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赏析素材语文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5096659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赏析素材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赏析素材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六首《黄鹤楼》赏析素材语文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 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 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论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 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 (见齐谐志;又云费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 名之由来着

2、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诗人以无作有,说它 “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 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 莽,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 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 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 像忘记了是在“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 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

3、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 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 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 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正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 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 评此诗,以为“意得像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干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 ,也就是这个意思。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

4、望汉阳 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 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 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 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代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 “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 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 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 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 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 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 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 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 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 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 可以理解的了。(选自唐诗鉴赏词典蔡义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