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

上传人:n**** 文档编号:3519013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考试总结 中山大学(总结了很长时间,经典)(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6 中枢神 经系统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 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 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 脑池、脑脊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 -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 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 大脑镰:

2、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 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 2、 大脑 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 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 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 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 基底节,丘脑,内、外囊 CT:基底节和丘脑

3、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 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 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 CT表现: 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 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 小脑 (天幕分界) 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 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 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勾 丘脑下部:视

4、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垂体漏斗 4、颅内脑血管的正常X线、MRA及DSA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大脑半球前内侧面2/3,大脑凸面上外侧约1CM宽区域 变异:起始段在对侧发出。 前交通动脉为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部分大脑半球外侧面、脑岛、颞叶的前外侧 2 / 26 椎基动脉系统: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1/3以及枕叶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双侧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 二、颅脑病变的

5、基本影像学征象 异常CT图像分析要点:(首先要熟悉正常解剖) 1、病灶密度 高:钙化、新鲜血肿、肿瘤等。 低:液体、坏死、囊变、囊肿、水肿、脂肪 等:血肿、肿瘤 混合密度 2、病灶周围水肿 (急性、恶性水肿 均会较明显) 3、病灶强化:部分正常组织可以强化5Hu。颅内病灶多强化,而腹部肝、肾肿瘤正常组织强化多于病灶,所 以显示病灶为低密度。 4、邻近组织改变 钙化:颅内钙盐沉积,可为生理性(松果体钙化、老年人基底节钙化),颅内肿瘤-胶质瘤CT:高密度 MRI:不能特异的显示钙化灶 坏死、囊变:因血供减少或中断引起组织坏死、液化而形成的病变。CT:低密度MRI: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6、 脂肪(fat):包括含甘油三脂(triglyceride)的脂肪组织、分化好的脂肪组织来源的肿瘤和含脂肪的黄骨髓 CT:低密度 MR:T1WI 高信号 T2WI 高信号 出血(bleeding, hematoma) CT: 高密度MR: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肿瘤(tumor) CT:低、等密度 MR:大多数肿瘤 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 原因:肿瘤的含水量高于其起源组织 积水 占位性 脑血管疾病 一、脑出血 cerebral hemorrhage 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血压、动脉硬化 微动脉瘤 临床表现 1没有治疗或控制不好的高血压病人2常在活动或情绪激动中突然发病3发病时多有血压明显升

7、高4症状轻重差别决定于出血类型和出血量。 超急性期 急性期 出血后27天 亚急性期 出血后830天 慢性期 出血后12个月 残腔期 出血后3个月至数年 【诊断要点】 CT:团块状高密度血肿,CT值6080Hu。灶周低密度水肿环绕。 随时间变化,红细胞血红蛋白崩解,高密度的血肿由边缘向中心溶解变为等、低密度。 增强扫描在急性期一般无强化,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边缘可呈环状强化。 MR:不如CT直观,血肿的MR信号变化较大。依红细胞破裂与否、以及血红蛋白的演变过程有不同的变化 3 / 26超急性期:T1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 高信号急性期:T1WI 等或稍低信号,T2WI 显著低信号亚急性期:T1

8、WI 高信号,T2WI 周边高信号,中心为等或低信号以后逐渐演变为全高 二、脑动脉瘤(aneurysms) 好发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和脑底动脉环及其分支 【诊断要点】 CT 平扫阴性或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等密度影,或环形、弧形高密度钙化影。 增强有三型,型瘤内无血栓形成呈均匀性强化; 型部分性血栓形成呈中心或偏心性强化; 型完全性血栓则无中心区强化,有或无外层的环形强化。 动脉瘤破裂出血 MR 流速快无血栓形成,流空效应; 巨大动脉瘤,T1WI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低等高混杂信号; 陈旧性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一般无强化。 MR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 增强MR

