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071219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版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1单元 乡聚落发展与城市化 第1节 城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953年春在西安市以东发现了距今有6 000年的半坡原始氏族村落遗址近50 000平 方千米,内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三个部分,发现房屋遗址46座,还有围栏、地窖、 墓葬、陶窑址等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据此完成12题。 1半坡原始氏族村落位于(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雅鲁藏布江流域 2在该流域还发现有4 000多座类似遗址,其原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较发达 B人口众多 C矿产资源丰富 D商品经济较发达 【解析】 第1题,从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半坡原

2、始氏族村落位于西安市附近,西安 位于黄河流域。第2题,农村聚落的发展与农业生产力密切相关,社会发展早期乡村聚落 多形成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1.B 2.A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 且许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下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民 居吊楼。根据上述材料,回答34题。 3该种聚落建筑主要分布在(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西南地区 4图中建筑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类建筑为云南侗族的吊脚楼,它位于我国

3、西南地区,由于2 云南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高架起来可以防潮、防野生动物袭击,并利于通风。 【答案】 3.D 4.B 5我国某地地处内陆,气候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多高大山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多平顶房,以大型聚落为主 B多斜顶房,以中小型聚落为主 C多平顶房,聚落密度小 D多斜顶房,聚落密度大 【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分析,该地应为我国新疆。该地因深居大陆内部、降水 少,所以多平顶房。因该区降水少,沙漠面积大,人口和聚落多呈点状散布于有地下水出 露或有河流的绿洲上,聚落规模小,密度小。 【答案】 C 城市,从文字上讲,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工事, “市”是一种商品交易的

4、场所,最早 的“城市”就是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为适应人们对生产、生活、防御等方面的要求 而集聚形成的,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快速发展。据此回答67题。 6城市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 社会大分工 现代工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现代交通工具的应用 A B C D 7从城市的发展过程看( ) 人口和产业一直向城市集中 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加强 城市经济持续集 聚 城市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A B C D 【解析】 第6题,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剩余产品,为城市 的形成打下物质基础;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同农业分离, 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易场所集市

5、。第7题,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易的发展,集市逐步演化 为城市,城市发展后期,出现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社会 经济表现出显著的扩散趋势。 【答案】 6.C 7.C 8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较,其主要差异是( ) 人口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 人口从事的职业、性别构成有很大差异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规模有很大差异 人口从事的职业、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3 A B C D 【解析】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聚集地,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人口稠密,科 技信息发达,是区域经济、文化等中心;乡村是农业人口聚集地,主要从事农业活动,所 以城市和乡村的人口文化素质、生活方式、从事的职业等都

6、有很大的差异。 【答案】 D 能力提升 9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 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 “攻位于汭”(汭:河流 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 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建筑。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像

7、伦敦、上 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凸岸三面环水,有利于军事防御;凸岸水流速度 小,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第(2)题,北方地区房屋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避寒。第 (3)题,根据图示可知,凹岸河水流速快,流水侵蚀强烈,水域较凸岸深,利于港口建设。 【答案】 (1)安全:凸岸有河水三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 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缓,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2)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 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10读图,完成

8、下列各题。4 (1)图中A、B、C、D四城市中可能较早形成的两城市是_(填代号),原因是 _。 (2)A、D两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促进和限制A城市发展的因素是 _和_。 (3)下图中表示B、C、D、E四城市的职能及区位。请合理搭配:B( ), C( ),D( ),E( )。 (4)按目前图中展示的现状,哪个地点可能会形成城市,用字母F标注在图中。 (5)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于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 G_,H_。 【解析】 解答该题首先要认真读图,看清图中的字母表示的城市地理特征,然后再 分析比较得出答案。第(1)题,从A、B、C、D四城市的环境看,B、C两城市位于平原,临

9、近海洋、河流,交通便利,自然条件好,而D、A分别位于山区和沙漠,但有矿产资源,可 能是由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由此推断B、C发展较早。根据此分析可解答第(2)题: A、D发展的共同原因是矿产资源的开发。A位于沙漠,限制性因素是水。第(3)题,根据图 示信息可知,E为(周围有许多风景名胜),D为,B为(两条河流交会处,有铁路, 交通便利),C为。铁路枢纽与河流交会处,是城市选择的理想条件,因此第(4)题中的 F应标在铁路BC与BE交会处。第(5)题,G处有草地,H处有农田,分别适合发展畜牧业 和种植业。 【答案】 (1)B、C 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平原地形 (2)矿产资源丰富 交通 气候干旱,水

10、源缺乏5 (3) (4)铁路BC和铁路BE交会处 (5)畜牧业 种植业 11读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 布在_,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_地 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如上海、天津等;而广大 内地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2)从地形上看出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_,原因是 _;从气候上看我国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 _,原因是_。这些大城市大多是各级行 政中心,这说明_对城市的影响较为深刻。 【解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城市的地区之一,我国早期的城市多分布在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沿海、沿江地区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带 动下,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如沿海的上海、天津等;我国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分 布在东部地区,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优越。 【答案】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沿海、沿江 (2)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农业发达,有利于交通联 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人口集中 东部季风区 气候适宜,降水较丰富,气温适中 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