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19854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康复学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康复的概念、层次、领域 1、概念: 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以减少残疾的影响(身心和社会功能障碍) , 使其得到整体康复而重返社会。 2、康复的层次 第一层次躯体和感官功能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个人生活活动自理问题,解决特殊儿 童与人交流等问题。( 疾病本身及导致的功能障碍) 第二层次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上学和就业的问题。 (疾病导致的功能 障碍) 第三层次精神和心理功能的康复,解决特殊儿童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适应问题。 (独 立生活学习、学习和工作) 第四层次社会生活功能的康复,是特殊儿童取得良好生活质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的康复。 (独立生活学习、学习和工作,提高生活

2、质量) 3、康复的领域 医学康复:通过医疗的方法使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和物理等一 些治疗方法。例如:聋童的电子耳蜗手术呆小症的药物治疗脑瘫的运动疗法 是全面康复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实现康复目标的根本保证。 社会康复:社会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系的措施促进其康复。 1、建立无障碍环境; 2、改善经济环境; 3、改善法律环境 社会康复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目标的最终保证。 教育康复:通过教育和训练的手段,提高残疾人的素质和能力。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职业技能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例如:学校教育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作业疗法聋童的言语训练孤独症的感觉统合训练 任务是最大限

3、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和补偿能力,使受损害的机体功能达到最好的发展水平。 职业康复:协助残疾人妥善选择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最适合职业,并帮助他们切实适应 和充分胜任这一工作,取得独立的经济能力并贡献于社会。 职业康复评价的方法、就业心理和就业态度指导、职业的选择和介绍以及如何进行就业后 的随访。 例如:就业盲人按摩、乐器聋人写作、绘画、IT、农业等 是实现全面康复的加速剂,是使残疾人自立于社会的根本途径。 2、特殊儿童康复的目的 1、促进运动和感知功能的发展。2、训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改善和发展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和控制能力,为入学创造生理和心理的基本条件。 4、培养正确平衡

4、的心理素质 5、组织和指导参加社交活动。 6、培训家长。 3、残疾的分类 WHO 按照残疾的性质、程度和影响,把残疾分为残损、残疾和残障。 1、残损是心理、身体的或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乏,其影响在组织器官水平。残损不 是疾病,是疾病的后果,如失去一个肢体或脏器,手指麻木,对周围人失去信心 2、 残疾是在一定的方式下在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正常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或缺乏,其 影响在个体水平,造成个体活动能力障碍。由残损引起的如:语言书写困难、拾东西困难, 行走困难,学习困难、脾气古怪等。 3、 残障是对个体的损害,由残损或残疾引起,其限制或妨碍了个体根据年龄、性别、 社会和文化因素不同的正常活动的进

5、行,其影响在社会水平,不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甚 至影响到不能参加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患者在享受社会权利和履行社会职责方面,因 能力障碍而处于不利地位,如不能工作,不能照顾家庭,不能作母亲及不能行使母亲职责, 不能履行社会职责等。 4、残疾的康复对策 1对于只有组织结构和/ 或功能上的缺损,而尚未影响至社会生活功能者,应积极进行临 床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以防止功能障碍的出现或发展。 2对有个体生活能力障碍,但尚未影响至社会生活功能者,应进行各方面的康复治疗、教 育和训练,发展其代偿能力,或以器具辅助补偿能力的不足。 3对有严重残疾,以致造成社会生活能力障碍者,除进行康复治疗外,更重要的是在社会

6、 层次上调整和改变其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以利于残疾人重返社会。 5、康复评定的定义、目的 1. 康复评定的定义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是指对伤、病、残者功能障碍的原因、部位、性 质、程度和预后进行客观的定性和/或定量的描述与分析,并依此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和治 疗方案的全过程。 2. 康复评定的目的 康复评定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并估计其未来的发展和恢复能力, 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因此,康复医学从功能评定开始,又 以功能评定结束。 6、什么叫日常生活活动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

7、iving,ADL )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 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 技巧。 7、日常生活活动的测定 1. 检查的目的 康复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改善残疾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此,必须首先了 解患者的功能状况,即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并概括残疾者日常生活的 各项基本功能状况,即明确他们是怎样进行日常生活的,能做多少日常活动,难于完成的 是哪些项目,功能障碍的程度如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测定是功能评估的康复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立康复目标、制定 康复计划、

8、评估康复疗效的依据,是康复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2. 检查内容(见补充)及分级级:不能完成,全靠别人代劳。级:自己能做一部分,但要在别人具体帮助下才能完成。级:在别人从旁指导下可以完成。级:能独立完成,但较慢,或需要使用辅助器和支具。级:正常,能独立完成。 3. 检查方法 直接观察法就是由测定者亲自观察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具体情况,评估其实际活动能 力。测定时,由测定者向患者发出动作指令,让患者实际去做。譬如对患者说“请你坐起 来” , “请你洗洗脸” , “让我看看你是怎样梳头的”等等,要逐项观察患者进行各项动作的 能力,进行评估及记录。对于能直接观察的动作,不要只是采取询问的方式,

