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5145527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9课《诗词五首》学案(无答案)语文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诗词五首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景;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重点) 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 课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了解作者: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 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 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

2、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 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有杜工 部集传世 。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 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 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 收蓟 ( j

3、 )北,初闻 涕(t)泪 满衣裳。(收复 )( 在这里指眼泪 ) 却看妻子 愁何在,漫卷 诗书 喜欲狂。(还,再。)(随便 ) (快要 ) 白日放歌 须纵酒,青春 作伴 好还乡。(我要 )(开怀痛饮 )(春天 ) 即从巴峡 穿巫(w)峡,便下 襄 (xin)阳 向洛(lu)阳。(即刻 )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 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

4、概括各联内容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 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 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学习卖炭翁,完成检测题。一.填空题 1.满面尘灰烟火色, 。 2. ,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 。 4. ,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 。 6. ,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

5、意思是 。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 10.“黄衣使者”是指 ;“白衫儿”是指 。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 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

6、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 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 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 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7、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 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 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 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

8、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_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_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_ _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学习卖炭翁,完成习题。 一.填空题 113题 答案 略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 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宫市的霸道不公 。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 贱愿天寒。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9、 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 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

10、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 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 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B选项 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 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十指黑”则运用描写)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 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

11、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 “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 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 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辗”_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 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两骑来是

12、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 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五、学习如梦令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

13、明诚为金石考 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 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 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她的词分为 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 悠闲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 之情,写得深沉哀婉。作品有漱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昨夜 雨疏风骤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 如梦令:词牌名。雨疏风骤:雨点稀 疏, 风声急骤。 浓睡:沉睡。 残酒:残余得酒意。 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