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190904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 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 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 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 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 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

2、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 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 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 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仔细回想,我们所住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 其宝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其实是 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 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 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 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目前人类 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 杂和严峻。而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都是不

3、 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 沉重的代价。所以,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 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 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 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 情出发,坚持 以 科 学 发展观 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 面工作: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 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

4、益的根本所在。 2 完善产权制度 。只有明晰了资源的产权,才能最 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效益,做到物尽其用,使资源的损失 浪费降到最低限度。既应明晰自然资源的产权,优化自然 资源配置,节约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最高; 又应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人们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 节约型技术的积极性。 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应用技术,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 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快节能技术 开发和推广,目前应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 术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 推广节油代油、洁净煤和节电、节水技术。大力研究

5、和开 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 等“绿色能源 ”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4 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 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 费,倡导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生产模式, 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为此,应通过各种形式,广 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可持 续发展。 5 制订和完善战略性资源的中长期开发和 利用规划。重点编制节电、节水、节油、资源综合利用等 专项中长期规划, 为工业节水、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 、新能源和 可再生能源 产业化发展、墙体材料革新、散装 水泥和环保产业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

6、思想、主要目标、发 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6. 发展 循环经济。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 ,用以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政策导向,坚 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 法规体系和相关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 律保障和技术支撑。 7 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 资源消耗有着 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 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考虑资源和生态可 承受的消费度。 如果不顾国情,简单地模仿、攀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方 式,将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甚 至造成危害更

7、大的污染灾害;反过来,只会降低消费质量。 8.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环境资源、粮食资源、水资 源及各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对浪 费的法律法规,为惩罚严重破坏环境资源者和严重浪费资 源者提供法律依据;完善产权法律制度,规范和理顺产权 关系,保护各种产权权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完善产品 质量和市场交易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坑蒙拐骗以及制假售 假行为,规范市场交易,减少资源损失。首先,要把环境问题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 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最基本 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 了,人却变成了瘸子、拐子,不健康的人,这将是对现 代化的一种讽刺。

8、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 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 GDP。科学发展就 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 “零排放” 。前者是“资源节约” ,后者是“环境友好” 。 其次,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的环境保 护。世界瞩目的世界工业博览会已经在上海召开,是上 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 “科教兴市”战略和基本形成 “四个中心”框架的关键 阶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科技工作水平,为成功举办世界 最好的世博会为环境保护目标,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这既是环境科技工作 发展

9、的良好机遇,也是环境科技工作面临的更新的挑战。再次,完善环保的投入机制和环境经济的政策,加 大政府、社会、企业对环保的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企业 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 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方 面的环境经济政策。比如上海市环境保护投入占当年 GDP 的比例始终保持在 3以上,近年来环境质量明显 改善,为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最后,依靠科技进步,尽快建立环境科技的创新体 系,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是加强社会监督,环境 保护事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广大的人民群众积 极地参与,加强监督,国务院决定要求要不断地扩大环 境信息的覆盖

10、范围,把环境质量的情况告诉老百姓,鼓 励老百姓,监督环境保护。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决 定规定,要实行环境保护的目标责任制,并且明确环境 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是地方的主要领导和部门的主要领导, 并且决定当中规定,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 实行绿色 GDP,要实行规划的环评,要加强社会监督制 度、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等等,通过这些制度推进环境 保护和发展。上海再在最近几年内经过人民群众与有关 部门不断的整合治理下,中心城区河道全面消除黑臭, 郊区河道水质普遍改善,苏州河、黄浦江水生态系统不 断好转。崇明岛生态保护体系初步构成。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必须培育全民生态

11、道德意识,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培育节约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出一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 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 境压力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 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 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 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 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 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 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

12、根本转变。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 一基本矛盾。生态环境问题也并非是人类进人工业社会之 后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只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 段,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只是因为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工业生 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 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 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这就是低碳生活观 提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 式,破解发展难题。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达到物

13、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 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 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 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 与基础。 三、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 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 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 来造福为宗旨。目前, “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 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 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 本建立在

14、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 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 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 标,但以“低碳生活”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 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 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 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 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就目前而言,我国虽尚未确立明确的“低碳生活”的 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 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

15、面分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 出来的,它内在就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 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消费模式。 ”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 牢固树立” 。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 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 “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 碳生活”的最终归属,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 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 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 现实意义,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

16、在处理人与自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形态 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不仅对中国 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 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 为实现“低碳生活” 、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 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 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 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 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 人类社会的和谐。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加强环境保 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各地区、各 部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 费,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承载能力、 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引导公 众自觉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着 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按照加 快经济发展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