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1章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868.56KB
约22页
文档ID:35175964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第1章_第1页
1/22

旋 翼 动 力学国防 科技重点 实验室 唐 正 飞 第一章 垂直飞行的滑流理论 一些悬停试验 视屏 1.1 旋 翼 怎 样 产生拉力 旋 翼 向 下 排压空气 ,形成旋翼尾流, 同 时 从 上 方吸入空气。

气 流 受 到 旋翼作用 力,被加速、增压; 同 时 对 旋 翼施加反作用力,即是旋翼拉力 为 知 道 旋翼拉 力,可 计算气 流所受 的 力, 二 者 大 小 相等 讨 论 : 旋翼拉 力不称做升力,概念不 同: 翼 面 升 力垂直 于来流速度 旋 翼 拉 力沿转 轴方向,是各桨叶的合 力 1.2 滑流假定 为 做 数 学推演, 须对物理 现象 做 适 当 的简化假 定:  滑流: 空 气 无粘 性、不 可压 缩  作用盘: 旋 翼 是作用 盘, 产生 稳定 均布 的诱 导速度  流管: 受 旋 翼 作用的 气流 形成 一流 管, 气流 无扭转 诱导速度--- 旋翼的 作用引 起的速 度变化 (方向 、 大小) 讨论: 各 项假 定的适 宜性: 低 速 、 常温、 常规 尺寸 ; ( 粘 、 波阻力 ) 多叶旋转 、 负扭及 尖削; ( 修正系数 ) 流 动 有 界面、 扭速 较小 当 直 升 机以速度 垂 直 上 升,相对 气流向下 吹来。

截 取 上 游、下游 各很远处 两截面之 间的一长 段流管, 周 围 大 气压强皆 为 , 自 成 平 衡 由 于 旋 翼激起诱 导速度, , 2.1 由 动 量 定 理, 单位流量的动量改变等于 所 受 的 同方向外力 根 据 质 量守恒定律,单位流量 0 V 0 P 1 0 1 VV   2 0 2 VV   20 () mV V F  1 1 0 0 2 2 m VS VS VS       ( 不 计 空气重 力) 2.2 由 动能定理 ,滑流动能的改变,等于旋翼输送给滑 流的功率 即 将 动 量 定 理的 及 代 入 上式 得 即 旋 翼 在 下 游远处 的诱导速 度 , 等 于 桨 盘处 诱导速度 的2 倍. 讨论: 空气 有粘 性,动 能会 耗散 远 处诱导 速度 达不到 最大值约为 , 之后即减小 , 最终 耗尽 22 2 0 1 11 22 mV mV FV  22 2 0 0 1 1 2 mV V F V     ( ) ( ) 20 () F mV V  2 0 2 VV   21 2   2  1  1 2  1 1.6  2.3 诱 导 速 度 与拉力系 数的关系 旋翼拉力 以 把 T 无 量 纲 化 ,且 令 , 得 拉 力 系数 或 直 升 机 匀速垂直 上升中,T = G = 常数, 若V 0 增大,则流量增大, 减小。

2 2 0 0 1 1 ( ) ( ) 2 T F mV V V R           22 1 () 2 RR   0 V V R   R     1 1  1 2 1 0 0 1 [] 2 T V V C      0 1 1 4( ) T CV     悬 停 是 直升 机最重要 的飞行状 态之一 旋 翼 在 原地 运转, 空 气 被 旋翼 吸入,桨盘处的 入 流速度就是 旋 翼 的 诱导 速度 ,即 旋 翼 滑 流的 单位流量 0 0 V  1 10 V   2 10 mR    3.1 悬 停 诱 导 速度 由 滑 流 受力 代入 , 且已知 , 得 拉力系数 , 悬 停 诱 导速度 常 用 作 特 性速度, 如垂直上 升中: 10  20 () F mV V  2 0 2 VV   2 10 2   TF  22 10 2 TR    2 10 4 T C   10 1 2 T C   10  2 00 1 10 10 10 1 [ ( ) 4] 2 VV         2 10 mR    3.2 滑 流 中 的 速度及 静压变化 对 于 无 粘、不可 压流体, 柏努利方程 简化为 旋翼上方 因 , 得 2 1 2 PV   常 数 0 0 V  22 0 0 1 11 22 P V P V     1 上 1 10 V   2 0 10 1 2 PP     1 上 旋翼下方 因 , , 得 即: 旋翼上面为吸压,下 面为增压,且增压值为吸压的 3 倍。

若由桨盘上、下的静压差来计算旋翼拉力,则 得 , 与 动 量 分析所得 结 果相同 0 2 PP  1 10 V   2 2 2 10 ( ) 2 T R P P R        1 下 1 上 22 1 2 2 11 22 P V P V     1 下 2 10 2 V   2 0 10 3 2 PP   1 下 讨论:1) 应用 柏努 利方程 为何 要分 别针 对上下 两段滑流 3.3 悬停功率 理 想 条 件下 ,旋翼功 率仅用于 产生拉力( 引起 诱导速 度) 以 将 无量纲化, 得 功 率 系数 以 代入,则得 0 10 PT   22 1 ( ) ( ) 2 R R R   0 P 0 10 kT mC   10 1 2 T C   3/2 0 1 2 kT mC  4.1 叶 端 损 失 系数 实 际 旋 翼,并非 整个桨盘 面积产生 拉力: 1) 桨毂及叶根 段(r 0 以内) 无翼型 2) 桨盘上下有 压差,在叶尖处会有自 下而上的 绕流 ,削弱了尖部的作用 有效面积 令 叶 端 损失系数 , 一般 r 0 =(0.20 ~ 0.25)R r 1 = (0.98 ~ 0.99)R 悬 停 实 际诱导速度,比理论值大一些: 2 2 2 10 S r r R        2 SR   } 0.92   10 1 2 T C    4.2 悬停效率 旋 翼 在 悬停时消耗的功率,不仅是诱导功率 , 还 有:  克服 空 气 粘性 引起的翼型阻力的能耗、克服波阻的功耗  旋翼尾流有 扭转运动 ,带走了动能  诱导速度有 脉动 、沿桨盘 不均布 ,诱导功率比 要 大 些 (上述功 率将利用 旋翼叶素 理论、涡 流理论计 算) 定义: 悬停效率 大 多 数 直升机, 在0.7 左右。

0  3/2 0 0 1 2 T k P C Pm     理 想悬 停功 率 实 际悬 停功 率 10 T  10 T  0  4.3 悬 停 旋 翼 尾流扩散 由 质 量守恒 已知 下 游 无限远处,滑流收缩 为 实 际 气流有粘性,流动中 动能逐渐耗散 1) 尾流不能收缩到 R 2 =0.707 , 实际约达 0.78 R 后开始扩散 2) 最 大 值 仅 能 达到约 , 之 后 即 减小 至耗尽 22 10 20 2 RR        20 10 2   2 1 0.707 2 R R R  20  10 1.6  讨论: 滑流理论也 称做动 量理 论 应用的局限性 5.1 桨盘载荷 定义 桨盘载荷 kg/m 2 旋 翼 单 位扫掠面 积所需承 担的直升 机重量。

由 悬 停 拉力公式 及 得 2 G p R   22 10 2 TR    10 1 22 p    TG  讨论:p 不可太大, 现多 在25 至40 之间 (诱导功率、机身阻力 、下吹 风) 如 Z9 ,p = 37 , ,六级风 10 12ms   /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