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164612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小学语文思考题 导言 1、教学行为具有哪些特证? 2、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行为的反思?试围绕其中一个方面具体阐述。 专题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1、试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哪些? 3、什么是语文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4、为什么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专题二 教学设计行为的创新 1、课堂教学行为中的生成性、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应如何应对? 2、根据语文新课程的特点,教学设计中要突出哪些原则? 3、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应从哪些角度进行?试举例说明。 4、什么是情境创设?语文教学中有哪些创设情境的方式

2、?试举一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的教学案例。 专题三 教师课堂呈示行为的创新 1、什么是体态语?体态语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 2、试论在现代教育手段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板书? 3、举例说明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专题四 教师课堂对话行为的创新 1、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为什么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 3、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4、举例说明如何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5、如何处理好个性化阅读和学生正确价值观导向的关系?试举例说明。 专题五 指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创新 1、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如何定位?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2、举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

3、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3、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试举例阐述。 4、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对话。 专题六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的创新 1、什么是课程资源?你身边有哪些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 2、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有哪些? 3、如何正确运用文本资源?4、举例说明你怎样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专题七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行为的创新 1、你在课堂组织管理方面有哪些有效的策略? 2、举例说明你是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 3、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4、试述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与作用。 阅读材料1 课堂教学十五烦

4、 一烦:明明有黑板,偏要贴卡片。美其名曰省时间,实则板书不过关。二烦:课件连成片,一屏一屏晃人眼。三烦:“你真棒” , “你真行” “你真聪明”挂嘴边。弄得学生空喜欢。四烦:左一问,右一问,问得学生不着边。你也说,他也说,引导全靠提问牵。五烦:堆积资料乱拓展,正事没干好,闲事忙不完。六烦:课堂上把学生叫“孩子” , “亲切”但观念没转变。师生关系应平等,新的理念 是伙伴。七烦:朗读课文音不正,感悟内容没有法,以读代讲就算完。 八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喜欢哪段学哪段。教师作用在哪端?这是尊重学生学习自 主权? 九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不知到底干什么?完成环节走教案。十烦:理解教材

5、太肤浅,蜻蜓点水浮表面。把握教材是硬功,需要潜心深钻研。十一烦:语文课上教思品,偏离教材扯得远。文道统一有规律,潜移默化永不变。十二烦:评价方式太随便,随手发些小图片。你一片,我一片,这样的评价不值钱。十三烦:动不动就讨论,实际效果不明显。合作学习有讲究,滥用显得太随便。十四烦:行不行就表演,挤掉潜心读书好时间。阅读重在读与悟,表演仅仅是手段。十五烦:形式花样多变换,热闹半天无发展。传统经验讲训练,训练才能促发展。 阅读材料2 盲目跟风要不得 就像服装界存在流行趋势一样,我们的课堂教学领域也会随着讨论的热点问题或某些 备受关注的好课而不时刮起阵阵“流行风” ,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流行的课堂用语和流

6、行的做 法。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伴随着流行,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出现了忽左忽右 的“钟摆”现象。面对“流行” , 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不能因为“流行”就盲目效仿, 要挖掘其背后所蕴藏的教学价值,根据其深层的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面对“流行” , 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须知流行的不见得就是最好的,流行的不一定是适合的;面对“流 行” ,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失去自我,失去方向。本文试就一些“流行”现象,分析盲目跟 风的危害。 朗读教学的流行风 一段时间, “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大有风行天下之势。不管学生是不是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不管是以并 列

7、的构段方式还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都让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结果学 生或各抓一段,局部深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肢解课文,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只读 了一些零零散散的句段,交流了一些零零散散的体会。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不是整篇课文 这座精美的“大厦” ,而是七零八落的碎瓦残梁。不同的读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目的,每节课 都是有教学目标的,为达成不同的目标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读的方式,岂能“想怎 么读就怎么读” 。我们再来分析“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句流行语。学生喜欢的读的方 式又有多少呢?他们了解这些方式吗?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教师提出“用你喜欢的方式 读课文”后,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在

8、自由读或默读。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能直接根据需要, 要求他们自由读或默读呢? 我们也在杂志上看到学生在老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 话音落地后站到凳子上去读,令老师尴尬万分的案例。这样的“流行” ,这样的跟风,意义 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流行过后,我们开始反思。自然,朗读方式需要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目的进行设计, 朗读也需要指导。基于这样的认识,朗读教学似乎可以步入正轨了。可是一部分老师又跟 上了另一种风潮:对朗读过度牵制、过度指导。有的课“教师用统一的语速、语调,把自 己的感受转嫁给学生,统一学生对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同一段内容的不同解读,让学生 异口同声地读出教师满意的感情来。 ”1还有许多

9、课,老师用用层层递进、饱含 激情的煽情语言和音乐渲染来诱发学生的情感,而实际上“那种靠音乐或教师煽动性的语 言所挑起的激动不一定就是恰当的感情”2。也有的课,读书活动被教师用另一种方 式所牵制,抱着两三段课文又是范读又是指导,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左读右读, 没完没了,大有不读出“味儿”誓不罢休之势,最终“味儿”可能读出来了,但却剥夺了 学生自主体会、整体感知的时间,而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把握可能还是“盲人摸象” 。须 知, “有感情的朗读”的核心要素是“有感情” ,而某种特定的感情来源于对课文的理解, 来源于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悟 感情上下大

