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509282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瑞丽-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宋明文臣统兵问题比较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 石瑞丽希望能参加“宋代女性史”论坛。鉴于唐末五代之乱,宋朝立国后便收回了武将的统兵权,同时提高文臣的地位。为进一步限制武人拥兵自重,仁宗朝开始大大起用文臣统兵。之后,宋朝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文臣统兵的现象。无有独偶,明王朝在草创之初,也出现了文臣统兵的现象,并在明英宗时期形成了文臣统兵制度。这一制度,在明朝以后的历史里一直存在。宋明两朝文臣统兵问题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起用文臣统兵的出发点都是出于对武人的防范,以及后来武将素质的下降导致文臣统兵占据了重要地位等等。当然,宋明两朝文臣统兵问题还存在着很多不同,比如发展过程不尽相同,具体原因、对社会的影

2、响也有差别等等。同时,明朝文臣统兵的制度化程度远远高于宋朝,文臣武将称谓的区别化也比宋朝明显,而且,明朝统兵文臣的功绩与宋朝的情况相比,毫不逊色,大有超越之势。关键词:宋朝;明朝;文臣;统兵所谓文臣统兵,是指以文臣的出身行使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领兵打仗一直是武将的职责,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从来就不缺少统兵的文臣。文臣统兵的鲜活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春秋时期的先轸、孙武,两汉、三国之际的陈汤、班固、诸葛亮、周瑜、陆逊,以及唐朝的李靖等等。就宋明两朝而言,文臣统兵的典范如范仲淹、虞允文、于谦、袁崇焕等,比起前人的成就也毫不逊色。更为重要的是,宋明两朝的文臣统兵与前代相比出现了制度化的趋向。关于宋朝、明朝

3、文臣统兵问题,已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 1,但两朝文臣统兵问题的比较研究尚未有学者涉及。本文拟就这一课题求教于方家,不足之处,敬请指正。1 参见王曾瑜宋朝的文武区分和文臣统兵 , 中州学刊1984 年第 2 期;(美佛罗理达州立大学)罗文北宋文臣统兵的真相 , 宋史研究论文集国际宋史研究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编刊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年;李方昊明代文人对军队的统领论析 ,黑龙江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李方昊明朝草创时期的文臣统军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2以“陈桥兵变”立国的宋太祖赵匡胤,对武将有着天然的防范。因此,他即位之后,就着手收取开国将领的兵权,也

4、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 。此后还削夺了地方的兵权,废除藩镇制度,提高文臣的地位,实行“重文抑武”的中央集权体制。宋太祖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继位者所继承。武将的地位在统治者有意的打压之下急剧衰落,整体素质也迅速下降。宋仁宗时期,宋夏之间的战争使武将的缺点暴露无遗,文臣借此之机掌握了统兵的主导权。此后,文臣一直没有退出统兵的领域,有些文臣还取得了赫赫战绩,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战例。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从草创之期就注意使用文臣统兵,牵制武将。立国之后,还大杀开国武将,可见他对武将的防范之深。他的做法,与宋太祖温情脉脉的“杯酒释兵权”相比,更加血腥、残酷。不过,明朝文臣统兵到英宗朝才形成规模和制度。关

5、于宋明两朝文臣统兵的比较研究问题,本文拟从发展过程、原因以及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一、宋明文臣统兵发展过程的异同文臣统兵在宋明两朝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发展过程是有差别的。就宋朝而言,文臣统兵并不能追溯到立国之初,而是逐步发展的。虽然宋太祖用“杯酒释兵权”剥夺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大将统兵的权力,还大力提高文臣的地位,使用文臣担任枢密使,从而形成了枢密院、三衙、大将三分兵权的格局,但这并不能彻底改变唐末五代以来宠任武臣的局面,外出领兵打仗的依然是武将。宋真宗时期,随着文臣地位的逐步提高,武将受到歧视、文臣独尊的局面开始出现。正如宋人所说:“满

