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132760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通过娱乐至死这本书,是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发展、 “感性解放”,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传媒 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此谈谈读书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 大家收集整理的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篇 1阅读之前,完全没有意料到这是一本如此深刻而犀利的书, 并且彻底颠覆了我对无比强势的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作用的认 识和看法。从根本上迫使我尽可能地约束自我远离被娱乐主宰的电 视媒体,尝试回到书本中,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媒介即信息,十数 载以来,都是把电视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都自鸣得意地 以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一个舒适的寓教

2、于乐的过程,当认识与观念 被倾覆,当得知“把无知当知识” 的过程维持了数年,改变无疑成为 了一个十分艰难并且痛苦的过程。对于这样一本书,十几年教育积攒起来的知识结构和背景完 全不足以使我作出任何适当的评价,在这里,只能并且也心甘情愿 地用仰望的姿态去阅读和思考它。当然,一切的收获都只有当我能够适当地表达和阐述的时候 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关于电视的单纯娱乐性 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 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电视中表现的世界成了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存在的模型。图像的力量足以压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电视新闻节目提供给

3、观众的是娱乐而不是信息,这种情况的 严重性不仅仅在于我们被剥夺了真实的信息,而且在于我们正在逐 渐失去判断什么是信息的能力。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 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办呢?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心里,而不是让 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关于历史历史不仅是一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活的世界,虚幻的反而是 现时的。历史的消失根本不需要如此残酷的手段,表面温和的现代技 术通过为民众提供一种政治形象、瞬间快乐和安慰疗法,能够同样 有效地让历史销声匿迹,也许还更恒久,并且不会遭到任何反对。关于教育约翰杜威:课程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也许人 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

4、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 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更为重要,这些态 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 教育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 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 必不可少。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 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只有深刻而持久地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 神秘感,我们才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 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

5、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 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 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 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篇 2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曾出版 过 20 余部著作,包括娱乐至死 、 童年的消逝等影响巨大的名 作。 娱乐至死发表于 1985 年,该书从一问世就立刻引起巨大反 响。在这本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传媒对人们的 思想、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向的影响,表现了西 方人文学者对社会一贯的睿智和忧虑,既发人深省,也让人对作者 的深切人文关怀肃然起敬;不仅有诸多精当之

6、处,而且表现出了作为一名学者应该持有的对社会有关发展状况予以批判性审视的自觉性。 该书自 20xx 年由章艳翻译出版后,在国内立刻引起热议,并获得 20xx 年首届华语图书传媒大奖,该书的影响力十分巨大,为研究大 众文化不可不读之书。二波兹曼提出的观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整体娱乐化趋势密切相 关。从社会思潮方面来看,传统的价值理念遭到了巨大的颠覆。 以“节俭”、 “勤奋” 、 “稳定” 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规范逐渐被以享受和身体 感官的满足为核心的享乐文化所取代。整个社会开始注重自我个性 发展、 “感性解放” ,相对自由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娱乐精神,西方大众 传媒的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从文化背景上来看,

7、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受到愈来愈多 人的欢迎,追随商品交换法则的文化工业,让受众淹没在平面化的 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之中。从传媒体制来看,美国主流传播媒体的运作方式都是商业化 的,营运的根本目的在于赚取利润。而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 伯认为, “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越容易为观众接受和欣赏, 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 ”因此,为获得收视率,赢得广告客 户的青睐,媒体在内容选择、内容形态上有很明显的媚俗取宠倾向。总的来说,西方社会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荡后,在八十年代终于再次安定了下来。但传统上重视节俭和勤奋、反对 纵欲享乐的新教伦理已被倡导感性解放

8、的自由运动冲击得七零八落。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性革命后,人们再也找不到不去享乐的理 由。八十年代后美国社会开始转型,美国民众变得更加现实,更加 浮躁,比起印刷机统治下提供的深奥信息,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电视 时代提供的肤浅而有趣味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作 娱乐至死来批评电视媒介对于人整体生活方式和社会总体存在 方式的负面影响。三波兹曼认为从古至今人类的交往媒介主要经历了三种形式, 即从口语到铅字再到电视。每种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中心和物质中 心的形成都有着决定性影响。比如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前的口语时代, 作为生活经验浓缩的谚语和典故受到人们重视。久经世故的老人可 以用它们作为调节争端的“法

9、庭” 判词。而在铅字印刷出现以后,人 们更看重印刷出来的文字的权威,而不再是口头语言。口语不再被 看作是可信赖的对象。从口语到铅字的媒介转换在波兹曼看来是一 次巨大的智力进步,它使得话语变得更加严肃和理性。但是,为了吸引观众,电视不得不追求节目的新鲜和刺激。 时不时地以各种奇闻轶事和娱乐噱头来控制观众注意力。电视看 似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战争、灾难、事故、政治、科技等无所不包。但这些信息却几乎没有多大价值。它的重要性似乎仅取决 于电视播放的范围和速度,以及时为我们增添一道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些信息根本无须我们“理解” ,只要“ 了解”就够了。我们只是在“ 看” 电视,而不是“读” 。用波兹

