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60359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生态驳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旅游河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himin 第 1 页 2018/2/25 - 1 - 用生态护岸技术建造世界顶级生态型 旅游、景观苏州河旅游河道的方法 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环境自净维持功能,低 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设计、建造、管理全过程的生态建 设方法,在生态建筑、生态河流建设中逐渐形成潮流,国际上水利工程结合生 态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 现在苏州河旅游景观河段治理,将碰到众多难题,如何解决沿途两岸的生 活废水、雨水和抗洪排涝避免水体受污染问题。如何重建水体生物群落,修复 河流自净功能。沉积数十年的河底淤泥如何处理。现在两岸的护岸由河底淤泥 支撑着,如何坚固和利用老护岸。建造亲水河

2、岸需要拆除二米高度的混凝土老 护岸,如何处理众多建筑垃圾。混浊的河水如何使其清澈透明让人喜欢。宽阔 的河面如何使其壁波平静荡漾。如何利用宽阔的河面资源建造河中景观。这些 问题通过运用生态护岸技术都能顺利得到解决:“建筑垃圾、淤泥得到就近处 理利用,疏水难题通过在水下护坡内设置疏水管道得到解决,重建苏州河生态 系统后,混浊的河水自然清澈透明让人喜欢,宽阔的河面资源又可建造静水池 塘景点” 。生态护岸技术是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固定挡土板,或用木料构造水土相 连的开放式护岸结构,水下护坡是设有多层,水生植物种植层的阶梯形土壤平 台护坡,它综合了水体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五种循环与作用,气候系统、水文循 环、食

3、物链、养分循环及能量交换。它的三大功能原理是。 (1)护岸功能原理: 护岸水体部分的护坡土壤,受河水浸泡软化后,在引力和水文循环作用下,自 然由高处向低处河底坍塌移动,直至平坦才停止移动。根据以上规律,用钢筋 混凝土框架固定挡土板,将水下护坡分隔成数层阶梯形土壤平台护坡,使护坡 土壤在各自平台和平面中得到固定,遇水接触的种植层土壤由水生植物根系护 围。水面与陆地接触处用混凝土挡土板护围,防止陆上蚯蚓等小生物钻松土壤 和冬天冰冻土层滑落等,避免河面扩大。 (2)水体生态功能原理:按一定坡度 比例设置的阶梯形土壤平台护坡,每个平台同常水位保持不同深度,具有湿地、 浅滩、浅水层、中水层、深水层效应,

4、为挺水和沉水水生植物和螺、蚌、虾、shimin 第 2 页 2018/2/25 - 2 - 蟹、等底栖动物及水体微生物,创造生长繁殖的环境场所。 (3)净化水体水质 功能原理:水体有了生物群落,在气候和水文作用条件下,水体生态系统通过 接受太阳能能量,转换为生物能进行的能量交换。健全的生物群落,其食物链、 养分循环及能量交换相互交织在一起,水体中污染物质氮、磷等被吸收、消耗 和分解,水体中微小颗粒被吸附、絮凝、沉淀,从而水体得到净化。其中水生 植物作用重大,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氮、磷降解污染物质,向水体输送大量氧气, 促进水体生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同时向周围水体发出絮凝电子,把微小颗粒絮凝、 吸附在枝

5、叶与根部,起净水和微生物附着载体作用,其枝叶是食草鱼类养料, 碎屑和腐枝叶是螺、蚌等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的摄食物。此生态护岸是超前生 态水工学研究的技术成果,是本人新发明的生态护岸技术(专利申请号: 200410015741.3) ,2003年9月通过专家评审获选参加上海展览中心高新技术展 出,得到与会行家好评并获奖,2004年荣获第十八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三 等奖。 生态护岸技术应用在治理和重建苏州河生态系统中,水下护坡可设置45 层阶梯形土壤平台,河面宽度保持不变,老护岸上边需要拆除二米左右,其余 都可利用,原需在老护岸边打桩的加固板桩,现放在距离老护岸5米处打入, 成为生态护岸的挡土板又

6、起到坚固老护岸作用,这样护岸边5米处和常水位1 米以下的空间,可以容纳消化部分建筑垃圾、河底淤泥和设置疏水管道。施工 方法是先打板桩,桩顶距离常水位1.2米,然后铺设疏水管道。水下护坡内有 5米宽度,足够设置直径2米以上排水管道,不会影响河底淤泥堆积和种植水生 植物。疏水管道铺设,一头进入浦江,另外一头设置在苏州河旅游区和上游分 隔处,沿途两岸的生活废水和雨水由泵站泵入疏水管道排放,泵站泵入口可以 提高,不论浦江潮位高低都能利用水位差直接排入浦江。在旅游区和上游分隔 处设置溢流坝,疏水管道口设置向东流的单向闸门,使上游水流有控制地进入 旅游区段和排入浦江,又能在浦江高潮位时引水到上游。两岸水下

