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80235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乳糖不耐受以及解决方法的研究动态【指示性摘要】 牛奶是蛋白质和钙的良好膳食来源,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的 理想食品,但是由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高发等问题,阻碍了饮奶的推广。笔 者对乳糖不耐受的分型、诊断、发生情况以及目前有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在我国,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以成人型乳糖酶缺乏为主,成人发生率为8 0%100%,学龄儿童发生率也较高,超过80%。由发酵乳和乳糖酶水解生产的低 乳糖牛奶可能是目前解决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人群饮奶的较为有效的手段 。研究乳糖酶水解低乳糖牛奶中营养成分的利用率和长期饮用效果,对改善我 国居民的膳食和营养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乳糖不

2、耐受;乳制品;动态;研究 众所周知,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钙、磷等多种矿物质,是改善人群膳食结构 的理想食品。学生饮用奶(学生奶)是由政府专项计划提供或通过学校途径专供 应学生的奶制品。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引导奶类消费,将有助于全面提高 青少年身体素质,改善全民的膳食结构,并推动中国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但 是,由于我国居民乳糖不耐受(lactose intolerance)发生率较高、缺乏科学饮 奶知识,限制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开展和推广。本文对乳糖不耐受以及解 决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乳糖不耐受的分型 乳糖不耐受是指由于小肠粘膜表面缺乏乳糖酶导致的乳糖消化和吸收障碍,并 伴有腹胀、

3、腹泻、腹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如果仅有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 和吸收障碍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则称为乳糖消化不良(lactose maldigestion) 、乳糖吸收不良(lactose malabsorption)或乳糖酶缺乏(lactase deficiency) 。 根据发生的原因,可将乳糖不耐受分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 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1。其中,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类型 ,一般认为其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关。造成乳糖酶基因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逐 渐关闭2,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 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在发生时间上存

4、在种族与地区差异3 ,发生率也存在种族和地区差异4。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疾病,婴儿出生后即不能适应母乳喂养 ,出现明显的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停止母乳喂养即可缓解。如不使用无乳 糖食品喂养可能危及生命。一般而言,此种类型的发病率极低。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目前认为是在小肠上皮粘膜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感染性 腹泻、肠道手术、免疫低下和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后,由于小肠粘膜的病变和损 伤,导致表面乳糖酶含量可逆性下降。 2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 由于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间的诊断差异仅限于临床症状的有无,故对于乳 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的实验室诊断集中在研究受试者是否发生乳糖酶缺乏或 乳糖消

5、化不良方面。检测乳糖酶缺乏的方法很多,包括乳糖耐量实验、小肠灌 注法、乳糖钡餐X线检查、粪便糖检测、呼气氢法、甲烷呼气法、13CO2呼气法 等5。 乳糖耐量实验是以口服乳糖后血糖变化200 mg/L 为指标,但结果不具有特异 性。小肠灌注法直接测定灌注入小肠的乳糖吸收率,但创伤过大,不适用于人 群研究。乳糖钡餐X线检查应用乳糖和硫酸钡混合口服后,每30 min进行1次X线 摄像,可以直接观察乳糖在胃肠道内的分布情况,但结果主观性过强,且放射 暴露较高,也不适用于人群研究。粪便糖检测是通过对口服乳糖后粪便内糖的测定来推测乳糖吸收情况,方法简单,但特异性差。13CO2呼气实验是以13C标 记乳糖,

6、口服测定呼气中的13CO2浓度,累计13C排出量,计算乳糖吸收的百分 率,方法具有特异性高、可靠性好等特点,并可直接计算乳糖的吸收率,但是 需要13C标记乳糖和同位素质谱仪,费用较高。呼气氢法是以口服一定量的乳糖 (多采用25 g)后测定一定时间内(多采用34 h)呼气中氢浓度,以呼气中氢浓 度升高超过20 mol/mol为判断乳糖不耐受标准。该方法简便易行,敏感可靠 ,但易受膳食、运动、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的干扰,并且约有2%的个体不产生氢 气,无法测量。总的说来,呼气氢法在人群乳糖酶缺乏研究中应用性较强,结 果也较稳定可靠。甲烷呼气实验与呼气氢法类似,口服一定量乳糖后,测定呼 气中甲烷浓度,以

7、升高1.7 mmol/L作为判断乳糖不耐受的标准,可作为不产氢 个体的补充,但稳定性较差。 3 乳糖不耐受发生率 如前所述,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人群中发生率并不相同 。按人种划分,在美国黑人和亚州人种发生率最高,接近100%;非洲人种为75% ;西班牙裔60%;而白种人中仅有20%乳糖酶缺乏4。有报道显示,我国汉族人 群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75%95%,少数民族人群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6%95 .5%6。姜政等7报道,汉族中学生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96.7%)高于藏族学 生(70%)。 乳糖酶缺乏的发生亦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关晓辉等8报道吉林市不同年龄段人 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情

8、况,其中812岁、1315岁、1621岁、2039岁、40 60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6.7%,33.3%,53.3%,73.3 %,80.0%和86.7%,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但该研究的总样本量不大,仅为180 人,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在相对集中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研究中也发 现,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刘青等9报道,3岁儿 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30%40%,到5岁即升高到70%以上。也有人提出,我 国儿童乳糖酶的消失或降低多发生于78岁。Yang等10调查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的1 168名313岁儿童后得到35岁儿童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3

