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26873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珠区综合测试一质量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珠区 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一)质量分析 高三语文中心组 一、文言文翻译部分 7.(10分) (1)文帝从代来,知稼穑艰难,是以躬履俭约,为天下守财。 译文:汉文帝从代地来,知道耕种的辛劳,因此自身节俭,替国家积累财富。 5分。 “稼穑” “是以” “躬履” “守”各1分,大意1分。 (2)帝曰:“卿言善,患行之为难耳。 ” 译文:皇帝说:“您说得很对,但担心实行起来困难哪!” 5分。 “卿” “善” “患”各1分,大意2分。 第(1)题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 将“代”译为“代王” ,致使不能得文意分。不知“稼穑”之义,误译为“庄稼” 。 “是 以”表因果,可一半以上学生译成表顺承

2、关系的“于是” 。 “躬履”为“亲自践行” ,不少考 生译为“谦卑” 。九成以上考生将“守财”的“守”译为“守护” ,根据语境,此处应为 “积累” “存储”之义,译为“守护” “守住” “节省”均不得分。 第(2)题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 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卿”是第二人称代词,但不明了“卿”是敬称,译为“你”不得 分,译为“您” “爱卿” “爱卿你”均得分。 “患”为“担心”之义,若译为“恐怕” “怕” “忧虑”亦可得分,有少量学生不顾语境译为“灾祸” 。 教学建议: 1、文言实词有待进一步落实。 2、根据语境判断一个词的意义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古诗鉴赏部分 8.(6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描

3、写了战争爆发之际,时值春末落花时节,友人要北去奉养父母,在离别的宴席 上,大家忍不住流下惜别之泪的景象。 3 分。点明时间(春末) 、地点(离别的宴席) 、情态(落泪)各 1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前四句诗描绘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也交待了友人离去的原因和时代背景,为后 文抒发不舍与期盼之情作铺垫。 3 分。点明描绘的内容、交待的背景、铺垫各 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问:答出“战争爆发” 、 “落花时节” 、 “奉养父母” 、 “在离别的宴席上落泪”(务必 点明为何流泪)4 个得分点中的 3个,可得 3分。 第二问:答出描绘的内容分别(离别、惜别)的场景(1分) 、交待离去的原因或

4、 交待离去的时代背景(1分) 、作铺垫或烘托了悲伤的氛围或奠定了伤心的感情基调(1分) 。9.(5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运用了折柳送别的典故。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抒写了离别时的不舍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 有期待,不一味消沉。 3 分。点明惜别之情 2分,劝慰期待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细则: 第一问:答出“折柳” (1分) , “送别” (1分) 。若答出“柳与留谐音” ,得 1分。 第二问:答出“惜别(依依不舍、离别的不舍) ”之情得 2分,答出“劝慰”或“期待” 之情即可得 1分, “表达朋友间的情谊”1分,但第二问总分不超过 3分,答“思念

5、”之情 0分。 主要问题: 1、对全诗的理解不准确。 如将“离筵泪易垂”理解成“将士要离家打仗,在宴会上流泪” ;将“怜君负米去,惜 此落花时”理解成“哀怜自己难以孝顺父母,只能在落花时节叹息” 。 如将全诗表达的感情理解成“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 、 “游子思家” 、 “叹息时 光的流逝” 、 “忧国忧民” 、 “无法建功立业的可惜与无奈” 。 2、概括表达“舍本取末” 。如将第 8题第一问答成:描写了“战火不断,兄弟因孝养父母 而离开”的场景;或答成“奔赴战场的男子离开家乡”的场景;或答成“海内打仗、国破 家亡”的场景。 3、对诗歌鉴赏的答题规范不明。如很多考生将第 8题第二问“这样