7、护坡内,低 成本的设置疏水管道,解决了排水、排洪涝、引水又避免旅游区水体受其污染 的难题。苏州河旅游区段的水位,又不受上游水位限制可自由提高,常水位可 以设置在离开地表水平面1米处,更具有亲水感。两岸的建筑垃圾可以填充在 生态护岸和人工岛的中下部,得到就近处理利用。含有大量有机肥料的淤泥就 近利用,被层封于阶梯形土壤平台护坡内,正好成为水生植物的养料和生存土壤。shimin 第 3 页 2018/2/25 - 3 - 操作方法是用钢筋混凝土框架连接板桩和老驳岸固定挡土板,用渗水塑料编织 布遮盖护坡外侧,将河底淤泥抽吸到阶梯形土壤平台护坡内沉淀堆积,水自然 通过塑料编织布渗透掉。经过多年河底厌氧

8、处理的淤泥与污水处理厂污泥不同, 经水冲、抽吸输送沉淀后,淤泥中有害水体生物生长的盐分和重金属元素被稀 释和中和,可直接应用于水生植物的栽种土壤。通过挖去河底淤泥构造生态护 岸,栽种挺水和沉水水生植物,放养螺、虾等小生物,重建水体生物群落,在 其作用下,水质就能彻底改变,不需用生化等方法人为参与,水体自然净化清 澈透明。河岸俩边高突难看的混凝土护岸,由长满水生植物的生态驳岸,河中 亲水桥和许多个静水池塘景点替代。 水生植物还有造景功能,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水生植物是园林水景的重要 造景素材。不同形态和色彩的水生植物,会引起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戏曲性效 果,挺立在水中宽叶香蒲和芦苇,阳光下的倒影或在

9、薄雾笼罩的朦胧姿态,都 会使人浮想联翩,漂浮水面的莲叶或浮萍,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叶硕光亮的大 根乃拉草,可使人联想到南美热带密林的宿营地。菖蒲、睡莲、慈姑、黑三菱、 千屈菜等,都会表现出各自迷人的色彩和视觉效果。著名的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和圆明园四十景中,大多数是以水生植物造景为主。如“曲水荷香” 、 “萍香伴” 、 “芳渚临流” 、 “冷香亭” 、 “菱荷深处” 、 “ 濂溪乐处” 、 “天然图画”等景点。苏 州河宽阔的地方,都可以在河畔和河中央,用生态护岸种植的水生植物与古典 园林建筑和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建造河中人工岛与不同形状、不同造型独立的 静水池塘景点,使这些著名景点在苏州河上重现和

10、发展。然后苏州河河岸线和 河道线,变成凹凸弯曲形,水面平静,波浪平缓,更加自然和生态,更适合不 同水体生物群落的生长。也扩大了水生植物种植面,使水生植物占有20%以上水 面,苏州河旅游区段的水体由如静止的水库水体,就是经常引水和过水也能自 然净化清澈透明。 回想我们儿时跑到乡下的池塘旁边都能看到岸边富有生气的芦苇、菖蒲和 水面漂浮着水草,清晰见底的池水,鱼儿尽情游荡,在水桥旁伸手一摸,就能 捞到螺、虾。那时河水为什么会自然的清澈透明,就是有水生植物和水体小生 物在各自生长敷衍过程中起到净化水质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具有净水和 造景功能的水生植物逐渐被人遗忘,新建的水利工程不见它的宗影,生态学

11、家 的呼吁现在的水工学, “以对水流控制为目标建造的封闭式毛石护岸和混凝土护shimin 第 4 页 2018/2/25 - 4 - 岸” 封闭了恢复生态河流的梦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这已经成为科技界的共识。人们多么希望新兴生态水工学的超 前研究和技术方法的实施。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水利工程界与环 保界、生物界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在欧美已经提出“自然设计方法” ,日、 韩等国提出“与自然亲近的治河工程”理念,我国台湾也正开发“生态工法” 技术。世界各国一些示范性工程正在建设,一些河流生态工程咨询与技术开发 公司也应运而生,他们提供技术咨询和产

12、品。这些局部的进展,说明在国际上 水利工程结合生态建设可谓是方兴未艾,渐成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 预计,生态水工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可能更为系统、更为科学地得到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水利大国,对此应作出应有的贡献。 ” 摘自:董哲仁 生态 水工学的工程理念 用生态护岸技术建造生态苏州河的方法,在重建苏州河生态系统过程中,利 用水下护坡空间容纳消化建筑垃圾、河底淤泥和铺设疏水管道,操作方便、造 价费用低。不占用陆上土地,重建水体各种生物群落,恢复河水自净功能,河 水自然清澈透明让人喜欢。苏州河宽阔的河面资源又可得到利用。展望以后恢 复生态系统的苏州河美丽无比,是人们旅游、观光、休闲钩鱼的好去处,作为 一个像法国的塞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的旅游河道,其生态美 和东方古典景点美胜过其他。在上海逐步消失的水生植物又在苏州河畔重现, 也让人们重新认识水生植物造景艺术和净水功能。 联系电话:13818140909 生态护岸发明人:施民 2004/4/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