10、功夫,而不是硬要靠外部的手段引发出某种感情,或统一、命令出某种感情来。 合作学习的流行风 课改初期,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许多教 师曾一度把合作学习当作了万能钥匙,把合作学习由一种学习方式盲目放大为无所不能的 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充斥课堂。也有人把课堂教学中是否安排合作学习作为衡量教师是否 转变教学观念的硬性尺码。致使许多课堂上,不管有没有必要,不管效果如何,动不动就 小组讨论、扎堆合作。课堂上可谓“讨论声声声入耳” ,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结束,收效却 甚微。这就是因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盲目跟风造成的。只知道课改倡导合作,不知道 倡导合作的要义;只知道合作学习的术语或定义,不知

11、道其目的、用途和操作策略,势必 就出现有“形”无“神”的现象。 面对泛滥的合作学习问题,许多有识之士包括一些专家通过撰文或报告的形式呼吁课 改谨防“矫枉过正” ,呼吁理性对待合作。合作学习就此应该开始走向规范了,可不曾想, 一段时间内又出现了合作学习几近销声匿迹的现象。笔者曾观摩了全国第六届全国青年教 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某会场内17节课中除了香港的一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外,其他课均无合作学习。我们不禁要问:专家的意思真的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取消合作学习吗? 合作学习真的不适用于语文教学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老师们为什么要不约而同地那 样去做呢?可能我们的小语教学工作者们都从专家的呼吁中

12、“敏锐”地嗅到了某些趋势, 感觉出了某种方向,不约而同地制造出了“流行” 。而极具影响力的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 观摩活动中的某种“流行” ,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快就会风行全国。对于专家的一些提法, 我们也要结合其发表的背景冷静地分析,不能断章取义,盲目应和,走向极端。 细节设计的流行风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细节组成的,细节虽小,但对于整个 课堂教学来说是“基石” ,细节无“小节” 。课堂教学的细节,体现了教学的功力和实力。 某些小细节可以成就促进学生感悟理解、发展学生能力、掀起教学高潮等大作为。课改初 期,出现了过于粗放的教学倾向,教师们似乎不敢或不屑于细节的设计, “你读懂了什么” “你还

13、有什么问题” “你想对他(他、它)说些什么”等几个问题似乎能够适用于所有年级 所有类型的所有课文。过于粗放造成的结果,要么就会出现因为缺乏细节设计而脚踩西瓜 皮滑向哪里是哪里的自流现象,要么就使教学变成了李逵的“三板斧” 。试想,教师说完上 一句学生就能猜出下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还没有结束,学生就知道下一 个教学环节是什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就一定会因为缺少期待和悬念而失去了学习的 兴趣。于是“教学是需要细节设计”的倡导应运而生,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加上做课 的优秀教师的有效生成,如期预约了教学的精彩。这些精彩的课例,通过光盘、杂志上的 实录加点评等形式很快为老师们所接受、所

14、青睐。但盲目的跟风,走样的模仿,又造成了 过度细节设计的流行。一个一个的精心设计,组成了线性的教学链条,教学又回到了步步 为营、缺少弹性和余地的老路上,学生和听课人被环环相扣的细节推着走、牵着走,没有 了思考的余地,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课,教师上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是的, “教 学是需要细节设计” ,但我想,这里的细节应该是多元板块设计中的细节,是可以根据教学 情况随机调整甚至放弃的细节,而不能盲目理解为琐碎的设计和环环相扣的细节链,从而 导致教学又退回到牵制、繁琐的套路上去,使改革出现回潮现象。 读写结合的流行风 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 “君子动口不动 手”的现象

15、较为普遍,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双笨手。课堂上“书声琅琅” “议 论纷纷” ,但很少给予学生动手“妙笔生花”的时机,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听、说、读、 写全方位实践的机会。 “把写挤进课堂” “读写应有机结合”的提法和做法的不断涌现,大 大改变了这种局面。读写结合,一举多得: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 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有时候还是思想教育有机渗透的过程。但随之而来的是, “你想对 说些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又成了时髦。注重读写结合,当堂写话没有错, 关键要看适合不适合,还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变化练习的方式。有的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比 较多、比较好,适合写话练习,也有的课不大

16、适合读写结合,硬性加进去,就会显得比较 牵强;每一年段、每一单元、每一课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每节课都加进写话练习的话, 势必冲淡其他的训练。实际上,读写结合,不见得非得当堂实现。写,可以放在课内,也 可以放在课外;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很多,补白、仿写、续写、基于课文情境的写话练习等, 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设计,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 一个模式走到底。试想,学生对刘伯承说、对巴西总统说、对丑小鸭说、对青蛙说对人说、对物说、对说,虽然对象、内容会有所不同,但说话的方式、训练的意义能 有多大的差别呢?再者说,今天说,明天说,学生能不厌烦吗?实际上,写不写,什么时 候写,写什么,是需要认真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把握教材风格后精心设计的。我们要站在 学生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推敲语言文字的独具匠心,针对不同的文章 形式,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切入点,确定适当的语言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改革中出现偏差、摇摆是正常的,因此“钟摆现象”可能还会出现,在教学的某一方 面,激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