6、写的用意”直接答成 “表达了感情” ,而没有从“点明内容” 、 “交代” 、 “作铺垫”等角度作答。 4、忽略注释。将“王四十五”理解成 45人,将“负米去”理解成“背着米去送给将士” , 将全诗的感情理解成“情人” 、 “夫妻” 、 “家人”之间的“不舍” 。 5、审题不清。如第 9题第一问问“运用什么典故” ,学生答成“用了典故”或答成“表现 手法” ,如“暗喻” 、 “借景抒情”.6、对典故掌握有误。如将第 9题第一问“运用什么典故”答成“自挂东南枝” 、 “五柳先生” 等。 教学建议: 1、在平时注意意象、典故的积累。 2、诗歌鉴赏要通读全诗,不能“断章取义” 。 3、关注题目、关键词

7、、注释。 4、明确诗歌鉴赏的答题规范。 三、小说阅读 (2) (6分) 点明主人公身份特点,杨老师是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暗示情节,面对乾山村村 民不重视孩子教育的情况,杨老师使用了新办法,体现了新思维。揭示主题,小说揭露 了乡村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也通过杨老师的形象带来了乡村教育的新希望。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每点两分,没有提到主人公、人物、情节、主题、主旨这些术语扣一分。 只有空洞术语,没写出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扣一分。具体表现符合文意即可得分。全题中没 有出现任何一个术语扣两分。 (强调术语是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复习中强化概念,分析内容组 织答案时有条理、有依据。 ) 学生答

8、题情况:好的答案最好能扣题作答,新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或有观念之新、 形象之新、设计之新等。只写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有偏差。 平均分:3.317 (3) (6分) 观点一:应该删去骂人的方言词。应该保持书面语言的健康。这一语言描写与人物塑 造的关系并不密切,村长粗俗的形象并不仅通过这个词来表现。这一语言描写与情节发 展的关系并不密切,杨老师融入乾山村的做法是多方面的,说这个“鸟”字只是很细微的 一点,可有可无。 观点二:无需删去骂人的方言词。口语、方言的使用,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这 一语言描写,使村长的粗俗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可感。这一语言描写是杨老师融入乾山 村的一个重要表现,有效推动了小说情

9、节的发展。 6分。明确表态1分;分析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 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符合人物身份、更能让人了解杨老师工作的不容易、更能体现人物的性格, 显得很真实等等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只表态不分析不得分。 学生答题情况: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无需删去。但有一些理由是不成立的。如骂人的 方言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幽默不得分 平均分:4.231(4) (8分) 从结构看,小说结尾处叙述乾山村的家长们促使孩子们回到了学校,接受教育,写的 虽然是家长与孩子,但这一切正是杨老师努力的结果,既令读者意外的欣

10、喜,又是水到渠 成,在情理之中。小说以此侧面描写突出了主人公杨老师的成功,虽没有再直接写杨老师, 但是进一步突出了杨老师的形象。 从主题看,小说揭示了在经济社会的浪潮下,农村儿童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小说结尾 给出了一个可喜的结果,赞扬了杨老师对自己教育理想的坚守与面对现实要难灵活变通的 努力;但孩子们回到学校之后呢?小说没有再写杨老师,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也暗 示解决农村儿童教育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8分。结构赏析4分,其中观点2分,分析2分;主题赏析4分,其中观点2分,分 析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 情给分。 补充细则:不按题目要求分结构

11、和主题两方面作答也从学生答案中找寻得分点,但不得满 分。 学生答题情况:答题比较混乱。不切要点。 主要原因: 1.审题不清 题目有很明确的指引和提示:在结构上可谓别出心裁,在主题上又别具深意。学生可以分 结构和主题两方面作答。别出心裁指构思设计别有不同,于是答案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就已蕴含其中了。作为小说主题有多方面,别具深意则提示学生在塑造人物形象之外, 小说的社会意义应该是更具深意的。 2.理解不透。 读不懂文章的主题。 教育问题范畴很大,只写教育面临的问题、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准确的。应该是乡村教育发 展这一主题。在发展中的艰难、遇到的困惑、在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发展之间的抉择。 3.答案

