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5165224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73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以《屈原》为例(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ical drama writing of Guo Moruo, three periods were divided, including the period of May fourth movement, Anti-Japanese war and libe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is the Anti-Japanese War of the historical drama writing. The historical pl

2、ays of this period both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quality have reached the more mature stage. Qu yuan is the most famous one in this time. The reading of Qu yuan will be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 Qu yuan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is analy

3、zed.In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paper , there is an internal text reading which take Qu Yuan as an example . Find 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ext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n split the nested stories from the text, step by step to add, obtains its new meaning generation mode. In the third c

4、hapter ,there is a summary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Qu Yuan model ,and other historical plays in Anti-Japanese War are also expounded by the model how Qu Yuan interpret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orm a historical play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the historical plays of Guo Mo ruo. Keywords: Gu

5、o Moruo; historical play; analysis ;Qu Yuan I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引言 . 4 1 历史剧屈原 研究现 状及存在 的问题 . 8 1.1 研究现 状. 8 1.2 存在的 问题 . 15 2 屈原的故事 构造与意 义生成 . 16 2.1 虚构的老 师故事 . 16 2.2 老师故事+ 历史 故事及 其引起 的意义 变化 . 18 2.3 现实人 物、事 件的添 加替换 与屈 原意义 的生成 . 21 2.4 屈原互 文性与 意义的 多重解 释 . 23 3 屈原的解读

6、 对理解郭 沫若其它 历史剧的 意 义 . 25 3.1 屈原的 解读方 法 . 25 3.2 抗战时期 郭老其 他历史 剧依此 解读的可 行性 . 26 3.3 抗战时期 其他历 史剧的 解读 . 28 致谢 . 31 参考文献 . 32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引言 郭沫 若的历史剧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五四时期、 抗战时期和解放后。 其 中抗战时期的历 史 剧在 其整 个 剧作 创作 中有 着特 别重 要的 地位 , 这一 方面 体现 在抗 战时 期 历史 剧 在这 三个 阶 段的 创作 中是 最 成熟 的,另 一方 面这 个 时期 的历 史 剧创 作

7、在三个阶段中是影响最大的。 以往对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研究主要从 艺术理论、 政治意义 、 女性 视角 、 文化 视角 等 方面 切入 , 而 且不同的研究阶段切入点各有侧重 。 大致说来, 上世纪70 、80 年代的研究主要以艺术理论和政治意义研究为主 : (1) 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 。 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郭沫若历史剧研究的主 要的两个方面之一 。 纵览 七八 十年 代郭 沫若 研究 的权 威刊 物, 我们 可 以看 到, 对郭 沫若历史剧艺 术方 面的 研究 占 了一 大半 。它 包括 两个 方面 ,一 是其 历 史剧 剧本 本身 的艺术特色,二是郭沫若本人的历史剧创作理论。 论郭

8、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1989.4 ) 、 从 人物 塑造 看郭 沫若 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研究1987 ) 、 郭 沫若 的浪 漫主 义历 史剧 创作理论 (文学评论 1983.3 ) 等都 从悲剧特色浪漫主义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郭沫若本 人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方面, 傅正乾的 历史、 史剧 、 现实 从题材处理 、 创作 方法、 人物 性格 、艺 术 虚构 与创 作心 理 、历 史剧 的语 言、 郭 沫若 的悲 剧 观 等多 方面 进 行了 研究和论述。 (2) 政治意义方面的研究 。上个世纪 七八十年代 ,由于思想界正在摆脱“左” 的思想,政治方面 的研究 在这

9、 一时 期的 权威 刊物 上见 到的 比较 少, 但 是在 其他 刊物 上却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 张豫 在 试 论郭 沫若 抗战 时期 历史 剧现 实战 斗性 的实 现 中认 为, 这六 部历 史剧 不仅 具有 很高 的艺 术价 值, 其政 治价 值也 得到 了很 好的 实现 。 文章从作家 作品 读者 所构 成的 互涉 关系 中探 索郭 沫若 的六 部 历史 剧是 如何 顺应了社会的“精 神气候”和 读者的价值取 向,作品文本 本身又提供 了怎样的客观 条件和可能,使这 六部历史剧 在当时最大限 度的实现了政 治效果,成 为 教育人民、 打击敌人的 有 力武器 。 李媛 在 郭 沫若 抗战

10、 时期 历史 剧的 宣传 作用 中认 为, “ 这六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部历史剧所闪烁的 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所 塑造的悲壮崇 高的英雄形 象,所体现的 深刻的现实意义, 所表达的时 代精神,极大 的鼓舞激励了 抗战时期的 人民,起到了 很好的政治宣传作用 1 ” 。陈鉴昌的专著 郭沫若历史剧研究中,第二部分 郭 沫若中 期历 史剧 , 认为 “ 郭沫 若的 抗战 史剧 具有 非凡 的价 值, 他对 现 实的 时代 精神 和斗争任务有深刻的认识, 利用古与今的相似点, 塑造了融合古今的舞台艺 术形象, 借歌颂古人外反侵 略争国权, 内反专制争民 主,坚持抗争

11、 反投降 的事 迹, 形象 深刻 地 暗喻了抗战 时期 中国 人民 的 上述 三大 现实 任务 、三 大革 命精 神, 奏 出了 那个 时代 的最 强音 , 称得 上是艺术的抗日救国策略” 2 。 另外 , 吴雨 的 发 人民 之声 伸正义之 气 抗战 时期 郭 沫若 的历 史 剧 等也 都从 其政 治意 义方 面进 行了 研 究和 客观 的表 述。 90 年代的研究 显示出新的转型,研究的视角 出现了 文化视角 、女性视角 切入 的 新变化, 比如陈晓 春的 郭 沫若 抗战 时期 历史 剧的 文化 意义 、 陈 筱平 地 试 论郭 沫 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等。 当然,2000 年以后 文化视

12、角和女 性视角的切入则成为 了郭沫若研究的主要潮流。具体 表现如下。 (1) 从女性视角切入进行的研究 。女性主 义文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介绍到 中国 , 经过 二十 多年 的发 展, 进入2000 年以后很多评论家在进行研究时会从女性主 义出发或者从女性 视角切入进 行研究。这个 时期也有很多 的郭沫若历 史剧研究者从 这个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从学术期刊网上看,2000 年以后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中, 核心期刊中共有十篇,其中有五篇是从这个角度切入的。 2008 年第 四期 的 郭 沫若 学刊 刊载 了 郭沫 若历 史剧 女性 主义 意识 分析 , 在 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 “郭沫若历史剧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屈原 中的婵娟、 虎 符中的如姬等等。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地位以及各自个 性各具特色,但都闪耀 着女性主义的光芒。她们创造并见证历史;相对摆脱“第二性”处境,性标识明显 淡化;在面对爱情、事业、甚至生命是采取主动的姿态。这些女性主义精神意识具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