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136113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儿科学(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儿科基础复习 要点 第一节 绪 论 一、儿科学特点 (一) 基础医学方面 1.解剖 小儿从生命开始到长大成人,整个阶段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外观上不断变化,如体格发育指标的增长,身体各部 位比例的改变,骨骼发育等均有一定的规律;内脏器官的大小、位置,以及皮肤、肌肉、神经、淋巴系统等均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这些 变化,年龄愈小,与成年人的差异愈大。 2.生理生化 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各系统器官功能渐趋成熟,当其功能尚未成熟时容易罹患某些疾病。不同年龄的小儿有着区别 于成年人的不同生理生化状态。 3.营养代谢 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代谢越旺盛,因而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水和能

2、量的需要量相对地都比成年人 要大,但胃肠消化功能又不成熟,故极易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缺乏。一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病也大多在婴幼儿期发病。4.免疫 人类免疫系统的发生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到出生时尚未完善。小儿皮肤粘膜娇嫩,淋巴系统发育亦未成熟,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都不如成年人健全,防御能力差,特别是婴幼儿,处于生理性免疫低下状态,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5.病理 小儿发育不够成熟,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也与成年人有差异。相同的致病因素在不同年龄的机体可引起不同的病理改变。 (二)临床医学方面1.疾病种类 小儿疾病谱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成年人的绝大多数疾病在小儿均可见到,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则随年龄的

3、增长 发生改变。另外,新生儿期的疾病为小儿所独有。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多发病于小儿时期。2.临床表现 婴幼儿患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时,常起病急,来势凶,病情重,缺乏局限能力,故易并发败血症,并常伴有呼吸、 循环衰竭,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脑病等。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波动,变化多端,易致恶化,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 时处理。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并常常缺乏定位性症状和体征。3.诊断 小儿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和临床表现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故考虑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年幼儿因不能自诉病情,故应 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期作出确切

4、的诊断和处理。4.治疗 小儿因免疫力低下,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故在患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时可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除 针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细致耐心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这对病儿的康复常常起到很大的作用。 小儿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剂量、方法都随不同年龄有其特点。5.预后 小儿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猛,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准确、恰当,病情好转恢复也快。小儿时期各 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治愈率较高,后遗症一般较成年人少。但年幼、体弱、危重病儿的病情变化迅速,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 6.预防 加强预防措施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5、 二、各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小儿年龄可划分为以下各期,但生长发育为一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各期之间并 没有严格界限,而且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胎儿期从卵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 40周(从受精开始算起,约为 280天) ,若从末次月经第 1天算起 为 42周(约 294夭) 。最初 8周为胚发育期,如受内外因素影响、发育受阻,会导致各种先天畸形。8周后至出生为止,以组织及器官的 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特点。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 28天内,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又称围产期,国内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

6、满 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 7足天。 (三)婴儿期 出生后满 28天到满 1周岁为婴儿期。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需要量 特别高,如不能满足需要易引起营养缺乏。但此时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与其高需求产生矛盾,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紊乱。提倡母乳 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四)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 3周岁为幼儿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智能发育较前突

7、出, 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注意防止意外创伤和中毒。饮食已从乳汁转换为饭菜,逐渐过渡到 成人饮食,故需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时接触外界较广,而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较高,防病仍为保健重点。 (五)学龄前期 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为学龄前期。体格发育速度又减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学会模仿,语言和 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但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学龄前期小儿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因接触面广而又无经验,故这一时期预防保健工 作的重点仍是防病防事故,供给充足的营养。 (六)学龄期 从入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 12岁

8、,男 13岁)开始之前称学龄期(相当于小学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仍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 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是长知识、接受文化科学教育的重要时期,应加强教育,使他们在学校、在家中 打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段时期发病率较前降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 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 (七)青春期(少年期) 女孩从 11岁-12岁开始到 17-18 岁,男孩从 13-14岁开始到 18-20岁称青春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 ,但个体差异较大,有时可相差 2-