12、全篇均为概括信息,缺少分析。 例:文章结尾以大人行为的变化来突出杨老师的重要。自从杨老师以一个城市人老师的身 份进入乾山村进行教育时,不堪乾山村如此腐坏的教育环境,以自身切实行动,去告诉人 们知识的重要,让孩子们重新从内心接受教育,改变了村子的命运。否则,村民只会维持 现状,有更多爱说脏话的人,教室中也只有零星几个孩子,村子的未来可见一斑。杨老师 提供方法为村里人去挖土是一个转折点,让村民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文末孩子们被大 人们拎回教室中的描写不仅仅是写大人的态度转变,更是暗示了村子经由杨老师之手改变 后的光明未来。 (故事概括很完整,但不知道这位同学想回答什么,看得人非常捉急) 4.答案全

13、篇均为术语,缺少联系原文。 (1)与开头照应,形成鲜明对比。 (2)引起读者深思。 (3)这样的结尾既在情理之中,又能抒发深刻主题。 (4)升华主题。别出心裁,引人遐想。 (一堆一堆的术语,同学背得不错,就是不知道这篇小说都写了什么) 平均分:2.714 由于这次考试换了没有区域划分,部分学生的答案写斜了被截显示不出来,必须引起重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 (6分) 齐白石的“心病” ,是实指他本人确实有点心脏病,更是暗示了在北平沦陷后, 面对侵略者,白石老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无奈,以“心病”为由谢客,表现了白石老人 作为有爱国心的文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面对侵略者所做的一点抗争。 6分。

14、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第点如果答出“对阿谀奉承者的不齿”也可以得分,其余原文意思相差 甚远的则不能得分,如“因为人们不关心艺术而感到痛心” 。 平均分:3.704,难度:0.62 存在问题: 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分析的是“北平沦陷后”的白石先生的“心病” ,但部分学生的 分析归纳却是从整篇文章着眼的,所以会出现以下的错误:“白石先生的心病是因为好友 的离世” “白石先生因为好友的病逝而感到了空虚” “在北京遇到一个看不起自己的名仕, 所以白石先生得了心病” 。这些答案是完全不扣题,也没有读懂文段内容的,因此都判为 0 分。 1. (6分) 在自传中引述自己的作品,也属于记录的

15、一部分,充分体现自传的特征;所引 述的诗歌都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写的,引用它们,能更真实、准确地表现传主当时当地的 思想感情;白石老人不仅擅长作画,也擅长写诗,引用自己的诗作,能更完整地展现传主的形象。 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如果学生只是简单地解释每句诗句的含义,不能得分。但如果学生解释完诗句 后,能够指出这是突出了传主的形象,可酌情给分。 平均分:2.055;难度:0.34 存在问题: 审题不清,答题规范不足。题目要求分析的是“多次引用自己的诗作,作用是什么” , 但学生却理解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是简单地回答了诗句的含义以及所体现出的精神品 质,和作用毫无关联。 文体

16、知识缺乏。题目中的“白石老人自述中”暗含了对自传文体特征的考查,但学 生基本回答不出自传的文体特征,只能提到传记的真实性这一得分点。 (4) (8分) 谦虚好学。虚心接受陈师曾对于他画作的建议。 不卑不亢。面对自命科榜的某位名士的倨傲态度与无理指责,坦然处之,毫不计 较。 爱国自尊。面对侵略者,以停止卖画来表达无声的愤怒与抗争。 勇敢无畏。强敌当前,犹敢作画写诗来讽刺侵略者。 学习到老。成名之后仍不断学习提升,至晚年还在探索新的画法。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 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概括正确,每点得1分;能写出对应事例,每点得1分。 平均分:5.652;难度:0.71 存在问题: 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分析“从木匠到画坛宗师”有“关键影响”的“精神品质” ,并 非泛泛而谈精神品质。但是,部分学生却是大包围式的概括,例如“传主珍惜友谊,非常 重视自己的朋友” 。 概括不精准。精神品质与事件概括不能精准地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