9、8% ,78岁和1113岁儿童的发病率均为88%。赵显峰等11亦发现,1011岁北 京市郊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80.2%。以上结果均提示,我国学龄儿童乳糖 酶缺乏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对儿童的饮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途径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等不良反应。随着人们对 乳糖酶缺乏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如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乳制品摄入之间 的矛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 了解科学饮奶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 ,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解决乳糖酶缺 乏和增

10、加人群乳制品摄入量的问题。 4.1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 有学者认为,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12。有 人提出,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量13- 14,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 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 d中摄 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 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 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

11、状。 4.2 不宜空腹饮奶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也有学者提出,乳糖不耐 受者在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牛奶时对乳糖的耐受可相应提高15,如在进食其 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乳制品,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也有 研究提出,随餐饮奶并不能显著改善乳糖酶缺乏的状况11,甚至与高纤维食 品同食还可能提高呼气中氢的水平16。 4.3 选用发酵乳 可用发酵乳(,其中812岁、1315岁、1621岁、2039岁 、4060岁和60岁以上人群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26.7%,33.3%,53.3%, 73.3%,80.0%和86.7%,呈明显的年龄相关性。但该研究的总样本量不大,仅为 180人,

12、可能存在较大的抽样误差。在相对集中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研究中也 发现,我国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刘青等9报道,3岁 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30%40%,到5岁即升高到70%以上。也有人提出, 我国儿童乳糖酶的消失或降低多发生于78岁。Yang等10调查北京、上海、 广州和哈尔滨的1 168名313岁儿童后得到35岁儿童的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3 8%,78岁和1113岁儿童的发病率均为88%。赵显峰等11亦发现,1011岁 北京市郊儿童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为80.2%。以上结果均提示,我国学龄儿童乳 糖酶缺乏发生率较高,可能会对儿童的饮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4 乳糖不耐受的解决

13、途径 由于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可能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等不良反应。随着人们对 乳糖酶缺乏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如何解决乳糖酶缺乏和增加乳制品摄入之间 的矛盾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提高人们对乳糖酶缺乏和不耐受的认识, 了解科学饮奶知识,提倡人们每日饮12杯牛奶,除能明显改善钙的营养状况 ,还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目前可以采用多种可能的方法解决乳糖酶缺 乏和增加人群乳制品摄入量的问题。 4.1 少量多次摄入乳制品 有学者认为,有规律的每日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降低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减少产氢12。有 人提出,少量乳制品(25 g奶粉,乳糖6 g)摄入可以降低氢呼出

14、量13- 14,即少量多次饮奶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即使是乳糖酶缺乏个 体,也可耐受少量乳类(120240 mL),不会出现不耐受症状。可限制1 d中摄 入乳糖总量,普遍推荐乳糖限量为12 g,少量多次食用也可减轻乳糖不耐受反 应,一次食用量以不超过250 mL液态奶为宜。如果每次饮牛奶时能掌握合理的 间隔时间和每日摄入总奶量,可避免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 4.2 不宜空腹饮奶 乳糖不耐受者不宜清晨空腹饮奶。也有学者提出,乳糖不耐 受者在与其他食物一起摄入牛奶时对乳糖的耐受可相应提高15,如在进食其 他食物的同时饮用牛奶、乳制品,可减轻或不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也有 研究提出,随餐饮

15、奶并不能显著改善乳糖酶缺乏的状况11,甚至与高纤维食 品同食还可能提高呼气中氢的水平16。 4.3 选用发酵乳 可用发酵乳(特别是酸奶)代替鲜乳,发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 30%被降解,易于消化吸收;食用酸奶还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 食用也非常方便。一般情况下,牛奶和酸奶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相似。不过 ,发酵期间将消耗维生素B12和维生素C,产生叶酸;酸奶中的钙比牛奶中的更 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牛乳经过发酵,主要组成成分和性状发生了有益变化, 营养价值有了进一步提高。通常酸奶中的乳糖比牛奶低,而乳酸、半乳糖、肽 、游离氨基酸和游离脂肪酸则比牛奶高。并且酸奶中的有益菌(乳酸菌)进入肠

16、道,可抑制一些腐败菌的生长,调整肠道菌群,防止腐败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 ,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 酸奶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治疗小 儿腹泻,治疗效果优于抗菌素,且没有副作用;对于癌症手术后患者放疗导致 胃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饮用含有双歧杆菌或嗜酸性乳酸杆菌的酸奶可使肠 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 4.4 针对乳糖酶缺乏的方法 4.4.1 服用乳糖酶 有人提出,可以服用乳糖酶来解决乳糖酶缺乏,也有文献报 道服用乳糖酶(- 半乳糖苷酶)可降低呼气中氢含量。乳糖酶的作用效果与乳糖剂量、乳糖酶的剂 量和在胃肠道内活性保持时间有关,即酶在消化道的降解、胃内的pH值、胆汁 浓度、食物对胃肠蠕动的刺激等因素都将影响服用乳糖酶的效果。因此,需要 在饮奶前很短的时间内服用乳糖酶才有较好的效果,这增加了该方法依从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