9、A: 三、缺血性脑梗塞(脑梗死)脑血管阻塞而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和其他神经细胞的死亡。 临床分期 1,超急性期(06小时) 2急性期(624小时) 3亚急性期(27天) 4稳定期(814天) 5慢性期15天) 影像学分类: 累及皮层和白质的大面积梗塞: 小片状梗塞 腔隙性梗塞 出血性梗塞 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诊断要点】 1.大面积梗塞 12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 楔形或大片状,脑肿胀,累及髓质和皮质; MR 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呈高信号; 2周后可出现脑回状,斑状或环状强化; 2.小片状梗塞: 多见于动脉硬化者,为动脉小分支闭塞。 MR表现为局灶性小片状T1WI低信号

10、,T2WI高信号。 3. 腔隙性梗塞 深部穿支动脉闭塞所致。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病灶位于基底节区、放射冠与脑干, CT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MR 为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 4. 出血性梗塞 缺血性脑梗塞经抗凝治疗,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移动,血液进入再通、但已有坏死的血管,易破裂出 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塞。 4 / 26 好发于皮质和基底节,为大片低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原缺血梗塞的基础上发生出血。 CT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MR在原T1WI低信号的病灶内出现较大片状高信号,出血灶在T2WI也多为高信号。 病灶占

11、位效应加重 临床病情加重(渗血现象,不能等同于出血性梗塞。) 5. 陈旧性梗塞和软化灶 出现囊变与软化,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信号的囊腔 MR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亦呈低信号。 灶周胶质细胞增生及纤维牵拉,出现局限性脑室扩大、脑沟加宽和脑萎缩征象。 四、脑动静脉畸形(malformation AVM) 最常见的血管畸形 先天性 病理: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增大的引流静脉 周围脑组织萎缩和胶质增生 可见钙化 CT 平扫以等低混杂密度为主,局部脑组织可萎缩,血管破裂出血则为高密度的颅内血肿。 增强扫描见条状、迂曲扩张血管团高密度强化为特征。 一般无明显的占位,合

12、并破裂出血时占位效应较明显。 MRI T1WI无信号或低信号条状迂曲血管流空影 T2WI为混杂信号,多仍可见条状弯曲无信号或低信号的畸形血管影 合并出血时T1WI、T2WI均可见高信号 MRA可清晰显示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但对某些异常血管巢或引流静脉常显示不全。 5 / 26 消化系 统普通X线检查 的正常表现 一、食管的正常X线解剖 颈段 胸上段:胸廓上口到A弓上 缘 胸段 胸中段:A 弓上缘到肺下V 下缘 腹段 胸下段:肺下V下缘以下 食管正常压迹: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 压迹、左心房 压迹 食管黏膜皱襞表现为数条纵行、互相平行、连续的 纤细条纹状影,与胃小弯的黏膜皱襞相连

13、续。 第1蠕动波 由下咽动作激发 第2蠕动波 由食物内压引起,始于主A弓 第3收缩波 食管环状肌出现不规则收缩 二、 胃 三部:胃体、胃底、胃窦;两弯:胃小弯、胃大弯。 胃黏膜皱襞 黏膜皱襞 - 条状透明影 黏膜皱襞间沟- 条状致密影 胃黏膜皱襞可塑,一般5mm;胃壁10mm;小肠壁5mm;大肠 壁5mm, 可疑;10mm,肯定。 二、黏膜皱襞改变 (一)黏膜皱襞破坏黏膜皱襞消失,代以杂乱不 规则的钡影,造成与正常黏膜皱襞的连续性中断,多为恶性肿瘤所致。 (二)黏膜皱襞平坦 黏膜皱襞条纹影像变平坦而不明显,严重时可完全消失,多由 恶性肿瘤及炎症水肿所致。 (三)黏膜皱襞纠集 黏膜皱襞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常见于慢性胃 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四)黏膜皱襞增宽、迂曲黏膜皱襞的肥厚、肥大,见于慢性胃炎、黏膜下静脉曲张。 三、管腔改变 超过正常范围的持久性管腔 缩小-狭窄:炎症 、 肿瘤、功能增大-扩张:梗阻性、张力性 四、位置和移动度改变 五、管腔外改变 六、功能性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