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5126403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实践 研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075班 刘建强 20071040111 摘要: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在颠倒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角 度上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哲学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观念,它也具有经验科学式的 思维方式和传统哲学主客体对立“哲学图式”的片面性。事实上,存在着由马克思所开启的颠倒 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第二条路径,即人化自然的自然辩证法。人化自然的自然辩证法是一种 作为实践智慧的自然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本真含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根据马克思主义

2、的观点, 现存世界的人与自然和社会是在人类实践中融为一体的。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存世界的基本关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实践;自然观;人与自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 1 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1.1 通常所理解的自然辩证法 通常所理解的自然辩证法是指“自然界的辩证法”,其内涵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是指自然界自身存在着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联系,“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 ” 第二,头脑中的自然辩证法观念作为主观辩证法,其产生方式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绝对客观 的反映和概括,“辩证法

3、的规律就是从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被概括出来的”,“所谓主观 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 第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任务在于客观真实地概括和反映自然界的规律,制成“满意的自然体 系”,从而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必须遵循的法则,以免受自然界的惩罚。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过 是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人们对自然研究的结果只是辩证地 即从它们自身的联系进行考察,就可以制成一个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令人满意的自然体系。 ”这种理 解的核心和焦点在于,把自然辩证法看作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规律就是自然界的 实在的发展规律

4、;同时,把头脑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作是对本然自然界的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应该说, 这样理解的“自然辩证法”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合理性。 “自然界的辩证法”理解模式的思维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哲学的框架。这种理论哲学思维 框架的基本特征是,把人与自然界二元划分,确认自然界的自在规律和辨证性质,进而认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就是在头脑中客观地概括和反映自在世界的辨证性和客观规律。众所周知,20世纪上半叶 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自然辩证法观展开了深刻批判甚至全盘否定。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西 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见解,但是,也不能把理论哲学思维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理解为自然辩证法惟一 的或最完备的形态。 1.2作为实

5、践智慧的自然辩证法 作为实践智慧的自然辩证法是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 是相对于理论哲学思维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而言的。要理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首先 必须反审理论哲学思维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的问题所在。 1.2.1 理论哲学思维框架中的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界外在于人,把自然界的自在性质和自在规律等同 于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不存在外在于人的孤立的自然界,或者说谈论孤立的自然界是没有意义的。自然 界不是脱离人类活动的抽象的自然界,而是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自然界。马克思指出:“被抽象的 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在人的世界、感性世界、

6、人类世 界、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与人无关的纯粹自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总是人化的自然界或被社会历史中 介了的自然界。也就是说,现实的自然界或人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社会本质的对象化。 进一步说,即便是自然界本身的“对立性质”也并不就是“自然辩证法” 。我们知道,古希腊哲人已 经直观地猜测到自然界本身的对立性质,例如,毕达哥拉斯直观到宇宙中的十大矛盾现象,即有限与 无限、奇与偶、一与多、左与右、阳与阴、动与静、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但 这不是真正的自然辩证法。 1.2.2 理论哲学的思维框架把自然辩证法理解为自然界和整个世界的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即试图根据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经验材料来

7、建立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理论体系的哲学图式。说它 是经验科学式的“哲学图式”,是因为在理论哲学的思维框架中,辩证法成了经验直观的套用。经 验科学的思维特征是,以知觉为把握事物的形式,以分析的方法从杂多的、个别的经验材料中求得 普遍性和必然性。自然界的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正是如此。正如我们绝对不可能从特定的具体事物 中分析出“物质”来、不可能从前后相继的知觉中分析出“必然性”来一样,我们也不可能从经 验材料中概括出不附加任何主观成分的哲学规律来。这种经验科学式的“哲学图式”必然使自然 辩证法总是跟在科学的后面跑:即先从有限的经验科学材料中总结出几个“辩证法的规律”,并把 它当作一种对自然界和整个世界的预

8、设,然后或者用新的经验材料来填充和证明,或者用已经概括 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来说明和解释自然、说明和解释生活,自然辩证法成为一种解释工具。 1.2.3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哲学的思维框架还具有近代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色彩。 在近代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看来,人似乎是站在自然以外来观察自然,客体的就是意味着与人无关的,人只能是自然界的旁观者,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的规律的概括和反映,就是 “对自然的本来面目的朴素的了解,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 。众所周知,“对自然界本来面目的朴 素的了解”的唯物主义只能是直观唯物主义,“本来面目”本来就是素朴唯物主义的用语。强调 “本来面目”意在排除主观性

9、,但无论在认识和实践中都是不可能的,这是思想“还没有意识到思 想自身所包含的矛盾”的素朴状态。 2 实践的定义及形式 2.1 实践的定义 实践是主体的行为,是实践意识的表现形式。实践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 消除客体对自己的影响,肌肉运动组织在思维组织产生的实践意识指挥下,对影响主体生存和发 展的事物、现象、环境、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置,以实现主体生存和发展目标的行为。 2.2 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 2.2.1 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2.2.2 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 2.

10、2.3 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 除以上3 种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 动,都是实践。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社会的活 动,是历史的活动。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 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3 马克思自然观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建立起了新 的自然观。这个新自然观坚持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劳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历史辩证统一这个 唯物主义观点。关于这些思想

11、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相当的论述,实践是贯穿于马克思自然 观的逻辑中心和实质特征。 3.1 实践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中介 人类产生之初,人类的力量显得极其弱小,面对强大的自然界、强大的自然力量,和其他动 物一样,人只能从属、顺从和敬畏;但人与动物又是不同的,人会制造工具改造自然,进行劳动 生产实践活动,这使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之相对立。自然在人的改造活动中发生了属人的 变化。马克思说:“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 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 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

12、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一种 能动的存在,人类可以通过实践的不同方式作用于自然,从而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社会化。 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思想是马克思自然观的核心。 3.1.1 劳动实践使人与自然分离并对立。 马克思说过,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 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 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 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实践因此成为

13、人的生命之根本和立命之本。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 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 ” “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使人 的活动具有了自觉性,因而使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在实践活动中,人 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 相对的主体。 3.1.2 通过实践,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人通过生产实践,能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不断被人化。 “在实 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

14、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 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人及其社会,使人及其社会自然化。 “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 化”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统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因此,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 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这样, “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相互 作用,自然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断被“人化”: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 中被自然改造,逐渐“自然化”

15、 3.1.3 实践活动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人化自然”和“天然的自然”并且推动“天然的自然” 不断向“人化自然”转化。 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而 “天然的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发生关系的自然。 “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 改变,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人其中,把人的内在尺度运用到物质对象上去,从而按人的方式 来规范物质转换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在实践中,天然自然这个自在 之物日益转化为体现了人的目的并能满足人的要求的为我之物 。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

16、,或者说,仍然要加人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 3.2 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社会实践方式的变革 3.2.1 人与自然坎陷之源 私有制和异化由于在实践基础上,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深刻 地理解了人一自然一社会的现实的统一性。并且认识到人一自然、人一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及 后者对前者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作了历史的考察,并由此揭示了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坎陷。在作这种历史的考察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 力(人与自然的结合方式)和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结合方式)的关系作了历史的、 辩证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劳动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人得 以生成和确证的活动。因此,从本来的意义上说,劳动实践应该是促成人和自然不断生成和发展 的一种自由的、美好的、充满人性和诗意的活动。劳动实践本身也是个发展的过程系统,在这个 系统中,作为显现人的能动性的并不只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人和自然相互生成的有 效的结合剂和手段。 ” 3.2.2 资本关系的改造和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