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199971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样本)摘要简要介绍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及其包括的专业知识关键字控制、系统、检测、网络化前言1 第一章 自动控制统2 1.1 自动控制与自动控制系统2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3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4 1.4 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5 1.5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6 第二章 自动检测系统7 2.1 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8 2.2 传感器与传感器的分类9 2.3 测量方法10 2.4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11 2.5 温度检测12 2.5.1 温标及测温方法12 2.6 压力检测13 2.7 热电偶与热电阻的原理15 第三章 PLC 在面向微型化、网络化、PC

2、化和开放性方向发展19 小结20前言电气自动化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工科专业。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 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以及电子与计 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控制、电气测量、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 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 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 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该专业是强

3、电和弱电、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控制技术交叉渗透的综合型专业学科。电气工程 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以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在国内有较好的声誉 主干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 、 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量、电 力拖动与控制等。 就业方向适合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 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也能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从事电气 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与改造及教学工作。 、 a) 自动控制与自

4、动控制系统一、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自动控制,是指 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给定信号 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如图1-1所示。图中,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为物理装置,而给定值和被控量均为一定形式的物理量。自 动控制系统由控制装置和受控对象构成。对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设计则是自动 控制原理的主要任务。给定值 控制装置 受控对象被控量图1-1自动控制示意图二、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控制方式1. 开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时,称为开环控制。开环控制的特点是系统

5、结构和控制过程很简单,但抗扰能力差、 控制精度不高,故一般只 能用于对控制性能要求较低的场合。2. 闭环控制 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控制过程 的影响,这种控制称为闭环控制,相应的控制系统称为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又被 称为反馈控制或按偏差控制。闭环控制系统是通过给定值与反馈量的偏差来实现控制作用的,故这种控制常称为按偏差 控制,或称反馈控制。此类系统包括了两种传输信号的通道:由给定值至被控量的通道称 为前向通道;由被控量至系统输入端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闭环系统能减小或消除作用, 但若设计调试不当,易产生震荡设置不能正常工作。自动控制原理中所讨

6、论的系统主要是闭环控制系统。3. 复合控制 反馈控制是在外部的作用下,系统的被控量发生变化后才做出相应调节和控制的,在受控 对象具有较大时滞的情况下,其控制作用难以及时影响被控量,进而形成快速有效的反馈 控制。前馈补偿控制,则在测量出外部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与外部作用相反的控制量,该 控制量与相应的外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使被控量基本不受影响,即在偏差产生之前就 进行了防止偏差产生的控制。在这种控制方式中,由于被控量对控制过程不产生影响,故 它也属于开环控制。前馈补偿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就构成了复合控制。复合控制有两 种基本形式: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和按扰动前馈补偿控制的复合控制,如图:

7、控制器 前馈控制 检测元件 受控对象给定值 被控量(a) 按输入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前馈控制 受控对象 检测元件 控制器扰动给定值被控量(b)按扰动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方法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2)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由线性微分方程或线性差分方程所描述的系统为线性系统;由非线性方程所描述的系统称 为非线性系统。3)定常系统和事变系统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看,若微分方程的系数不是时间变量的函数则称此类系统为定常系统。 否则称为是事变系统。 若系统既是线性的又是定常的,则称之为线性定常系统。4)连续系统、离散系统和采样系统从系统中的信号来看,若系统各部分的信号都是时间

8、的连续函数即模拟量,则称此系统为 连续系统,若系统中有一处或多处信号为时间的离散函数,如脉冲或数码信号,则称之为 离散系统。若系统中既有模拟量也有离散信号,则又称为采样系统。5)恒值系统、随动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若系统的给定值为一定值,而控制任务就是克服骚动,使被控量保持恒值,此类系统称为 恒值系统。若系统给定值按照事先不知道的时间函数变化,并要求被控量跟随给定值的变 化,则此类系统称为随动系统。 若系统的给定值按照一定时间函数变化,并要求被控量随之变化,则此类系统称为程序控 制系统。 此外,根据组成系统的物理部件的类型,可分为机电控制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气动系统 以及生物系统等。根据系统的的被

9、控量,又可分为位置控制系统、速度系统、温度控制系 统等。对控制系统性能的要求一个理想的控制系统,在其控制过程中应始终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但是,由于系统中储 能元件的存在以及能源功率的限制,使得运动部件的加速度受到限制,其速度和位置难以 瞬时变化。所以,当给定值变化时,被控量不可能立即等于给定值,而需要经过一个过渡 过程,即瞬态过程。所谓瞬态过程就是指系统受到外加信号作用后,被控量随时间变化的 全过程。 瞬态过程可以反映系统内在性能的好坏,而常见的评价系统优劣的性能指标也是从瞬态过 程定义出来的。对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i. 稳定性稳定性是这样来表述的: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瞬态过程的震荡

10、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 力。如果系统受到外作用力后,经过一段时间,其被控量可以达到某一稳定状态,则称系 统是稳定的,否则不稳定的。2) 快速性快速性是通过瞬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过渡过程时间越短,表明快速性越好,反之亦然。快速表明了系统输出 c(t)对输入 r (t)响应的快慢程度。系统响应越快,说明系统的输出复现输入信号的能力越强。3)准确性准确性是由输入给定值与输出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来表征的,他反映了系统的稳定精度。若系统的最终误差为零,则称为无差系统,否则称为有差系统。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往往是互相制约的。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若过分强调系统的稳 定性,则可能会造成系统响应迟缓和控

11、制精度较低的后果;反之,若过分强调系统响应的 快速性,则又会使系统的震荡加剧,甚至引起不稳定。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简述自动控制理论研究的是如何接受控制对象和环境特征,通过能动地采集和运用信息,施 加控制作用,使系统在变化或不确定的条件下正常运行并具有预定功能。它是研究自动控 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其主要内容涉及受控对象、环境特征、控制目标和控制手段以及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 自动”功能的装置自古有之,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上离心调速器是比较自觉地运用反 馈原理进行设计并取得成功的首例。麦克斯韦对它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于1868年发表的论 文当属最早的理论工作。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形成了以时域

12、法、频率法和根轨迹法为 主要内容的“经典” 控制理论。6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航天等高科技的推动, 又产生了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现代”控制理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力求使设计的控制系统达到最优的性能指标,为了使系统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喜下,其某项性能指标达到最优而实行的控制称为最优控制。当对象或环境特性变化时,为了使系统能自行调节,以跟踪这种变化并保持良好的品质, 又出现了自适应控制。虽然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与经典控制理论相比较,它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控制 问题,但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而言,用经典控制理论来分析和设计,仍是最 实用最方便的。真正优良的设计必须允许模

13、型的结构和参数不精确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即具有鲁 棒性。这是当前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 。另外,使理论实用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数学模拟 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前面谈到的主要是针对线性系统的理论。近年来,在非线性系统理论、离散事件系统、 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理论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智能控制在实用方面也得到了很快的 发展,它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人工神经元网络等内容。总之,自动控制理论正随着技术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它反过来又成为高新技术 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和推动力。它在工程实践中用得最多,也是进一步学习自动控制理论 的基础。第四章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科

14、学,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自动检测就是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 的。实现自动检测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可以提高 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 1. 自动检测的任务: 自动检测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被测参数直接测量并显示出来,以告诉人们或其他系 统有关被测对象的变化情况,即通常而言的自动检测或自动测试;二是用作自动控制系统 的前端系统,以便根据参数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实施自动控制。 2. 自动检测技术主要的研究内容: 自动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 3.测量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