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137195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梳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知识点梳理 大通县小学数学学科组知 识 体 系 结 构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数与代数 空间与 图形 四.认识物体 和图形 一.数一数 六.6-10的认 识和加减法 五.分类 三.1-5的认 识和加减法 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 数学乐园 我们的校园 七.11-20各 数的认识 六.认识钟表 九.20以内的进 位加法 知 识 结 构 二.比一比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二单元比一比、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 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八单元认识 钟表、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数的认识 整数的认识 一年级上册 20以内数

2、的认识 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数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 大数的认识 分数的认识 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六年级上册 百分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三年级下册 小数的初步认识 四年级下册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利用主题图 或真实的校园环境 完成数数活动,激 发学习兴趣。 第一单元:数一数 (4)知道几个 物体可以用数字 “几”来表示。 数 的 认 识 (6)渗透集 合和对应的数 学思想。 (5)会认、读 1-10各数(属 复习内容)。 (3)了解数数 情况,让学生学 会一一对应的数 数方法。 (2)在活动中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按一定的顺序

3、)。 2.比长短 (1)方法:直观 判断、一端对齐比 较,利用介质等。 (1)利用情景 让学生知道“同 样多”、“多”、 “少”的含义。 第二单元:比一比 3.比高矮 1.比多少 (2)方法:直 观判断、数数、 一一对应。 (3)建构比较的 数学方法,培养应 用数学的意识。 (1)理解“高”、 “矮”、“最高”、 “最矮”、“一样 高”的含义。 (2)方法:直观判 断、一端对齐比 较,利用介质等。 数 的 认 识 (2)会比 较几个物体 的长短。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5.10加及和 相应的减法 (例5) 6. 十几加 几和相应 的减法 (例6) 加法算式 和减法算 式中各部 分名称。

4、看图列出 四式,通 过操作弄 清四式间 的关系。 (3)写20 时,强调0 不能丢。 (1)写数时要求 学生写得整齐匀 称,每两个数之间 要适当空一些,不 要连在一起。 4.利用小棒图 和计数器教学 数的写法(例4) (2)认识 个位和十 位。 数 的 认 识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数数 (例1) 直尺上数 的排列. 3. 数的顺 序和大小 (例3) 直线上数 的排列。 2.数的读 法(例2) 数 的 认 识 突出把十 作为一个 计数单位。 在数的组成 的基础上教 学数的读法。1、认识 钟面 2、认识整时 (钟表和电子 表) 4、下一小时 是几时(练习)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2)

5、电子表的 半时用“30” 来表示,点左 边是几,点右 边是“30”, 就表示几时半。 (1)当时针指向 2和3的中间, 分针指向6,就 表示是2时半。 (2)电子表表面上有 两个点,点的左边 是几,同时点右边 “00”,就是几时。 (1)钟面分针 指12,时针指 几,就是几时。 (2)钟表上有 12个数,长针 是分针,短针 是时针。 (1)钟表分类: 挂钟和手表。 3、认识半 时(钟表和 电子表) 数 的 认 识数的计算 乘法 二年级上册 乘法初步认识(表内乘法) 三年级上册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 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法 除

6、法 二年级下册 除法初步认识(表内除法) 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三年级下册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四年级上册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五年级上册 小数除法 六年级上册 分数除法 加法和减法 一年级上册 20以内的加减法 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的加减法(一) 二年级上册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三年级上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四年级下册 小数的加减法 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加减法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1-5的认识 和加减法 (8)计算:交换两 个加数的位置和 不变;感知差和 减数之间的关系. (6)数的 组成。 (5)序数 含义。 (4)大小 比较。

7、 (3)数序的 认识。 (2)1-5各数 的认、读、写。 (1)基数 的含义 (7)加减法 含义。 数 的 运 算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2.0的认识 和加减法 (2)0的 读、写法。 (3)0的 加减法。 (1)0 的含义。 数 的 运 算 表示 没有。 表示 起点。A、610 的认识 B、几个和 第几 第六单元:6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C、6、7的 加、减法 (1)数数 (5)写数字 (4)序数 含义 (3)大 小比较 (2)数 的顺序 (6)数的 组成 ( 3)感知减 数和差的关系。 (4)渗透交换 加数的位置和 不变的思想。 (2)能根据 一个图写出两 个算式。 (5)用数学

