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058783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综合测评 (总分:150 分 时间:150 分钟) 第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 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 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 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 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就 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

2、为治国的理论 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 ,要“执大象” “以为天下式” 。二 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 善之。 ”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 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 补不足” 。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是以圣人云:我无为 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 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郭店简本老 子)。联系上下文,可知

3、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 个含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 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 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 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 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 和目的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 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

4、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 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 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 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 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上的不同, 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 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 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 “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

5、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 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 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 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 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光明日报 2012 年 1 月 27 日 16 版) 1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 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

6、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 “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 ,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 ,这 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爱民之治,归结 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 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解析】 “政府不干预”错,原文是“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 预”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7、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 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它以人为本,想 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为 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 “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 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解析】 “主张顺其自然”错,原文是主张“挫其锐” 。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8、)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 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 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 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 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解析】 “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以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错,原文是

9、: 老子并不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 。 【答案】 D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 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 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 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 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 言。十一月,拜尚书

10、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 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 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 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 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 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 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 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

11、可济。 ”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 “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 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 司,谥曰忠定。 ( 节选自宋史 孙傅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 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 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 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 同苏轼奏/ 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

12、使者/所过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 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 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高丽 入贡使者所过” , “使者”是主语,领起下面的句子,排除 C、D 两项。 “宰相谓其 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意思是“宰相认为他的言论和苏轼的一样,上奏把 他贬谪到蕲州” ,故选 A。【答案】

13、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 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 君位的人,不能指其他儿子。 【答案】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 下大事

14、,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 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 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 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 项“杀二宦者 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有误,原文中说“别求状

15、 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实际上是杀了两个外貌像宦官的人和十几个 犯了死罪的人,而不是只杀了两个宦官。以偏概全。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_ 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宾语前置、一词多义。 (1)“帝”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做皇帝,称帝;“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而死。(2)“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吾索”即“不索吾” ; “俱” ,一起,一同;“庶或” ,差不多,或许;“济” ,成功。 【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 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 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州人。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 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蔡翛没有 采纳他的建议。(孙傅) 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入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