器在转,维修工就可以 “闲”;现在同样机器在转,维修工却“忙”了。 2、强化全员基础保养和规范化作业,延长项修和“总成”维修周期除了改变传统的维修作业模式之外,通过TPM的推行,强化了全员参与设备基础保养和规范化作业的工作力度,从而使设备的劣 化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达到延长项修和“总成”维修周期的目标,在保证设备性能的条件下,使设备维修成本进一步降低。 3、规范设备维修模式经

4、过认真论证,我们对不同设备的维修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对那些关键的而又易于实现状态监测的设备,如各种电机、泵体, 实施状态维修策略;对于动作复杂、状态监测尚不成熟的主流程没备如卷、接、包机组,采取“总成”周期预防维修的方式;而对 干那些非主流程的C类设备,采取事后维修的策略。 三、以“3A管理”为导向的备件管理规范化所谓“3A管理”就是按照设备、部件或零件在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及运动方式上承载的负荷多少、运动频率的高低,以及影响 产品质量程度的大小,也即按照其重要性、关键性而确定的一种等级排序,最关键的即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据此, 我们把设备分为A、B、C三类,然后再把部件分为A、B

5、、C三类,最后再把零件分为A、B、C三类。这样就划分出 AAA到CCC共27 类具有不同关键性等级的零备件。这27类零件可以再粗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重要性等级。按照备件损耗的规律,还可以把它们划分 成若干类型,如常规损耗型、短时需求型备件等,对于不同的重要性等级,可以纳入有冗余储备、无冗余储备或可短缺储备模式管 理。而对于不同的损耗类型,则可纳入不同的优化模型管理。按照“3A管理”方法,可以实现关键的备件不短缺,不重要的备件零 库存,有损耗规律井掌握订货周期的备件纳入优化的库存模型管理,无损耗规律的备件采用经验作法,设定上、下限方式进行管理。 随着备件耗损规律和订货规律逐渐被掌握,纳入优化库存模

6、型管理的备件越来越多,库存逐渐减小,零库存备件逐渐增加,按上、 下限方式管理的备件逐渐减少,备件管理可以逐步进入一个规范的、动态的良性循环。 四、以设备综舍效率指数为栋准的设备考核规范化为了既反映单位时间内的台时产量,又能全面反映不同生产组织方式下的设备效能,我们提出了设备综合效率指数的概念。计算公式为: 设备综合效率指数 = 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X设备有效作业率 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设备生产时间/日历时间 设备有效作业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这个公式是建立在两个百分数的基础上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为百分之百,设备有效作业率为百分之百,两者的乘积等于1,为最大 值。通过考核没备综合效率指数,提高产量和效益

7、。用没备综合效率指数的标准来衡量,设备生产利用时间越多设备有效作业率越 高,产出的效益越大。 返回目录 设备管理台帐设置计算机设备台帐管理子系统,它为设备管理系统的其它子系统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 一、设备特征及其特点 简单地说,设备特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特征,是可以用单个字段来表示的设备特征。如设备编号、设备型号、设备名称、制造年月、设备原值、制造厂家、规格、 使用部门等信息。 这些特征,除个别特征(如巳提折旧、设备净值等)外,大部分是基本不变的。在应用这些特征建立特征基本表 时,可用一个表或多个表实现,推荐采用一个表来存储这些特征。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如此多的特征,最好能分类使用,以使条

8、理 清晰。第二类特征,是那些不能用字段而只能用记录来表达的设备特征。这类特征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基本固定不变的数据,如 设备包含的部件、组件,备件,部位等;另一种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如设备的添置、调动、封存开启、报废等信息。设备的这些特 征显然只能用包含多个记录的表来进行描述。 二、设备特征描述 设备特征描述采用基本表和辅助表共同进行。 1、设备特征基本表 设备特征基本表描述的设备特征信息很多,其分类如下: (1)基本信息:设备编号、型号、名称、制造厂、重量、控制方式、规格、外形尺寸、出厂编号、制造年月等; (2)管理信息:设备分项、大类、小类、组别、计算机编码、ABC分类、应用分类等; (

9、3)使用信息:使用部门、操作工种、新度系数、工程能力指数、工序号、使用状态、工作节拍等;(4)财务信息:设备原值、是否折旧、年折旧率、折旧方法、折旧年月、已提折旧、设备残值、净值等; (5)费用科目,计算设备消耗的各科目号及科目名称,如材料、人工、管理、杂费等; (6)附加信息:备注及为弥补考虑不周而增加的备用字段。 应注意到,在设备基本表的这些构成字段中,尽管这些字段很多,但不同设备所具有的特征信息有,定的重复性。为了对不同设 备相同特征信息进行统一的标准描述,在认真分析所采用的特征描述的基础上,这类特征专门使用一些基础数据表来进行设置。 这类特征包括;制造厂家、设备分项、大类、小类、组别、

