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71177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语言和精神都巍然撑立 我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课境追求 曲德富有人说,我的卢沟桥的狮 子演绎的是温柔中的震撼,去年的树绵绵之情很是动人;如梦令更是婉约清新, 好象我的课风已打上了一个明显的标志:江南女子的清新温柔婉 约。但我一直想着要突破自己的风格。一次,在 与杨明明老师一起时,她忽 发 奇想:盛新凤,你何不上一 节如 诺曼底号沉船记这样恢弘的课试试?于是,这两 年便一直有了上一节厚重一点的课的想法,对厚重的期望是情感与语言都厚重,上一节语文味和情感味都很浓的课。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文本,走 进这株柳树的。越往里走,越 觉得望而生畏。这是一篇含金量很高的课文 ,语 言那么华丽,篇幅那么长,内涵

2、那么丰富,写作方法那么 鲜明独特。整篇文章掂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么丰厚纯 美的一块“大蛋糕” , 简直不知从何入手,走得好 艰辛。在 经历 了多少次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后,产生过多次放弃的念头。是这株柳树的精神在无时 无刻感召影响着自己: “聚合全部身心之力,聚合全部情感和智慧,找到 进入文本的最短程,进入文本的核心世界。才能 创造一片独特的 课堂风景,” 所以在最 艰难的时 候,在前几天嗓子充血挂盐水的时候,我都苦苦撑立着,这也是我上这堂课的最大 收获。于是,在经过了反复的抉择后,我把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最后读成了两个词,从“撑立 伫立” 。 这 个“ 伟大的发现” 曾一度让 我欣喜若狂,找到“

3、撑立”这 个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 抓手”,是一大 欣喜,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 让散落的 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然好景不长,在引导孩子读文的 过程中, 发现孩子走不进这棵树,读不懂“撑立” ,于是, 这个词也就成了一 个干巴巴的符号撑立在我的课堂上,没有血肉的丰 满,只有干瘪的呐喊与空洞的概念说教。这课,上得好空,反 思后发现,我把“ 撑立” 这个词从语言文字中抽象出来,做 为一种精神符号来灌 输。 语言没找到很好的点,人文没切入学生的心,所以上下来不尴 不尬、不痛不痒,好不舒服。 语味和情味的培养都需要有很好的教学手段和方

4、法 来承载,但因为“ 撑立” 没找到令人满意的语言点,使得情感和语言都有些虚化。于是决定重新调整方案,觉得要使“ 撑立”这个词在课堂上凸现出来,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壮 丽的风景 ,必须让 教学内容的选择、 问题的设计 、导语的渲染都围绕这个词 来展开,最主要的是,要 给“撑立”找到一个丰厚的文本语境,让它在文本语境的烘托下血肉丰 满,巍然屹立, 让学生在对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中生成柳的高大 形象,这叫“ 以境造像” ,“ 以语生情”,最后我把本 课的教学意境追求定位在语、像、神三位一体,共同生成上,语 成,则促像,像成,则悟神,从 语切入, 读出形象,读出精神。读懂一个词“ 撑立”,同时也读懂

5、了一棵树, 读懂了一 种精神,达到了 “言、意共生” 的目的。于是,“ 多少、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为保全生命所做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等词句,便 被调用到“ 撑立” 身边,成为丰厚它的 语境。 “仿佛看到它被摧毁的样子了吗 ?它会默默地告诉自己”等联想,便是促其形象生成;由像生意,既精神。语文教 学最终要给孩子留下什么?语言、形象、精神。读懂一个词,读懂一棵树,也 读懂了一种精神。如果课上下来,孩子们从这棵树身上感受到了一些东西,受到了一些触 动,引起了我们一些思考,这就是收获了。另,课中有折柳文化的渗透、有想象、比较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有对文本语言从理解到积累运用的思考 展示。因为是第一次,不成熟,但第一次的激情最真实可贵,所以我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