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0798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4 烛之武退秦师(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课 序 题 目 出 处 学 习 目 标 4 烛之武退秦师 左 传 1 .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 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和游说艺术。 3 . 学习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叙事技巧。 5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1 . 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 理清行文线索 , 了解故事情节。 3 . 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 , 学习描写的手法。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课 序 题 目 出 处 学 习 目 标 6 鸿门宴 史 记 1 . 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 . 理清文章的叙

2、事脉络 , 把握故事情节。 3 .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刻画人物的方法。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学法提示 要重视诵读 ,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语感。由于这些文章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 ,很多词汇、语法已经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有很大的不同 ,要理解这些文章的含意 ,反复诵读十分重要。在诵读中注重断句、节奏和语气。古人云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就是这个道理。 习文言文 ,重点是积累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积累的过程应该是思考的过程。要注意思考这个词有哪些义项 ,哪个义项我们现在还用。还要注意比较。通过积累、比较 ,就能逐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为顺畅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3、 3.“提要钩玄 ”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唐朝韩愈在进学解中告诉学生 ,阅读文章时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 ”。也就是说 ,阅读文章 ,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 ,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 ,化繁为简 ,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烛之武退秦师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咏 史 西晋 左思 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 ,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 不羁 ,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 ,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 ,对珪宁肯分 ? 连玺耀前庭 ,比之犹浮云。 赏析 这首诗题为 “ 咏史 ” ,实际上是歌颂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 ,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仰慕和

4、向往之情。诗的开头四句点明诗人所仰慕的两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 “ 偃息 ” 写段干木之退隐高卧 , “ 谈笑 ” 写鲁仲连之从容善辩 ,皆极传神。 “ 当世贵不羁 ” 四句 ,具体地写鲁仲连“ 功成耻受赏 ” 的事情 ,表现了他的高尚节操。诗人写的是鲁仲连高尚的思想品质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愿望。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的故事节选自左传 僖公三十年 ,讲述的是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时发生的一场纵横捭阖的外交斗争。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630年 (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 ,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

5、,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 632年的晋国、楚国城濮之战中 ,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 ,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 ,马上派人出使晋国 ,想与晋结成友好同盟。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 (重耳 )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在城濮之战的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攻打郑国的战争。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秦国为什么此时也出兵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 ,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 632年的城濮之战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郑国名

6、义上没有参战 ,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 ,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 ,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 ;更重要的是 ,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 ,所以 ,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 ,危在旦夕 ,于是在郑国城郊出现了课文讲述的故事。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左传 :我国最早的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共 35卷。全称春秋左氏传 ,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著。与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 “春秋三传 ”。 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 ,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7、 ,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都是编年体史书。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氾南 f n 佚之狐 缒z h u 共其乏困 瑕x i 阙秦 逢孙 p n g 杞子 济 救 济与 参 与济南 施 与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已 ”同 “矣 ”,了 )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共 ”通 “供 ”,供给 ) (3)秦伯说 ,与郑人盟 (“说 ”通 “悦 ”,高兴 ) (4)失其所与 ,不知 (知 ,通 “智 ”,聪明 ) ( 1 ) 若若使

8、烛之武见秦君 ( 连词 , 假如 )曾不若孀妻弱子 ( 动词 , 及 , 比得上 )求剑若此 , 不亦惑乎 ( 动词 , 像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 2 ) 鄙越国以鄙远 , 君知其难也 ( 边邑 , 这里用作动词 ,把 当作边邑 )蜀之鄙有二僧 ( 名词 , 边境 , 边远的地方 )肉食者鄙 , 未能远谋 ( 形容词 , 浅薄 , 鄙陋 )( 3 ) 阙若不阙秦 , 将焉取之 ( 动词 , 侵损、削减 )西风残照 , 汉家陵阙 ( 名词 , 墓道前两边的石牌坊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 名词 , 空隙 , 缺口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

9、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 4 )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没有 , 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 副词 , 悄悄地 , 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但微颔之 ( 副词 , 略微 )人微言轻 ( 形容词 , 身份卑微 )( 5 ) 焉子亦有不利焉 ( 语气词 , 表陈述 )若不阙秦 , 将焉取 之 ( 代词 , 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代词 , 它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 6 ) 以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 , 因为 )敢以烦执事 ( 介词 , 拿 , 用 )越国以鄙远 ( 连词 , 表顺承 )焉用亡郑以陪邻 (

10、连词 , 表顺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介词 , 把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 1 ) 夜缒而出 ( 名词作状语 , 在夜里 ) ( 2 ) 朝济而 夕设版焉 ( 名词作状语 , 在早上 , 在晚上 ) ( 3 ) 既 东封郑 ( 名词作状语 , 在东边 ) ( 4 ) 晋 军函陵 , 秦 军氾南 ( 名词作动词 , 驻扎 ) ( 5 ) 与郑人 盟( 名词作动词 , 结盟、订立同盟 ) ( 6 ) 既东 封郑 ( 名词作动词 , 使 成 为疆界 ) ( 7 ) 越国以 鄙远 ( 名词作动词 , 把 当作边邑 ) ( 8 ) 越国以鄙 远( 形容词作名

11、词 , 远方 , 指郑国 ) ( 9 ) 且君尝为晋君 赐矣 ( 动词作名词 , 恩惠 ) ( 1 0 ) 共其 乏困 ( 形容词作名词 , 缺少的东西 )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例句 古义 今义 东道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行李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夫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人 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也 ”表判断 ,“是 ”是代词 ) (2)夫晋 ,何厌之有 (疑问句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 (3)以

12、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应为 “于晋无礼 ”)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应为 “于君有益 ”) (5)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省略句 ,句首要补充主语 “秦穆公 ”) (6)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应在 “以 ”后补充 “之 ”,指代亡郑这件事 )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 ,“以为 ”中间应补充 “之 ”,把它作为 ) (8)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省略句 ,“军 ”,动词 “驻扎 ”,后应补介词 “于 ”)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夫晋 ,何厌之有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 知导学 写延伸 疑解惑 首页 目标一 目标二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了解内容 ,把握情节 5字 ,却包含了多层意思 ,作用重大。你认为有哪些作用 ? 参考答案 :写出了当时郑国危急的形势 (两大国围一小国 兵临城下 ,形势严峻 );写出围郑原因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 ”,两事与晋利害相关 ,和秦利害关系不大 秦可以争取 );写出驻军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