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142102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 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 蒋 玲 贾学平 摘 要 本文依据 2004 年 9 月所作的扬州市一中学生家庭及心理状况抽样调 查, 对其中弱势群体家庭子女的家庭及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 弱势群体家庭子女 调查分析 教育策略 一、调查背景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改革给落后的中国带来全方位的巨变,它 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也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加剧,由此出现了一个庞大 的弱势群体。这一人群或阶层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 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在生活、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 在着困难,尤其他们子女的教育问

2、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 度,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居住环境等因素对子女产生着重要影响。我校 是一所普通中学,地处扬州城区东部边缘,所招学生约34%来自低收入的城市 弱势群体家庭,尤以宏志班学生最为典型。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弱势群体子女 的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心理上的疏导。这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 发展,也是社会公平的表现。为此,我们去年在全校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目 的在于掌握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态和学习状况,寻找对策,进行有效 的心理疏导,从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全校

3、学生为调查总体,初一至高三年级,每个年级抽取一个宏 志班,两个普通班,共18个班级。调查共发放问卷880份,在相关班主任的配 合下,回收有效问卷880份。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资料。问卷由35个问题组成, 分为七个部分。 (1)被调查人父母情况(含双方文化程度、职业状况、月总收 入) ;(2)居住情况(含住房面积、房屋类型、是否独立有卧室、居住满意度) ;2 (3)家庭教养氛围(单亲离异情况、和睦程度、文化气息、学习关心度、与父 母关系) ;(4)个人心理状况(自卑感、焦虑感、精神压力、心理承受力) ; (5)人际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倾诉对象) ;(6)学

4、习情况(学习基础、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习自信心) ;(7)学生个人期求(对父母、 对老师、对同学) (这一部分采用开放式问答题) 。在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 先后对部分被调查的同学及相关班主任进行了访谈,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如何准确界定学生是否属于城市弱势群体家庭,目前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为便于统计分析,我们暂且以学生父母月总收入在700元以下家庭为主要依据, 参考其就业状况、文化程度、住房情况等,最后确定有效问卷中的300份为统 计分析对象。其中初中168份,高中132份。此类家庭包括父母辈成员原为国 有企业、集体企业的职工因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或失业的家庭

5、;父母辈因个体 素质差、能力低或生理、心理残疾而无法找到工作的家庭;父母辈收入低而不 稳定、靠领取救济金、只能拿到部分或拿不到退体金的家庭;父母辈在市场竞 争中由于决策失误而破产的家庭;由于天灾人祸造成的父母辈失去劳动能力和 收入来源的家庭;此外,还有部分单亲家庭。 (一)父母情况 表一 文 化 程 度 就 业 情 况 高中以上 初中、小学、 文盲 在 岗 下岗或无业 父 亲 38.6% 61.4% 29.6% 71.4% 母 亲 28.8% 71.2% 19.9% 80.1% 从表一可见,这部分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人下岗或无业,尤 其对子女教育影响较大的母亲,文化程度及就业状况很低

6、。 (二)居住情况 家庭居住条件对学生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52.1%的学生家庭居住房型为 非成套平房,居住条件简陋,29%的学生没有独立卧室,对家庭居住环境选择 “满意”的只有15.6%。3 (三)家庭教养氛围 家庭教养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 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起 着不良影响。 调查数据表明弱势群体家庭的教养氛围令人担忧。9.3%学生属单亲家庭, 9.7%学生属离异家庭,相对比例较高,对学生的心理损伤较大。55%的家庭有吵 架现象,35.1%的家庭有粗暴打骂子女行为,58.8%的家庭不常读书看报,60.3% 的

7、家长有嗜好打牌、喝酒现象,42%的家长不常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46%的家 长不常给子女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42%的学生回答与父母关系“一般”或“不 太好” ,其中高中学生比例较大。 (四)个人心理状况 上述家庭诸因素对学生个人产生较大影响。调查表明,52.4%的学生感到不 如别人,有自卑感,53.8%的学生一直感到苦恼、焦虑,61.1%的学生有精神压 力,63.5%的学生遇到困难时心理承受力不强。 (五)人际关系 表二 好 一 般 不太好 与同学关系 57.6% 38.8% 3.6% 与老师关系 65.7% 31.3% 3% 表三:你心中的话最愿意向谁说 父母 老师 好朋友 网络聊天 其他 初

8、 中 25.8% 9.7% 50.4% 9.8% 4.3% 高 中 13.8% 6.5% 63.8% 15.5% 0.4% 表二数据表明35%左右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尚需改善。 最值得注意的是(参见表三) ,无论初中、高中,学生倾诉心里话的首选对 象都是好朋友,说明朋友关系已超过其他关系。初中学生相对来说更信任家长。 此表还反映出学生宁愿将心里话告诉别人,也很少有人向老师诉说,高中还有 一部分同学去网吧聊天。4 (六)学习情况 表四 好 较 好 一 般 不太好 学习基础 4.1% 12.8% 58.1% 25% 学习态度 2.6% 21.2% 44.9% 31.3% 学习成绩 1.1% 27.8

