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35055894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后东北特钢施工技术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东北特钢强夯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总结 冯笳时、徐蕾 一、工程概况 东北特钢环保搬迁工程位于金州区登沙河镇,南侧濒临黄海, 北侧为大庄铁路线,东侧为登沙河,场地原为盐场、虾圈,后经人 工改造。拟建工程环绕厂址部分全长约7400m。 二、地质概况 该工程场地原为盐场、虾圈,后经人工回填,地形呈阶梯状分 布,场地高程为2.695.07m,最大高差为2.38m。建筑场地内第四 系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细中砂、淤泥质粉土、卵石。根据东北 特钢集团新厂护厂河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施工区域的地层结 构如下: 2.1素填土:黄褐灰褐色,稍湿,稍密状态,主要由片麻岩 残积土、粉土、粉质粘土和碎石组成,碎石块径不等

2、,约 10mm80mm,含量约1030%,成份主要为强风化片麻岩和石英岩 等,新近会填,该层在场地范围内部有分布,厚度为 1.704.80m,层底高程-0.32.67m。 2.2细中砂:黄褐灰褐色,湿饱和,松散稍密状态,矿 物成份主要为长石、石英,粒度较均一,局部含少量淤泥、卵砾石, 卵砾石粒径10mm40mm,含量约1020%,成份主要为强中风化 片麻岩,厚度为0.601.70m,层底高程-0.80m1.77m。 2.3淤泥质粉土:灰褐灰黑色,湿饱和,软塑,局部可塑、2 流塑,稍有光泽,部分无光泽,感强度不高,韧性较差,多混有粉 细砂和少量中粗砂、卵砾石,局部粉细砂含量3040%,中粗砂、

3、卵砾石含量10%,卵砾石成份主要为强中风化片麻岩,该层场地 范围内都有分布,厚度为0.406.40m,层底高程-5.311.73m。 2.4细中砂:黄褐灰褐色,湿饱和,稍密状态,矿物成份 主要为长石、石英,粒度较均一,局部混淤泥、粗砂、卵砾石、卵 砾石粒径10mm4mm,含量1020%,矿物成份为石英岩及片麻岩。 厚度为0.709.00m,层底高程-9.45-0.95m。 2.5卵石:黄褐灰褐色,湿饱和,稍密中密,卵石以亚 圆形为主,粒径10mm60mm,最大粒径10cm,含量5060%,成份 为石英岩、片麻岩,孔隙中由中粗砂填充,该层在场地范围内分布 广泛,厚度为0.503.70m,层底高程

4、-10.45-0.51m。 2.6全风化片麻岩:灰白灰黑色,稍湿,变晶结构,片麻状 构造,其中的云母等暗色矿物风化强烈,呈砂土状,该层在场地范 围内分布广泛,厚度为4.108.70m,层底高程-16.70-11.37m。 2.7强风化片麻岩:黄褐灰绿色,变晶结构,片麻状结构, 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矿物保留基本完整,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碎 块可用手折断。该层为场地稳定岩石基底,层顶深度 15.9021.00m,层顶高程-16.70-11.37m。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中土石坝坝壳填 筑砂砾料质量指标及土料质量指标的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判定 本工程可采用土质开挖料填筑堤体,但应采取

5、强夯的处理方法。3 三、强夯施工方法简介 强夯法又称动力固结法,即用起重设备反复将840t的锤(最 重达200t)起吊到825m高处(最高达40m),利用自动脱钩释放载 荷或带锤自由落下,在土中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高应力,从而提高 地基强度、降低压缩性、改善抵抗振动液化能力、消除湿陷性等。 该法自诞生以来,以其经济易行、效果显著、设备简单、施工便捷、 节省材料、质量容易控制、适用范围广、施工周期短等突出优点, 在世界各地多种类型、多种目的工程地基处理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 应用。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 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 等地

6、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 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 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 工。 四、施工参数 强夯施工参数的确定依据是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即护厂河段 的土质情况和具体工程要求以确定,主要参数有:单点夯击能、最 佳夯击能与夯击遍数、夯击间隔时间、夯点布置及夯距。 我方在地 表下淤泥质粉土层较厚,相对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设置试夯区。试 夯的目的是通过小区域试验,对试夯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选择 适合该工程地质条件的强夯施工参数。4 4.1单点夯能根据梅那强夯公式并结合设计处理深度、施工机 械及特殊因