10、国别、控制方式、精度等级、重量级别、重要程度、使用状况、安全程 度、环保特点、ABC分类、使用方式、工序说明、影响生产均衡程度、质量控制、维修性能等。 2.用辅助表描述的设备特征 这类设备特征可分为固定不变型和动态变化型两类。 (1)固定不变型信息 A、设备部件目录:描述部件编号、名称、装配图号; B、设备组件目录:描述组件编号、名称、装配图号; C、设备部位目录;设备部位编号、名称; 设备部件、组件、部位目录,除具有细化设备结构描述的功能外,还为设备管理的其他子系统,如设备故障管理,提供统一标准的 部位、部件、组件数据,有助于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D、设备备件目录;设备使用的所有单一备件型号、

11、规格、名称、数量及所处的部件、组件和部位,相当于备件单机卡; E、精度卡:记录设备入厂时的精度检测结果、允差、检测方法、检测项目等。 (2)动态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如设备购置、外调、内调、封存或开启、设备报废,以及设备折旧等。 采用基本表和辅助表共同描述设备特征,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设备的特点。 按资金运用又可分为资金计划信息、作业费用信息和效益评价信息等。 (3)设备管理的内容分类:包括部门设置(A)、设备分类(B)、主次设备(C)、用途分类(D)、变动形式(E)、管理类型 (F)等。 (4)设备管理的作业分类(C);主要按设备管理的作业类型进行划分,包括设备购置计划、变动

12、记录、运行记录(含停机记录)、 完好检查记录、事故故障记录、点检作业、保养作业、维修作业和润滑作业等。3、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分类总是相对的,分类的目的在于建立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个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按以上分类形成的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衡量系统所遵循的分类标准是否合理的依据是,根据分类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模式吻合,同时符合国 家的设备管理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发者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做到所有的分类元素在系统中具有开放的性质,也就是分类元素应 该由用户进行定义,以便用户根据工作变动与制度改革情况随时对分类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工作的最大 适应能力。 另一个

13、必须处理的间题是,在已有分类基础上,确定各分类的细化标准,如停机记录,在记录处理时,必须从统计的角度考虑停机 的类型或者原因;再如事故记录,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计箕机系统必须按用户的习惯将事故原因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影响系统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主要因素影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主要因素有:(1)模式的合理性:可从两个方面对模式的合理性迸行评价。一方面在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已建立的惰况下,按设备管理的工作 模式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而不是按计算机的功能模式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具体到每一个管理功能时,要求开发者按标准分类 准确地建立各个功能的正确算法模型。以月度维修计划生成为例,条

14、件是由用户定义了设备的大修、中修和小修时间周期。计算机 自动生成维修的月度计划时,在算法模型中必须包括企业维修实施的各种可能性因素: A、如果已有年度计划应将年度计划中的当月设备计入, B、上次维修计划已实施并提前完工, C、上次维修计划巳实施并延迟完工, D、上次维修计划已制订但未实施, E、上次制订维修计划时巳将某设备的计划维修时间提前,但该计划未能实施, F、上次制订维修计划时将计划时间延迟, G、发生事故、故障设备未即时维修, W、增加一设备的维修计划在本月进行制订等。显然,上述每一种可能的情形都要求维修计划不能简单地按上次维修计划时间加周期 时间进行直接计算。(2)结构的开放性:除了

15、上面提到的在结构上允许用户定义分类元素外,还必须根据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特性尽可能地予以开放性处 理。如设备类别的定义,标准的分类方法支持将设备进行三级类别分类,即大类、中类和小类。但有些企业在设备统计中往往只按 二级分类,或一级分类进行统计,这就要求软件应提供统计时的类别选择功能。 (3)规范化管理的标准程度:企业设备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差异很大,;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来说,软件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只是 一个是否完全适用的问题,但对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企业来说,软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实用性就越低。解决这一问题的 方法,是在软件设计中尽可能多地为用户提供可选择性操作功能,即软件应具有强大的差异处理

16、能力。(4)分类标准的合理性与适宜性;衡蟹一个软件所建立的分类体系是否合理与适宜的一个直观方法,是看操作界面所提供的有关 设备管理的概念和术语是否规范和准确。(5)操作的简易性:数据登录、检索、输出和统计分析的操作应简单和容易掌握。其评价方法是,具备汉字输入技能的操作人员 可以按界面提示进行操作而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 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棕准 概括起来,一个好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同时具备如下持性: (1)管理模式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计算机管理体系。 (2)按设备管理的工作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的功能模式进行结构设计,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以满足企业工作变动与制度改革的需要。 (3)突出设备管理的主体内容,切实解决设备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繁琐的事务处理工作,保证各种纳人管理的作业记录的完整性与 准确性。 (4)建立基于分类标准的综合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形成规范、标准的设备管理机制。 (5)一个完善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还必须做到设备的物质形态管理与价值形态管理相统一。 (6)先进技术与简易操作的结合永远是应用软件实用性的评价标准之一。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