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507660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柘城四高下期高二语文月考考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柘城四高下期月考考试 高二语文 2015.03第卷阅读题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文人画的时代意义近代著名学者陈师曾在其文人画之价值一文开端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人文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经历了从初创到繁荣又到式微的数百年发展过程,涌现了王维、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众多的代表性文人画家。文人画家在每一个时代都肩负着特别的文化使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自文人画产生后,每一个时代都有文人画家群体出现。无论是早期的士大夫画家,还是各个朝代各阶层的文人画家,他们大都受科举

2、制度的影响,饱读古学,厚爱时文,其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兼容并蓄。被董其昌首肯为文人画始祖的王维,他的诗学、文才不仅在名震当时,至今仍影响久远。王维在创作文人画时还引导人们去理解文人画、欣赏文人画。他在无数次的创作积累的基础上,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更将他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寄于水墨山水画中,因此他的画广受赞誉。文人画的表现形式有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涵盖了中国画的众多方面,更为可贵的是文人画在表现形质的同时更多注重的是中国画的神采和意蕴。文人画不沽名钓誉、不博取财富功名,在自我欣赏、娱乐的同时又绽放出豪迈之气。元代大画家倪瓒曾经说:“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心中逸气耳。”历

3、代文人画家在题材上择取“梅、兰、竹、菊”,更多的是为了表现梅的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芳自赏,兰的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的虚心劲节、直笔凌云、高风亮节,菊的凌霜而荣、孤标傲骨。文人画家将自己的清高文雅与家国命运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作品之中。文人画产生后,历经千年,横跨数代,每个时代的文人画家无论身居高位还是命运多舛,都自觉地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用他们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时代前行。明代的徐渭,一生坎坷,他能用草书笔法入画,书画和谐共生,同时,在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上徐渭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当然,一个画种不可能十全十美。论工致,文人画不及画工画,论华彩,文人画也逊于院体画。然而,

4、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类,它传承的文化财富、精神给养却是万古不灭的,虽然历经多次争论,文人画的秉赋却依然光彩熠熠。文人画家的知性、简淡的画风,清白、自励的人格,高尚、坚贞的道德,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中国画的方方面面,文人画的时代意义2不仅仅是在当代可以浓墨重彩,其未来的影响也将是辉煌灿烂的。(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人画”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文人画就是指画中带有文人趣味,不仅在画中考究艺术功夫,而且于画外看出文人思想的一种画。B 文人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它承载着文化和精神,无论是对当世还是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C 文人画历经数百年,有过繁荣阶段,也有过衰落阶段,从其产生后

5、,每一个时代都有文人画家群体出现。D 文人画涵盖了中国画的众多方面,如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但论工致,不及画工画,论华彩,也不如院体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王维、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等是文人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不少人在各自的时代肩负一定的文化使命,产生过重大影响。B 各个朝代的文人画家都是经过科举制度层层选拔出来的、饱读诗书的、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兼容并蓄的文人。C 诗学、文才名震古今的王维在创作文人画的同时还引导人们去理解文人画、欣赏文人画,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之先河。D 文人画家选择“ 梅、兰、竹、菊 ”这类题材,意在表现画家的清高文雅和独有的思想情感,他们的作品凸

6、显了中国画的神采和意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维的画广受赞誉,一个重要原因是王维将自己的学识、修养、思想情感寄于他的水墨山水画中。B 从文人画产生起,历代文人画家都能自觉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引领时代前行。C 明代徐渭不仅以草书笔法入画,使书画和谐共生,而且创作的写意花鸟画亦取得极高的成就。D 文人画家清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已深深融进中国画,从而形成了文人画简淡的画风,使之颇具影响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题。富郑公神道碑(宋)苏 轼3公讳弼,字彦国,幼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识之,曰:“此王佐才也。”

7、怀其文以示晏殊,殊即以女妻之。天圣八年,以茂材异等中第。会郭后废,范仲淹争之,贬知睦州。公上言:“朝廷一举而获二过,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且上言:“元昊遣使求割地,邀金帛,而词甚倨,此必元昊腹心谋臣自请行者。宜出其不意,斩之都市。”议者以为有宰相气。擢知谏院。元昊寇鄜延,中贵人黄德和引兵先走,刘平战死。而德和诬奏平降贼,诏以兵围守其家。公言:“平引兵来援,以奸臣不救,故败,竟骂贼不食而死,宜恤其家。德和中官,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枢密院奏方用兵,狱不可遂。公言:“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德和竟坐腰斩。改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时有用伪牒为僧者,事

8、觉,乃堂吏为之。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公白执政,请以吏付狱。执政指其坐曰:“公即居此,无为近名。”公正色不受其言,曰:“必得吏乃止。”执政滋不悦,故荐公使契丹,欲因事罪之。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庆历三年,晏殊为相,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杜衍为枢密使,韩琦与公副之,欧阳修为谏官,皆天下之望。鲁人石介作庆历圣德诗,历颂群臣,曰:“维仲淹、弼,一夔一契。”天下不以为过。公恭俭好礼,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然以单车入不测之虏廷,诘其君臣,折其口而服其心,无一语少屈,所谓大勇者乎!其为文章,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平生所荐甚众,尤

9、知名者十余人,世以为知人。(选自苏轼富郑公神道碑,有删节)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而词甚倨 倨:怠慢B开封按余人而不及吏 按:审查C欧阳修上书留公,不报 报:答复D韩琦与公副之 副:辅佐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富弼是“王佐才”的一组是(3 分)范仲淹曰:“此王佐才也。” 赵元昊反,公上疏陈八事议者以为有宰相气 大臣附下罔上,狱不可不竟与人言,虽幼贱必尽敬 平生所荐甚众,尤知名者十余人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富弼少时刻苦学习,志向远大,受到 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怀揣他的文章向晏殊推荐,并且把女儿嫁给了富弼。B 元

10、昊反叛,派遣使者向宋要求割地和金帛,富弼指出当立斩其使者,体现了他政治4上的远见卓识。C 富弼因得罪执政,被推荐出使契丹,但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契丹朝廷折服对方,表现出大勇气概。D庆历三年,群贤主持政事,深得天下人敬仰。 石介写诗称颂范仲淹和富弼可比尧舜时贤能的大臣夔和契。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以来忠言。(5 分)(2)怙势诬人,冀以自免,宜竟其狱。(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鉴赏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 悰 ,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

11、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注】 贯之:诗人的朋友。 悰 cng:快乐。8 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这个“怀”字的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分)9 有人认为“日光穿竹翠玲珑”描写景色实在妙极,但也有人认为改作“日光穿竹翠朦胧”更妙。你觉得哪句更好?请回答并说明理由。 (5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云树绕堤沙, 。 (柳永望海潮 )(2)执手相看泪眼, 。 (柳永雨霖铃 )(3)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5故乡在远

12、方 张抗抗(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4)我不知道。(5)19 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 100 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 30 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嘤嘤。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

13、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渺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

14、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 ”,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11)我究竟来自何方?(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

15、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 21 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6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15)我 19 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