6、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1此时武臣虽受歧视,但仍然有统兵的权力。直到宋仁宗时期,宋夏战争不断,武将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威信尽失,朝廷开始起用文臣范仲淹、韩琦等人统兵作战,并取得了成功。此后,文臣统兵开始形成惯例,并与武臣统兵相互消长,而且成就不凡。依据宋朝的史实,一般来说,当朝廷在国防上采取守势时,就较多地任用文臣统兵;当局势动乱,朝廷在国策上转守为攻、对武臣的需求较高时,统兵的权力往往又让位于武将。总的来说,宋朝文臣统兵与武将统兵的此消彼长,与宋朝的局势以及政治密不可分。1 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 865 册。3明朝文臣统兵,作为个别现象和权宜之计,在草创时期就已经出现。朱元

7、璋在打天下时就注重使用文臣,当时文臣统兵比较重要的一个差遣就是总制,总制不仅是军事指挥官,还管理着地方的行政、财政、司法等政务。这些做法,为明中期以后文臣统兵的制度化提供了先例,也奠定了此后文臣统兵军政合一的模式。明英宗时期,文臣统兵形成制度。此时兵部尚书具有了统军作战的权力,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文臣统军的官衔,如镇守、总督、提督、巡抚等。此后,历经明成化到正德年间的发展时期、嘉靖年间到万历二十六年的成熟时期、以及明朝晚期(万历后期崇祯年间)的衰落时期 1,文臣统兵与明朝相始终。从宋明两朝文臣统兵的发展过程来看,明朝更早地出现了文臣统兵的现象,还有专门的文臣统兵的官衔,并且发展过程极也为规律,制度

8、化程度较高,比宋朝的文臣统兵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宋朝文臣统兵出现的较晚,也没有专用的官衔,当时文臣武将在称呼上的区别也并非绝对严格。值得注意的是,文臣统兵在宋朝并没有形成制度,正如宋人刘挚所言:“臣窃闻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2也就是说,文臣统兵只是作为一个惯例、一条祖宗家法被宋朝统治者一代代继承下去,而且具体的实施情况根据各朝局势与政治气氛的不同又存在很大差别。二、宋明文臣统兵原因的异同宋明两朝使用文臣统兵,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要求。仔细分析,相同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防止武将拥兵自重、社会大势的要求以及武将素质的下降。不同之处表现在宋代文臣统兵还

9、与其“守内虚外” 、 “重文抑武”的战略有关,而明代文臣统兵还与其流民问题有关。君主猜忌武将,防止武将拥兵割据,这是宋明两朝文臣统兵的最基本原因,也是决定性因素。在历史上,武将领军,以东汉、西晋、唐末五代、元朝为例,容易造成武装割据的局面,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宋明两朝在各自吸取前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都十分注重抑制武将拥兵自重。有宋一代,君主不信任领兵的将领,处处加以防范。对于武人之祸,宋太1 参见李方昊明代文人对军队的统领论析 ,黑龙江大学 2003 年硕士论文。2 赵汝愚编,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校点整理宋朝诸臣奏议卷 65百官门帅臣 ,刘挚奏上哲宗论祖宗不任武人为大帅用意深远 ,

10、第 724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4祖深有体会,他曾说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1对武将拥兵自重的危害,宋太宗的认识更进一步,他晚年曾对近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2这里的“奸邪”不是指文臣,而是指武将。正因为在位帝王的处处防范,宋朝的武将很难发挥己长,就连统兵权,也渐被文臣侵占。以都部署为例,都部署是宋代的方面军主帅, “掌总治军旅屯戍、营防守御之政令” 3。在宋太祖、太宗两朝,都部署通常由大将担任,权位很高,这时的文官在军事行动

11、中只是起辅助性的作用,如供应粮草、安抚百姓等。宋真宗朝“澶渊之盟”后,文臣以地方长吏的身份兼管本地驻军逐渐成为制度。到了宋仁宗时期,就变为武将以副都部署的身份从属于文臣经略使兼都部署,文臣统兵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宋夏交战的西部前线,朝廷“诏近分陕西缘边为四路,各置经略安抚、招讨等使,自今路分部署、钤辖以上,许与都部署司同议军事,路分都监以下,并听都部署等节制,违者以军法论。 ”4于是,范仲淹、韩琦等文官得以经略安抚、招讨等使的身份,负责指挥各路军队,而武将则受到士大夫的普遍歧视。此后,文臣统兵作为惯例便一直存在。明朝的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也注重削夺武将的军权,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