9、4 岁。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趋向成熟,女 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增多,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二节 生长发育及其障碍 生长一般是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可测出其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为质的改变。两者紧密相关,不能截然分开。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低级到高级

10、、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1.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2.性别 男女孩生长发育各有特点,一般女孩平均身高(长) 、体重较同年龄男孩为小。3.内分泌 生长发育主要是由各种激素调控,其中以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尤为重要。4.孕母情况 5.营养 充足和调配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小儿健康生长极为重要的因素。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6.生活环境 7.疾病 二、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指标1体重 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代表体格生长。小

11、儿时期体重增长速度有 2个高峰,第 1个高峰在第 1年上半年,第 2个高峰在青春期。 1 6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 月龄07 (kg)7 12 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 60.7(kg)(月龄一 6)0.25(kg)2岁12 岁:体重(kg)=(年龄2)2(kg)12(kg,2岁时体重) = 年龄2(kg)8(kg)2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站位测量身高。212岁身高粗略估计为:身高 (cm)=年龄7 70(cm) 。 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

12、,12岁时恰位于耻 骨联合上缘,此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3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代表头长加脊柱长。4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头围测量在 2岁前最有价值。5胸围 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2cm。第一年末,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 1。 6腹围 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长度为腹围。 7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长度为上臂围, 17岁上臂围超过 13.5cm 为营养良好, (二)骨骼 1.头颅骨发育 前囱对

13、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 1.52.0 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 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 11.5岁时闭合。 2.脊柱的发育 新生儿时脊柱仅轻微后凸,当 3个月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此为脊柱第 1个弯曲;6个月会坐时出现胸椎后凸,为脊柱第 2个弯曲;1岁后能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为第 3个脊柱弯曲。3.长骨骨化中心的发育 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形态变化、数目多少和干骺端融合时间,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一般摄左手 X 线 片,了解其腕骨、掌骨、指骨的发育,婴儿早期也摄膝部及踝部片,以了解小腿骨骼骨化中心情况。出生时足踝部已有跟骨、距骨和骰 骨的骨化中心。新生儿期已出现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的骨化

14、中心。腕部于出生时无骨化中心。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为:头状骨(3个月左 右) ;下桡骨骺(约 1岁) ;三角骨(22.5岁) ;月骨(3岁左右) ;大、小多角骨(3.55 岁) ;舟骨(56岁) ;、下尺骨骺(67岁) ;豆状骨(910 岁) 。10岁时出全,共 10个,故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为其岁数加 1。(三)牙齿发育 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 20个)和恒牙(共 32个) 。新生儿时无牙,生后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出牙顺序依次为下中切牙,上中切牙,上侧切牙,下侧切牙,下第一磨牙,上第一磨牙,下尖牙,上尖牙,上第二磨牙,下第二磨牙, 最晚 2.5岁

15、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 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即第一磨 牙,长在第二乳磨牙之后。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其中第一、二双尖牙,代替第一、二乳磨牙。12岁左右出 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现第三磨牙(智齿) ,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一般 2030岁时出齐。 (四)运动发育 小儿动作发育遵循一定规律:头尾规律:动作发育由上而下,先会抬头后抬胸,两手取物,坐、站、走等;由近到远:如先抬肩、 伸臂,再双手握物而至手指取物;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4)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先发展抬头、坐、站、走等大动作后 才有手指摘物、脚尖走

16、路等细动作,此与协调平衡的发展有关;先有正面动作后会反面动作:如先会抓东西才能放下东西,先会向前 走后才会向后退等。 (五)语言发育语言发育必须具备正常的发音器官、听觉和大脑语言中枢,与周围人群的语言交往也是促进语言发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语言发育 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阶段。新生儿已会哭叫,以后咿呀发音,逐渐听懂理解别人的话,然后再学会说话。先说单词,后可组成 句子,先会用名词,而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到会复杂句。 第三节 儿童保健和疾病防治原则 一、儿童保健与疾病预防 (一)各年龄时期的保健原则1.胎儿期及围生期保健 父母婚前进行体检及遗传学咨询,防止近亲结婚等可减少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