9、了解能做什 么、能做什么及完成的程度,而是竭力做到客观,避免主观,以防止患者夸大或缩小他们 的能力。 间接评估是指对于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动作,通过询问的方式进行了解和评估的方法。譬 如通过询问了解患者是否能够控制大、小便等。 8、康复工程的概念 康复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在全面康复和有关工程理论指导下,与各个康复领域的康复工作 者,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密切合作,以各种工艺技术为手段,帮助残疾人最大限度地开发 潜能,恢复其独立生活、学习、工作、回归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科学。 9、物理治疗的定义 物理治疗学(Physical Therapy)是研究应用物理因子作用人体以提高健康水平、保健、预 防和治疗疾

10、病,促进病后机体康复,延缓衰老等的专门学科。 10、物理治疗的原理(判断题) (一)物理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治疗作用的机制 生命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机体内环境和机体外环境不断进行能和信息交换。生命起源和发展,物理因子起重要的作用,如阳光、放射本底,地球磁 场(0.30.5GS) 、电场、冷热等都是生命起源的物理基础,故称为生态因子。人工物理因 子的性质属于生态学因子,而生物体在其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及随外界环境变化而产生的 应答反应中均伴有一定理化现象,如动作电位,磁场强度、热辐射强度、电子传递等,人 体自发的及其在外界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现象为理疗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各种物理因子作为不同形

11、式的物理能和信息作用于机体时,在其内部进行传递和交换。能是信息的物质基础,信息是能的表现形式。当物理因子的作用强度大于生 理阈值,而且其参数与细胞分子内生物物理变化的参数及细胞内能量合成过程参数相对应时,该物理因子对机体便可起到信息的作用。体内接受物理信息作用的结构是末梢神经感受器、大分子、大分子的聚集 体(蛋白质、糖、酶、生物膜等)不同的物理因子与各种感受器间选择性地进行作用和产 生反应。 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后,物理能即被人体吸收并发生能量的转换,同时引起一系列的物理 和化学变化,产生局部和/ 或全身性的生理反应,从而引起治疗作用。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的作用而产生效应。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是有机

12、联系的,是通过反馈 机制发挥调节作用的。对于物理因子的作用,神经系统的反应起主导作用,体液因子的变 化既是引起反应的物质基础,又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反应性质的因素。 11、物理治疗的规律(判断) 1 Grotthus-Drapper 规律作用于人体的电磁波或辐射线,只有被吸收才能对人体发生作用,如果 100%穿透人 体而不被人体所吸收,则不可能发生作用。 2 Bunsen-Roscoe 规律单位时间吸收能量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的乘积,决定了一定的反应量,能量减少时, 为达到相同的反应,可以延长作用的时间来弥补;反之亦然。只要能量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不变,其反应的大小也不变。 3 Arndt-Sc

13、hulze 规律刺激强度和反应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弱刺激可激起生命活动,中等刺激促进之,强刺激 抑制之。超大剂量则产生破坏、致死作用。并伴有量变到质变转化、发展过程。 12、运动治疗的定义、目的 定义:广义的运动疗法(therapeutic exercise) 指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采用主动 和被动运动,通过改善、代偿和替代的途径,旨在改善运动组织(肌肉、骨骼、关节、韧 带等)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 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目的:1、运动时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收缩,使之充分弛缓。 2、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

14、活动度。 3、增强肌力和耐力。 4、保持适当的肢位和体位,改善神经肌肉的功能,进行运动功能重塑。 5、保持各肌群相互间的协调性。 6、力求获得基本动作,从卧位、立位到步行的顺序。 7、通过运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肝脏等功能。 13、肌力的分级 肌力 Lovett 分级 0% 0 级 功能性电刺激运动诱发主动肌肉收缩,避免肌肉萎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挛缩和 10% 1 级 粘连,促进运动神经功能恢复。 25% 2 级 助力运动,辅助运动,促使肌力 达到 3 级,产生功能性关节主动活动 50% 3 级 主动运动 促使肌力达到 IV 级。 75% 4 级 抗阻运动,等速运动 促使肌力和肌肉耐力恢复正

15、常。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 100% 5 级 14、神经发育法的定义 采取各种康复治疗手段和方法刺激感觉、运动神经,通过调整神经通路的兴奋性,促进运 动神经元兴奋,使软弱无力肌收缩,或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引起的肌痉挛,获得可以控制的、 协调的肌肉活动,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 15、哪些方法属于神经发育法 BoBath 方法、Vojta 疗法 、上田法、常用的有 Bobath 技术、Rood 技术、Brunnstrom 技术、 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和运动再学习技术。 16、作业治疗的定义 定义:应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 活动,对于身体上、精神上、发育上有功能 障碍或残疾,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生

16、活自理和职业劳动能力的患者,进行治疗和训练,使 其恢复、改善和增强生活、学习和劳动能力,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员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17、感统训练的定义 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视、听、 嗅、味、触、前庭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 应的能力。 18、人体最重要的几种感觉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 感觉。 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 在活动中的方位,及保持身体的平衡。 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 与运动的感觉。 19、游戏疗法的定义和对儿童的意义 定义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让儿童有机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暴露问题,并从中自我 解除困扰的一种治疗方法。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