8、: 大括号和问号 所表示的意义。 (1)用摆一摆 的方法计算6、7 的加减法。 数 的 运 算 第六单元:6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F、连加、 连减 G、10以 内的加减 混合运算 E、10的 加减法 (1)求 未知加数 方法:用前两个 相加(或相减) 的结果,与第三 个数相加(或相 减)。 (1)根据一 图能列出四式。 (2)用摆学具 的方法计算加 法和减法算式。 (2)用10 的组成计 算加减法。 D、9的加、 减法 数 的 运 算 方法:按从 左到右的顺 序计算。 (3)根据计 算加减法算式。第九单元: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 数 的 运 算 A. 9加几 (含用数学) (1)点数 (例1) (

9、2)接着数 (例1) (3)凑十法 (例1) (4)强化凑 十法(例2) (5)根据具 体题目选择特 殊方法(例3 用数学) a、用摆一摆 显示凑十和 口算过程。 b、给出凑 十过程。 a、第一次出 现在算式中得 数后面写出单 位名称。 b、探讨用不 同方法凑十。 第九单元: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 数 的 运 算 B. 8、7、6 加几(含用 数学)。 1、看情境图 解决8加5等 于几。(例1) 2、只给算式8 加几、7加几 、 6加几,直接 用凑十法进行 计算。(例2) 3、用多种方 法计算8加9等 于几。(例3) 4、用数学(加深 对加减法的认识) c、交换加数的 位置(重点) b、拆大数,

10、凑小数 a、拆小 数,凑大数 强调怎样把 7、6凑成十。 b、认识 把8凑成 10的过程。 a、接着数, 数出结果。第九单元:二十以内的进位加法 数 的 运 算 C. 5、4、 3、2加几。 1、交换加数 的位置能很快 说出得数。 (例1) 2、巩固用交 换加数的方 法来计算小 数加大数。 (例2) 知识延伸 排队问题:前 面人数加上后 面人数,再加 上她本人等于 这队的总人数。 二、空间与图形。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空间与图形 平面图形 一年级上册 认识图形(特殊的图形) 三年级上册 四边形的认识(周长) 四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封闭的图形 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认识 五年级上

11、册 多边形的面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周长、面积 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线段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直角) 二年级下册 图形与变换(锐角、直 角、钝角的 认识) 开放的图形 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射线、直线 的认识) 立体图形 一年级上册 认识物体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 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立体 图形 1、认识立 体图形 2、辨认 物体 3、物体 拼组 空 间 与 图 形 球 表面 是曲面,圆 圆的。 正方体 四四方方, 有平平的面。 长方体 长长方方, 有平平的面。 圆柱 直直的, 上下一样粗细,两 头是圆的,平平的。 平面 图形 第四单元

12、:认识物体和图形 3、图形的 拼组 2、辨认平 面图形 平面图形和 立体图形的 关系 1、认识 平面图形 空 间 与 图 形 圆 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统计与概率 一年级上册 分类 一年级下册 统计的初步认识(收集和整理数据、统计表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 条形统计图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下册 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 三年级下册 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 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 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上册 统计与可能性 五年级下册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统计量众数和中位数 六年级上册 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 统计(综合应用)(2)掌握分 类的方法。 分类 (单一标准) 分类 (

13、不同标准) (1)初步 感知分类 的意义。 第 五 单 元: 分 类 (2)掌握分 类的方法。 (1)选择不 同的标准进 行分类。 (3)初步感知 不同标准分类 的多样性。 统 计 与 概 率 四、综合实践 数学乐园 2.比长短 学会比较的方法 (直观判断、一 端对齐比较,利 用介质等),会 比较几个物体的 长短。 (1)利用情景让 学生知道“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 第二单元:比一比 3.比高矮 1.比多少 (2)会用一定的方法 比较物体的多少,并 逐步训练学生完成正 确的语言表述(注意 比较的相对性)(方 法:直观判断、数数、 一一对应)。 (3)建构比较的 数学方法,培养应 用数学的意识。 (1)在活动中理 解“高”、“矮”、 “最高”、“最 矮”、“一样高” 的含义。 (2)学会比较 高矮的方法 (方法同上一 节),会比较 物体的高矮。 数 的 认 识 我们的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