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190995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二单元)(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珙泉中心校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主备教师: 罗金琼 施教教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乘除法的关系,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探索规律和解决 问题4部分。这些知识不仅是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与 代数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教学内 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 的需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基础(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能力

2、) 去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探索、发现、举例验证思想方法 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要求: (1)选取贴近生活,现实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主建构。 (3)重视对学生的观察、比较、探索、发现、运用能力的培养。 (4)落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乘与除的互逆关系,乘法各部 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经历乘法运算律的探索发现过程,理解运算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一些 简便

3、运算。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4.在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索发现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让学生经历讨论、归纳乘除法的关系及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的 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对算式的计算、对比发现乘法 运算律,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惊醒简算。 3. 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会用 假设的解题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提炼和抽象数学信息

4、和数学问题的方法。 难点 1.归纳乘法分配律和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2.掌握探索规律的一些方法。2 第一课时: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 知识点:乘除法各部分名称和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材第911页,例1,课堂活动,练习三1,2,3,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 系。能运用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过程,并有成功探索的 体验,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与态度: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 关系。 难点: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情景中探索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 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 一起到游乐园玩一玩。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游乐园情景图,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解答。 教师板书算式:1254240 12448 48412 48124 (2)学生认真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都是乘除法

6、算式。 学生2:12448和 48412这两个乘除法算式有相同的地方,好像 有点关系。 (3)同学们观察得好,你能观察出乘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 一起来探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乘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刚才我们从情景图中知道:每棵树上挂了4个灯笼。12棵树上挂了48 个灯笼。通过这3个信息列出了3道算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 12448 48412 481243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和每个算式解决的问题。 (2)看一看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

7、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1:都说的是同一件事。 学生2: 教师:同学们观察讨论得很好,找出了这3道算式之间的一些关系,我们继续 来研究下面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和整理,对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 入的分析,让学生对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然后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 2教学练习三第4题。 出示练习三第4题情景图,学生选择两个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 请在课堂本上写出1道乘法算式和2道除法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算式。 6515975 9756515 9751565 说说每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再比较上面3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8、) 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板书。 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议一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汇报。 3.讨论。 0不能做除数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探索发现乘与除互逆关系和乘除法各部分 间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 师生对口令,然后同桌互对口令。 2.教材第10页,练

9、习三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做在课堂本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4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关系 教学内容 知识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第1011页,议一议,练习三5,6,7,8,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区别“除不尽”与“整除”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除法中整理出“有余数”的过程,并从实例中发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情感与态度: 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互相帮助的学习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0、的数量关系。 难点:归纳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教师板书结果) 62= 392= 1512= 25050= 2613= 257= 1601= 09=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除和除不尽的两种情况对比复习,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 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上面的口算题及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议一议。 2.全班按小组汇报交流发现的情况。5 (算式都是整数除以整数计算结果有“除尽”和“除不尽”两类,或有“有余 数”和“没有余数”两类教师将学生发现的情况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讨论,

11、 同时注意引导得出“整除”来) 3.师:题目中有哪些是除不尽的呢? 像392=191, 1512=13, 257=34这些除法算式都有余数。 4.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生交流讨论,并将结论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 是难点,学生不容易归纳总结,需要教师进行帮助。 (三)巩固新知: 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尝试,然后集体订正。 2.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6题。 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独立尝试做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 问题:一筐可以卖多少元?还剩多少千克?两筐可以卖多少元?还剩多少千克

12、? 三筐可以卖多少元?还剩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已知条件进行分析,养 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知识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材第1214页,例1,例2,算一算,课堂活动1,练习四1,2,3,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过程与方法: 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6

13、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难点: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草稿本。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2页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 ,4936(个) 。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 教师:观察这

14、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设计意图:通过不完全归纳整理,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表达的过程,形成 良好的数学思维。 2.教学例2。 出示教材第12页例2情境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 8(246) 1926 8144 1152 (户) 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824)68(246) 。 3.出示下面的算式,算

15、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 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 12125812(1258) 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7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 不会用。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理解乘法运算律,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二)巩固新知: 1.教材第13页课堂活动1。 小组内按照要求互相说算式,并判断是乘法交换律还是乘法结合律。 2.教材第14页,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三)达标反馈 习题: 1.教材第14页,练习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材第14页,练习四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书本上的练习,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将所知识能 融会贯通。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