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91682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e 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 0201107003 课程归属单位: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系 制定时间:2006 年12月1日 一、 课程的性质、任务 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及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 农业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 学和应用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本课程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产品市场的开

2、发利用、农业中生产力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开发利用、农业微观经济 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宏观经济制度与政策的分析论述,来阐明我国农 业发展的经济规律及其运用。 学习该课程,要求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 题的基本方法,明确党的有关农业经济的方针、政策及其所依据的客观规律。要求 学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总结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 经验,研究农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分析国外发展农业经济的经验,探 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 (复习思考题、课

3、外作业) ;课外阅读报刊,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学生学 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掌握当代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相关经济科学、管理科学问题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2 (3)具有运用经济理论和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经济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 (5)了解农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了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专业实践 技能。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 学时

4、安排: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 实验学时:8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1)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阐明的许多经济规律或经济理论对于农业的发展也起着支配作用,因而农业经济 学应当研究政治经济学所阐明规律和理论。但农业除具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共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许多重要特点,因此,农业经济学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简单重复,它要 研究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般经济规律在农业中发挥作用时所产生的更加具体的规 律和要求。 (2)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农 业经济学要认真借鉴这些理论的科学内涵,以逐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

5、系。 (3)与农业自然、技术科学的关系:农业是一个经济技术生态的复合系统, 其发展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技术规律和自然规律,但具体的技术规律和 自然规律是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农业经济学是从经济、技术与自然生 态环境的相互联系中去研究农业经济的运动规律。 因此,学习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理论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同时学生 也必须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一般原理,其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管理学 。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参考资料:3 (1)教材: 农业经济学 第四版 朱道华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年版 (2)参考书: 现代农业经济学 雷海章 主编 中国

6、农业出版社 2003年版 农业经济学 李秉龙 薛兴利 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农业经济学 谭向勇 辛贤主编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5 年版 (3)参考资料: 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农村经济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中国农村观察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业经济学F2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 农村经济 (期刊)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及多媒体教学。 7、考核及成绩评定: (1)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7、 (2)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分,即平时成绩占 40%(包括课外作业 2次 6%、课堂 讨论 2次 6%、课堂出勤率 8%、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 2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 60% 。 二、 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64学时) 第一章 导论(4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 部门经济学。学习农业经济学,了解农业的概念和特点是步入农业经济学殿堂不可 或缺的内容。本章将首先介绍农业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4 的基础地位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然后介绍经济和经济学相关内容,最 后介绍

8、农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内容以及农业经 济学的研究方法,以便为农业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正确理解农业的概念; 2、掌握农业的最根本特点及派生特点; 3、正确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 4、正确认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5、正确理解农业对中国的特殊性; 6、了解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7、弄清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问题的实质; 8、弄清经济与经济学的含义及类型; 9、了解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0、掌握农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11、了解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

9、业的概念、特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作用;农业经济学研究 的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再认识;正确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 。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农业(2学时)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农业的概念 (二)农业的特征 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农业在我国的重要作用 三、农业对中国的特殊性(“三农”问题)5 第二节 经济学(0.5学时)一、经济 二、经济学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1.5学时) 一、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三、农

10、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产品需求与供给(6学时)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从事农产品市场开发,在理论上必须掌握农产品需求和农产品供给的基本原理。 本章首先通过对农产品需求的内涵、农产品需求函数、农产品需求表、农产品需求 曲线的描述分析总结出农产品需求定理,在分析农产品需求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 一步分析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接着通过对农产品供给的内涵、 农产品供给函数、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农产品供给曲线的描述分析总结出农 产品供给定理,在分析农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农产品的供给弹 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和农产品供求

11、均衡的蛛网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做到: 1、掌握农产品需求的内涵及农产品需求定理; 2、弄清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条件; 3、掌握影响农产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4、掌握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以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 5、弄清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涵义及实质; 6、掌握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及农产品需求交叉原理对农产品市场开发的指导意义;6 7、了解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8、掌握农产品供给的原理; 9、掌握农产品供给弹性理论(概念、特点、种类) ; 10、了解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及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11、了解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过程; 12、掌握农产品供求均衡的

12、蛛网理论。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农产品需求原理、农产品需求弹性理论;农产品供给原理;农产品供给 弹性理论。 教学难点: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需求定理的 作用;吉芬效应;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及其经济学意义;农产品需求的 交叉弹性及类型;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过程;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农产品需求(2.5学时) 一、农产品需求原理 (一)农产品需求的内涵 (二)农产品需求原理 (三)农产品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 二、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需求弹性 (一)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二)农产品需

13、求收入弹性 (三)农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 四、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农产品供给(2.5学时) 一、农产品供给的内涵 二、农产品供给的原理 (一)农产品供给函数 (二)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关系7 (三)农产品供给曲线 (四)农产品供给定理 三、农产品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四、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五、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六、农产品供给弹性 (一)农产品供给弹性的概念 (二)农产品供给弹性特点 (三)农产品供给弹性的种类 七、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 第三节 农产品供求均衡(1学时) 一、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二、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第三章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6学时) (一)本章

14、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知识点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供求双方是市场的两大主体,供求双方的行为共同决 定了市场价格。由于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经过的流通环节不同,农产品 市场和价格的基本形态也可分为不同的形式。本章首先介绍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 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其 次,从分析市场要素、市场类型入手,介绍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及其发展变化状况; 再次,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农产品价 格水平、农产品差价和比价、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 ,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 的意义及需要处理好的一些关系;最后,在我国农产品

15、价格的调整与发展变化的基 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 做到: 1、掌握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 2、弄清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8 3、掌握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各环节的特点及作用; 4、了解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 5、掌握市场的概念、要素、类型; 6、了解我国农产品收购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零售市场的特点、形式及现 状; 7、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 8、了解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农产品价格水平; 9、掌握农产品差价和比价的类型及特点; 10、掌握工农产品交换的“剪刀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 11、正确认识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

16、 12、了解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过程及各阶段政府对农产品价格采取的政策措施; 13、了解农产品价格体系的发展变化; 14、掌握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标及主要政策。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农产品流通的特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农产品流通渠道 的各环节的特点及作用;市场的概念、要素、类型;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基础;工农 产品交换的“剪刀差”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措施;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化的意 义及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教学难点:农产品差价和比价的类型、特点及计算;我国农产品市场和价格政策目 标及主要政策。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1.5学时) 一、农产品流通的概念和特点 (一)农产品流通的概念 (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 (一)农产品流通渠道的概念 (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结构类型9 三、农产品流通环节 (一)农产品收购、批发和零售 (二)农产品的分级、加工、储存和运输 四、农产品的采购与销售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