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152228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论品德的结构及德育功能近年来, 受大环境影响,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经济利益, 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智 育而忽视德育的倾向。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 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来抓, 强调“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 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 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学校和地方, 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 而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 对学生在校外活动情况抓得比较松” 。 所谓结构, 是指相互作用的系统各要素的全体和集合, 是指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网络和框

2、 架。思想品德结构, 即构成思想品德各方面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合体。本文对人的 思想品德结构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以探索德育科学化的功能。 (一) 从思想品德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 可以将思想品德结构分为初始结构、形成 结构和定向结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1. 初始结构。从入学到初中一年级, 即一个人的幼年时期。研究表明, 儿童在出生后 的头几年就有了简单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但就其社会性来说,还是非道德的, 还不具备品德 结构。而最初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结构, 是他们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适应社会生活方 式及人际交往而产生的, 成人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榜样、常规要求、劝说、诱导、 品

3、评他人等) 将道德规范传递给他们。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多种途径不断模仿、学习 而形成思想品德的初始阶段。所以说, 初始结构并非生来就有的结构, 而是个体通过后天的 习得和环境感染而形成的。掌握道德原则或信念是道德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自觉地运用道 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开始形成的。有了初步的道德认知、 道德意向和道德能力,也就具有了思想品德的初始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儿童的道德认知和行 为常常脱节, 言行不一, 行为规范的训练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模仿性强是其另一特点, 道德 行为易受情景的影响。道德能力还处于萌芽时期, 只有简单的辨别和践行能力。2. 形成结构。据研

4、究发现: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转型期, 从初中三年级 到高中三年级是青少年品德发展初步成熟期。由此, 我们把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作为思 想品德的形成时期, 也就是通常说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 表现出明 显的动态性特点, 可塑性强, 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认知产生情感体验, 判断选择一定的行为, 并具有了初步的品德能力, 各元素的发展都较初始结构有较大提高和质的区别。 3. 定向结构。是指个体具有较稳定的定向化了的思想品德结构。一般来说, 自大学开2 始, 便进入了定向结构阶段。这时, 生理心理的发展已渐趋成熟,思想品德结构在前一阶段 的发展基础上逐步稳定下来, 带有

5、恒常性特征。个体的道德行为通常受他的世界观、信念所 支配, 表现出较强的社会性, 且与一个人的经历、知识及所受的教育、社会环境有较_大关 系。但并不是说, 这一结构是固定不变的, 相反, 它是随着各种内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得到 完善 和发展的。上述三种结构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相互衔接, 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不同时 期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前一结构的各要素不断完善和发展, 成为后一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每两个阶段之间有一转变期, 即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每一阶 段又有不同质的矛盾, 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 推动思想品德结构不断向高一阶段发展。 (二)实现德育科学化的几点

6、设想德育的对象是人, 是人的思想品德结构, 学校德育必 须按照人的思想品德结构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去进行。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从而使德育迈上科学化轨道。个体的思想品德具有阶段性特点, 不同的阶段又有不同的心理 发展水平,学校德育既要从现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出发, 同时又要促进现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向 更高阶段的目标前进, 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学校德育不仅要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 更要重视 对学生道德能力和良好道德意识的培养。 1. 确立一个分层次、前后衔接、内容全面的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是学校整个德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制定德育目标必须科学, 既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又要适应

7、 个体思想品德的不同阶段的结构特点和规律。由此, 德育目标可分为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宏观目标即总目标、整体目标、大目标, 处于最高层次。它由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 属上层建筑范畴, 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随着对学 校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校德育总体目标越来越科学, 越来越符合思想品德发展变化 的规律, 但仍需不断研究和完善。德育具体目标是指在某一阶段、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的细 小目标, 如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又如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等 具体过程的目标。具体目标在于为具体的教育过程指明方向, 为德育评价提供有效的考核依 据,

8、 其显著特征是科学、具体、适当, 具有可操作性, 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宏观目标 要高、要全面, 各具体阶段目标要前后紧密衔接, 要求不断提高。在制定各个具体德育目标 中, 既要包含对学生道德知识的要求, 又要注重道德意向的培养和品德能力的训练,也就是 要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掌握高尚的思想理论, 具有坚定正确的立场, 明辨 是非, 爱憎分明, 以高尚的道德准则指导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各个3 具体目标的实现, 最终实现总的德育目标。 2. 采取有针对性、生动活泼的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既受德育目标制约, 又为实现德育目标 服务。学校德育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受教育者的

9、思想品德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采取切实可 行的办法。切忌过多理论说教。启发、诱导、表扬、鼓励、参观学习等是较好的教育方法。 在形成结构时期, 既要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 又要采用新的教育方法, 如说理教育、情感陶 冶、实际锻炼、开展讨论等, 突出说理教育和直观形象教育的逻辑性, 注重情感催化, 以心 换心, 防止出现反抗情绪。而在定向结构阶段, 则应更多地采用自我教育、理论教育等方法, 让学生在道德分析和评价中受到启发, 逐渐把社会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对于处于同一结 构阶段的学生, 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培养各种思想品德要素, 如品德认知的提高, 多采用 谈话、课堂教学, 重在道德知识的传授

10、。品德意向的培养, 多采用陶冶和暗示。而能力的训 练, 更多采用实际锻炼的方法。在每两个阶段之间,又有一个关键期或过渡期, 应抓住机遇, 掌握方法,促进飞跃。此外, 还应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 电视教学等。在现在, 人们接受知识途径日益多样化, 电脑、网络、多媒体已不单是一种技 术手段, 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潮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 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把历史与现实拉近, 把天涯置若比邻, 把抽象变成形象, 把世界的一切都鲜明生动形象地展 现在人们面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理与事、理与情、形与声、形与神等有机交融在一起, 以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教

11、育对象造成生动清晰的视觉印象, 收到好的教育效果。但也 应防止现代化传媒对人的思想品德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3. 选择适合学生思想品德结构发展规律的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对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结构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接受什么样的德育内容,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品德结构。只有用 先进的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 才会使他们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人的思想品 德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 应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形象到抽象 理性的原则,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 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在安排方式上, 注重内容的前后 衔接和不断深化, 采用螺旋式不断上升的排列方式, 形成系统性、连续

12、性和多层次性的内容 体系, 防止内容重复和错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我们还应注重德育内容的现代化。一是要扩大信息量。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改革传统的思 想品德课内容, 补充新的事例、新的理论、新的道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才观以及 爱国主义新的内涵, 使学生认识到发挥个人才智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等, 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三是要紧跟时代步伐, 紧跟中央的方针、政策, 围绕改革 开放、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个主题,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系统而不是零星地调整、改革、4 创新德育内容。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形成适合时代发展和需要的良好思想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