7、素,单击夯能采用2000KNm、3000KNm两种,满夯采 用1000KNm。 4.2夯点布置夯点布置采用4m4m正方形、和4.5m4.5m正 三角形两种形式。夯区外侧边缘以夯锤外缘和夯区外缘平齐为准, 夯区外侧夯点间距可作小范围调整。满夯时相邻夯点彼此相切。 4.3单点夯击数及夯击遍数根据单点最后三击夯坑下沉量处在 5cm范围内的方法拟定单点夯击数8击和12击。夯击遍数选择2遍 主夯,最后一遍满夯。 4.4施工试验试验设备主要采用QU-32强夯机、W-1001强夯机 及波兰吊,并配有卷扬和龙门支架,夯锤为18.2T重的铸铁锤,锤 底直径2.5m,脱锤器为拉索牵引脱锤式。施工时从护厂河一侧边缘

8、 向另一侧夯击,考虑到便于施工,采用隔行夯击,强夯施工流程如 下: 平整场地测量地面标高铺筑碎石垫层第一遍夯点布置 测量场地标高机械就位测夯锤高测每次夯击下沉量(完成一 个夯点夯击)完成第一遍各夯点夯击整平场地测场地标高 重复第二遍夯击满夯平整场地结束。 4.5结果分析评价 4.5.1最佳夯能选择:经过试夯,根据设计深度利用梅那公式 计算的单击夯能是合理的,但必须结合最后三击的平均下沉量和地 质条件进行综合选定。本工程选择单点夯能3000KNM,每点击数 为20击,满夯选择1000KNM。5 4.5.2布点:通过试验数据可以发现正三角形的布点方式使其 处理效果更佳,故点位布置以正三角形为最佳选

9、择,点位间距选择 4.5米。 3000KN.m能级强夯技术施工参数施工 遍数 强夯能级 (KN.m) 锤重 (KN ) 落距 (m ) 布点形式 施工 方法 击/ 点 控制要 求 第一 遍 3000 18.2 16.5 4.5m正三 角形 依次 施工 20击 50m m 第二 遍 1000 20 5 锤印彼此相 切 依次 施工 3击 不做要 求6 五、强夯施工工序要点 5.1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 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 破坏。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 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 5.2现场

10、的控制桩要树立明显标志,加以保护,并定期进行复核 检查。 5.3测放的夯点位置,应用明显的标志标出夯位中心点,并用白 灰粉撒出夯位轮廓线。 5.4落距确定后,锁定控制落距钢丝绳。7 5.5夯锤气孔保持畅通,如遇堵塞,应随时将塞土清除。 5.6如施工中发现锤偏离坑中心,应立即调整对中,夯击后如 发现坑底歪斜较大,需及时用填料将坑底垫平后,方可继续夯击。 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 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夯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5.7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产生 有害的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 5.8按设计要求认真做好强夯施

11、工记录。 5.9密切注意异常现象,对夯沉量异常、夯锤反弹、地表隆起、 拔锤困难要加强监测,如实记录,并及时报告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研 究解决办法。 5.10对场地沉降量有控制要求时,每遍夯前和夯后都应用 10m10m方格网对场地夯沉量进行测量。 5.11及时办理有关质量文件,场地定位测量成果,现场施工记 录,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等有关工程资料,加强原始资料整理, 归档管理工作。 六、质量检验 6.1检查强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 设计要求时应补夯和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6.2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验。 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可取12周;低饱和度的粉

12、土和黏 性土地基可取24周。8 6.3质量检验的方法,宜根据土性选用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 验。对于一般工程应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检验;对于重 要工程项目应增加检验项目,也可做现场大压板载荷试验。 6.4质量检验的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和建筑的重要性确 定。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每个建筑物地基的检验点不应 少于3处;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地基应增加检验点数。检验 深度应不小于设计处理的深度。 七、小结 地基土经强夯法加固后,其强度提高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夯击能量转化,同时伴随强制压缩或振密(表现为土体中水及气体 排出,孔隙水压力上升);土体液化或土体结构破坏(表现为土体 强度降低或抗剪强度丧失);排水固结压密(表现为渗透性能改变, 土体裂隙发展,土体强度提高);触变恢复并伴随固结压密(包括 部分自由水又变成薄膜水,土的强度继续提高)。 通过对护厂河在施工前进行的强夯地基处理,使整个护厂河的 施工得到了最基础的保障,解决了土质问题给施工带来的影响和质 量隐患。实践证明强夯地基处理方法的现实可行性,并为我们今后 在地基处理方面的施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