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19233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史期末复习 方汉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察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威廉米怜,主要内容宗教 万国公报林乐知,内容为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内容由宗教、 俗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组成,文学通俗、宣扬西方文化优越 近代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 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 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王韬担任主笔,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抵御外 敌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政论为灵魂 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 办报立业 2 上传民意下达政令,达内事于外,同外情

2、于内 3 自由思想 4 文风直抒胸臆 5 招人应知识广博 6 制定报律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特点:1 创办者自身份比较复杂 2 报刊一般是私营性质 3 都是洋务运动 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4 表现出的亲率爱国思想 5 参照外国报刊模式 6 报刊外境困难(经济读 者少)7 主要集中在汉口、香港、上海、广州 维新派的主要报刊: 康有为万国公报:以论讲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上海强学会强学报:政治色彩更浓 梁启超时务报上海、梁启超任主编、维新派最主要舆论阵地,发行量最高的国人报刊 维新派办报特点:1 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 2 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 3 改进编辑工作 4 重 视采访工作 5 运用图书 历史

3、贡献:1 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2 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3 推动维新运动发展,促进变法实现 4 冲破了封建统治着对报刊出版的限制 5 开政治家办 报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社会地位 6 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发展 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 报刊数量多 2 办报地区广(内地)3 报刊种类多(文娱性,主流 宣传维新变法政论) 报章文体:王韬首先在循环日报上使用,在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又是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是文言文与白话 文之间的一种过渡体。为“五四”运动白话文开创先河。 第四章 清末 中国日报孙中山创,香港。陈少白主编。兴中

4、会创办的第一份籍贯报,中国最早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 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原因:慈禧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特点:1 办报主角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 报刊的政治斗争作用得到了 充分发挥 3 办报地区扩大, 京话日报4 读者面扩大,面对普通市民,文字更加通 俗易懂 京话日报彭翼仲创办于北京,十分注意与底层读者密切联系时报戊戌政变后,康梁为首的保皇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民报与新民从报论战: 大战的内容: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5、。 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建立共和政体。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 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大战的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首先是因为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 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因为民报一方论战力量 雄厚,由孙中山挂帅,参与论战的有二十多人;而新只有梁启超一人,尽管他 是驰骋文坛的老将,但毕竟势单力薄,交战几个回合之后就招架不住了。因为民 以事实为依据,列举清朝政府的腐败、立宪的虚伪等读者看得见的事实,结论是只 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救中国, ,令人信服, 新民丛报认为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动乱, 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干涉等等,都只是主管推测,难以说

6、服读者。 大战的意义: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及继之而起的两派报刊在各地的思想 论战,不仅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 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咫尺改良派的人转变了立场, 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此外,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 命派报刊的发展。 共同点:1 都是为救国图存;2 都促进了报业的发展;3 都否认了中国现有的体制,主张学 习西方;4 都介绍了西学。 清末新闻法律制度:1 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内容 2 无法取信于民,缺乏执法体制上 的保证 3 无权制裁在华外报 梁启超所代表的维新派新闻思想: 第一时期:戊戌变

7、法时期时务报办报要去塞求通,表达维新派要求学习借鉴西方,从 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爱国热情 第二时期:1899-1911 年,变法失败后。1 报纸功能:监督政府,向导国民。2 四原则:宗 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3 健全舆论的主张。4 宣传有两种办法: 浸润法和煽动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取代维新派思想, 成为主流)1 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2 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 命办报的主张。3 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报道。4 重视民意。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后,新闻业的改进:1 报刊由单张变为多张,形式

8、改进。2 版面安排改 进。3 重视报刊评论写作。4 新闻质量提升。5 广泛运用图片 6 文艺副刊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 此时繁荣的原因:1 旧的禁令被废除 2 新的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建立 3 革命党对新闻自由 的保护与推动 4 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 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过高的期待和自诩 状况:民初新闻事业繁荣,有家乡,是应资产阶级各大小政党为争夺更多的革命果实和分 得更多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十分短暂。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新闻界进行了残酷镇压, 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 家,较之民国元年的 500 家锐减了 300 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

9、也只剩下 20 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中国新闻史上把这次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 为“癸丑报灾” 。 袁世凯实行的扩压政策:1 创办御用报纸 2 收买报纸和报人 3 迫害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 通过立法进行控制 民初新闻事业的进步:种类数量上升,发行量上升 原因:1 中央政权的软弱 2 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印刷业)3 交通,邮 政、电信系统进步 4 思想、文化、教育发展 民初的名记者: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民初三杰) 、邵飘萍、张季鸢 黄远生特点:1 题材重大,内容详实 2 分析深刻,见解独到 3 文笔生动 理论:1 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2 报道

10、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 记者要加强自 身修养 第六章 五四时期 新青年:陈独秀、上海。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主要宣传三方面内容:1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 提倡科学,反对 迷信 3 发起文学革命运动,胡适的文学改良邹议拉开文学革命的帷幕:提出言之有物, 补魔法古人,讲求文法,不做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 每周评论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 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 特点:重在批评事实 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先导作用,赞扬了五四运动,并提出学习李大钊的 贡献:1 将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 2 将

11、新青年转入无产阶级立场 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的改革:1 开创自由讨论风气。2 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3 新文 风出现(白话文) 。4 副刊的革新。5 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业务改进。 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和意义:1 以向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 任务。2 有组织的进行宣传和鼓动新闻报道工作。3 新闻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 第 7 章 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 年上海创刊。1927 年停刊,共出 201 期。 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

12、帝国主 义,打倒封建军阀,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 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 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 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 帝国主义” 、 “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 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 向导 “立在舆论的 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 千份很快增至 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 10 万份。读者赞扬向 导的创办是中国“二

13、千 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 ,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 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 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 的一盏明灯” 。 中共上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1 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宣传工作 2 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 领为基本任务 3 白话文 4 以广大工人为对象,面向大众扩大影响范围 大公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 办报方针:不党、不私、不卖、不盲 第八章 十年内战中共地下报刊在国统区的出版情况:极其困难,秘密出版 经验:1 建立党报委员会,全面负责党对报刊的领导 2 发展通讯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3 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革命根据地的

14、报刊: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机关报 青年实话中国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 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 围绕中心工作(前线)展开新闻宣传 2 密切联系群众,依 靠群众办报 3 开展批评与表扬 4 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意义:1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开端 2 开创了革命新闻事业新道路即城市农村 城市 3 继承发扬了列宁的党报思想 情况:出生状态,十分粗糙,生命力强大 申报的改革:1 加强新闻,改善本埠新闻报道 2 改革副刊自由谈3 增加,改进副刊,适 应务实读者需求 4 出版书刊 5 兴办教育 史量才的死说明什么: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当局用极

15、端手段维护其新闻通知,严防失 控的一个案例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新闻界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韬奋精神:1 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2 报 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 ,真诚为读者服务 3 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和特 点 4 文风要明显畅快 5 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 6 新闻工作者要有真才实学。 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 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 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 起点。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 影

16、响。他于 1939 年加入共产党。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的危机,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1936 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统区引起很 大震动。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 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 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1991 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 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 ,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 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 2005 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华社在抗日时期的重大发展: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各自成为独立的编辑机构, 同属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标志着,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走向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