9、% 40.6% 30.5% 表四数据表明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 学习成绩处于很好的状态,而大部分同学的状况并不理想。另外调查还表明, 有41.8%的学生不能经常做好预习、复习工作,44.4%的学生不能认真记好课堂 笔记。所以学习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习落后的重要原因。 (七)个人期求 在“你将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是律师,以下依次是医 生、中小学教师、企业管理者这些更注重实用的职业。这似乎与他们家庭贫弱 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狭隘的生活范围有关。而选择科技工作者、大学教师 等高智力职业的则相对较少。由此看来,这部分学生的眼界需要开阔,知识层 次尚需提高。

10、另外,没有人愿意做企业工人,只有0.5%的人愿意做第三产业的 服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25%的学生不知道选哪一种,尤其高中学生,可见他 们缺少职业理想。 调查问卷最后还设计了三条开放式问答题,征求学生对家长的要求、对老 师的建议和对同学的希望。绝大多数学生认真地作了回答,尤其对家长和老师 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希望,有些问题很值得思考。 五、措施及对策 以上对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状况作了初步统计和粗浅分析,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而要解决这些学生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其父 母的就业问题,改变他们家庭的贫困状况,这还需要政府的帮助和家长个人的 努力。作为实施教育任务的学校和老师该如

11、何做呢?这里结合我校多年来对贫 困生帮扶的成功做法,尤其是“宏志班”的成功举办,来谈几点措施和对策。 (一)雪中送炭,提供经济资助。5 家庭的经济贫困给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已经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让他们摆 脱贫困的困扰和阴影,学校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给部分特困生作了学费减免 照顾,我们老师也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资助。随着社会影响的 扩大,扬州市人民政府也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我校各年级开设了“宏志班” ,同 时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在我校纷纷设立捐资助学基金。目前,我校宏志班已 有8个高中班,11个初中班,在籍学生871人。进校来,宏志班学生一直享受 减免、助学和奖学各种经济待遇,成绩优秀,

12、已取得显著进步。 (二)平等公正,尊重学生人格。 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心理敏感且复杂,教师更应该尊重他们(包括他们 的父母)的人格,乐于帮助他们,切不可鄙视、嘲笑、讽刺和打击,更不能做 嫌贫爱富的势利眼。学校的老师们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弱势群体子女。 在座位安排、课堂发言、作业批改、上黑板演示、奖励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生 一视同仁。对少数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办讲座,更新家 长理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也应该以德育人。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家 长,普

13、遍文化水平低,学校建立了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分期分批 对家长实施各类教育,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 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观,使家长爱护、关心、严格要求子女,平等地尊 重对待子女,不溺爱、不打骂、不歧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要求家长举止 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做子女的表率;教育家长保持家庭和 睦,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及方法, 提出八个“多” ,即多关心、多鼓励、多交流、多帮助、多批评、多教育、多联 系、多配合,以保持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也享受 到家庭教育的灿烂阳光。还开展亲子教育活动

14、,倡导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学 校教育合力,为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环境。 (四)循序渐进, 实施心理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如果在起始年级,学校老师则帮助其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6 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 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帮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 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和自卑心理,在学习生活中 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集体意识,引导他们在班级 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 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普及心

15、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同时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还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 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 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解除心理障碍。 (五)开展活动,培育 综合素质。 弱势群体的子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总有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自卑、 封闭心理。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磨炼坚韧意志,培养吃苦精神, 培育自信心,激发远大理想,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16、力,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一年一度的军训、远足活动,每年寒暑 假组织部分学生免费到外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走进上海” 、 “青岛之夏” 、 “相约千岛湖” ,创建“毛泽东中队”的队旗接力活动,同聋盲学校新月班进 行手拉手联欢的同在蓝天下爱心教育班会, “亲情、友情、师生情”自主性 系列主题班会活动等。有意识地让学生之间加强相互交流与相互帮助,培养合 作精神,引导他们融入集体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六)注重沟通,选配一流师资。 好的教师要乐观开朗、情绪稳定、充满自信;要富有移情能力;要以身作 则,言传身教,心胸开阔。要喜欢学生,与学生尤其与贫困学生建立了良好的 师生关系。他们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却有原则。 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自己,亲近自己,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在教育方面,学 校配备了懂深谙教育心理学的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调适同学的自卑心理,老师7 们凭借着教育工作者朴素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想方设法实施教育引导,开 展“贫穷不是耻辱”、“向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向班级里更需要帮助的 同学献爱心、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