10、曼的话说,在今天, “智力就是知道很多 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四不可否认,电视的娱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释放 压力的渠道。没有哪一种节目能像娱乐节目一样,可以如此彻底地 摒弃观众的各种差异,在不同阶层的观众面前实现如此平等的沟通; 也没有哪一种节目可以为范围广大的观众提供轻松忘我的休憩环境, 让观众在紧张的社会节奏下进发会心的微笑。正如波兹曼所说, “我 们要反思和批判的并不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一种“泛娱乐化” 现象。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消解崇高、解构 经典、恶搞历史、窥视明星。我们的政治、新闻、体育、教育和商 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报纸、广播、电视、电影

11、、网络 等大众传媒已经被影视剧、综艺节目、八卦新闻所充斥。 “读图” 时代 确实给我们一道道视觉盛宴,而且其所具有短时间的视觉冲击力和 震撼力是大部分文字所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如此丰盛的享受到底 又留下了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在一味地看, 一味地接受电子媒介传达的讯息,却忘了思考或来不及思考。如此 过度的娱乐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五游戏已经进行了很久,如果还意识不到它的后果,真是不可原谅。 我们人类无法命令电子媒介时代倒退回印刷机时代,完全拒绝电子 媒介是极端而愚蠢的。我们应该探索的是,怎样去利用这些媒介 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我们的生活,拯救我们的文化。庄子

12、说“至乐无乐” 。就连最倡导快乐之上的古希腊哲学家伊 壁鸠鲁也认为真正的欢乐在于内心的平和,而并不是感官的满足。 不知我们在一次次短暂的、批发式的快感之中,是否离真正的快乐 越来越远?成了只会娱乐却不懂快乐的动物?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该认真思考“娱乐至死” 这样一个命题。娱乐至死读书心得体会篇 3娱乐至死是我读的尼尔波兹曼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 童年的消逝 。两部作品都旗帜鲜明地对电子媒介做了深刻的反思 和尖锐的批评。作者大力宣扬印刷媒介将人类带入理性、文明的时 代,而电子媒介尽管在技术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但给予人们更多 的是享受、娱乐,使人们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正如赫胥黎在

13、美丽新世界中所言,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 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几十年过去了,尼尔波兹曼的预言发展如何呢?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想告诉读者的是赫胥黎的预言,即毁掉我们的是我 们所热爱的东西,而非奥威尔的预言,即极权压迫。 ,为此我特地读了下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 ,即另外一种预言。读罢, 冒一身冷汗。尽管中国现在民主法治逐渐步入轨道,奥威尔的预言 似乎与我们再无瓜葛。但是,回头看看历史,斯大林时代的苏联、 纳粹时代的德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极其吻合的展现了奥威尔笔下 的世界; 放眼当下世界,刚刚垮台的卡扎菲政权、持续遭受军政府统 治的缅甸、屡屡挑衅

14、国际法而不知悔改的等均经历过或正在 水深火热的极权压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兹曼笔下的美国, 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持续享受着相对自由的政治、高度发达的经济与 科技、繁荣的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福利。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似 乎从奥威尔的笔下一步步走到了波兹曼的笔下,改革开放是转折点, 尽管随之而来一些先前没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但 瑕不掩瑜,即问题掩盖不了历史的巨轮向前推进产生的辉煌,最终 也不会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波兹曼认为电视的娱乐性会把人类从理性的公民变成不再思 考的傻瓜,他显然严重低估了受众的智商和情商。即使电视如波兹 曼所说, “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此种情况下娱

15、乐是 仅仅是手段,而手段可以大于内容对观众产生影响力。由此看出, 波兹曼是“魔弹论” 的忠实信徒和发扬者,他忠实的相信电视以娱乐 手段作用于观众的强大力量,并且不限内容,只须有一种娱乐手段 就能产生出枪弹射入身体的效果。要达到波兹曼所说的效果,观众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电视成为唯一接触外界事物的媒介;电视说什么 就信什么; 只看电视而不再进行人际沟通;分不清电视里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等。显然,电视环境下长大成人的美国人依然有众多好 手考上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名校,而且他们取得的成就丝毫不 比前人差。由此可见,电视没有阻止精英的辉煌。波兹曼号称印刷 时代的人多么具有理性的光辉、思辨的能力,但史

16、上种种丧失理性 的群体暴力事件均出现在印刷时代或以印刷为主的时代,法国大革 命、德国法西斯、中国文革等,电视的流行是人们变得不再思索、 感情用事,但却再无此类破坏巨大的群体事件。当然这其间的主要 差别并不在于印刷和电子的差异导致,我在这里只是想说明电视也 好,报纸也好,均是一种媒介,对人的思想、行为并不起关键的支 配作用。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技术,而 非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人。 “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 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我同意技术存在隐喻,但揭示隐喻的是 人,而且人在隐喻起作用的过程中扮演决定性角色。所以,比起尼 尔波兹曼, “魔弹论” 观点的代表者夸大其词的能力显然略逊一筹。人有追求快乐的权利,而人活着的最终目的也无非就是不断 追求更大的快乐。同时,人与人之间又是差异化的,即对快乐各有 各的定义和理解。政客争权,商人逐利,学者求真,都是对快乐的 向往。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衣食无忧、家庭和睦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他们对于政治常常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