12、面。明太祖大肆杀戮功臣、广事株连,就是猜忌武将的结果。而明朝后来对统兵将领的安排“大抵统军不专于一人,练军不专于一人,行军不专于一人,皆为有意焉。 ”5其实就是防范武将权重,中央难于驾驭。明正统时期,中央派文臣出镇地方,打开了文臣统军的局面。景泰时期,陈循建议:“各边及各直隶、各布政司俱设镇守、巡抚等官,或任提督、参赞军务,或专弭盗贼,抚安生民,寄一方之纲维,任百责之休咎,虽臣劳而君逸,然臣通而政和,修政之要莫善于此。 ”6通过权力的取代,文臣统兵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文臣驾驭武将的局面。此后,文臣统兵作为一种制度开始实行,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编 )卷 13,太祖开宝五

13、年十二月乙卯,第 293页,中华书局 2004 年。2 长编卷 32,太宗淳化二年八月丁亥,第 917 页。3 (元)脱脱宋史卷 167职官志七,第 3979 页,中华书局 1977 年版。4 长编卷 135,仁宗庆历二年正月庚戌,第 3213 页。5 (明)郑晓撰,李致忠点校今言卷 1五十 ,第 28 页,中华书局 1984 年。6 明英宗实录卷 244,第 5306 页,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5 年。5历经明朝历史,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明朝军事中独特的风景。宋明两朝的文臣统兵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的要求。一般来说,每当兵荒马乱、政局动荡之际,豪杰之士应运而生,也是武将大展拳脚之时;而每当时

14、局稳定、天下太平之时,武将的重要性就大大减弱,文臣治国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因此,盛世之下,皇帝便可以把武将置之闲散,起用文臣治理天下,这就所谓的“狐兔尽、良弓藏、走狗烹” 。宋明两朝经历了开国之初战争后,国内都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此时,文臣的经天纬地之才便显得尤为重要。文臣地位的上升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武将的地位就不那么重要了。在厚文薄武的氛围下,武将受压制也就在所难免,统兵权的流失也就不难理解。因此,社会大势也是文臣统兵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因素。此外,宋明两朝文臣统兵与武将地位的衰落和素质的下降不无关系。宋朝对待武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厚其禄而薄其礼” 1。武将地位的低落,是统治者有意

15、为之的结果。宋太祖在位时,就着意营造“重文抑武”的风气,宋太宗时期进一步加剧。宋太宗即位后,在枢密院、三衙及前线统帅的要职上安插了一批无能的亲信,如王显、柴禹锡、赵镕、张逊等人,名为武官,全无战场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武将素质的下降,为文臣统兵提供了现实依据。宋真宗咸平时期,辽军南犯,宋军一败涂地,与武将素质的低下脱不了干系,但此时的宋真宗无力扭转武将素质下降的局面。宋仁宗时期, “重文抑武”之风达到了顶峰,宋人尹洙就有“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2的说法。在此背景下,武将只能从属于文臣,而文臣则控制了军队的指挥权。这种现象在南宋初年稍

16、有改观,但随着宋金议和的实现,武将又沦为军队指挥系统的配角。明朝也一直存在着武将素质下降的问题。如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就曾说:“今天下久安,彼年少者惟安享父兄棒禄纵酒,嗜音乐、歌舞、游戏。一旦袭职,使之挟弓上马且不能,安能为国家效力?” 3宣德末年西北用兵不利就是武将素质下降的结果。明正统八年(1443)十月,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选举将才,1 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 21官门 , 宋朝官制张演论官制 ,第 564 页,广陵书社 2008 年。2 田况儒林公议 ,文渊阁四库全书 1036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3 明太祖实录卷 232,第 3386 页,台湾中央研究院 1965 年。6共 34 人,但考试后发现, “能答策又善驰射者二人” , “善驰射而不能答策者六人” , “其余略能弓马而已。 ”1这就反映了武将的基本素质差强人意,不仅如此,武将还存在着道德品质败坏、刻剥士卒、败坏军纪的现象。正统十四年(14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