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5018047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带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绝密启用前 2015-2016学年度 会宁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试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张志高 审题人: 常琦平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 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 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

2、诗,逍遥适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 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 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 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 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 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

3、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 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 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 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 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 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 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4、谨 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 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 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2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 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 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 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

5、花之美。曹植 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 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摘编自李 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 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 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 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

6、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 值。 2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 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 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 全相同。 D“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 光彩照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7、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 涵。 B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 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D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 有所重,不尽相同。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 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韦安石,京兆万年人,应明经举,累授乾封尉,苏良嗣甚礼之。永昌元年,三迁雍州司兵,良嗣 时为文昌左相,谓安石曰:“大材须大用,何为徒劳于州县也。”特荐

8、于则天,拜并州刺史,又历 德、郑二州刺史。安石性持重,少言笑,为政清严,所在人吏咸畏惮之。长安三年,为神都留守, 兼太子左庶子。 时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皆恃宠用权,安石数折辱之,甚为易之等所忌。尝于内殿赐宴,易之引3 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安石疏奏曰:“蜀商等贱类,不合预登此筵。”因顾左右令逐出之, 座者皆为失色。则天以安石辞直,深慰勉之。时凤阁侍郎陆元方在座,退而告人曰:“此真宰相, 非吾等所及也。” 睿宗践祚,拜太子少保。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潜有异图,将引安石预其事,公主屡使子婿唐 晙邀安石至宅,安石竟拒而不往。睿宗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倾心东宫,卿何不察也?”安 石对曰:“陛下何得

9、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 致惑也。”睿宗矍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也。”太平于帘中窃听之,乃构飞语,欲令鞫之,赖 郭元振保护获免。出为蒲州刺史。无几,转青州刺史。 安石初在蒲州时,太常卿姜皎有所请托,安石拒之,皎大怒。开元二年,皎弟晦为御史中丞, 以安石等作相时,同受中宗遗制,宗楚客、韦温削除相王辅政之辞,安石不能正其事,令侍御史洪 子舆举劾之。子舆以事经赦令,固称不可。监察御史郭震希皎等意,越次奏之。于是下诏,安石为 沔州别驾。安石既至沔州,晦又奏云:“安石尝检校定陵造作,隐官物入己。”敕符下州征赃。安 石叹曰:“此只应须我死耳!”愤激而卒,年六十

10、四。 (选自旧唐书韦安石传)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之引蜀商宋霸子等数人于前博戏 引:招引 B时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潜有异图 潜:暗中 C安石不能正其事 正:正确对待 D安石尝检校定陵造作,隐官物入己 造作:营造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 以致惑也。 B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 以致惑也。 C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

11、以致惑也。 D陛下何得亡国之言/此必太平之计/太子有大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称/愿陛下无信谗言以 致惑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良嗣十分器重韦安石,认为他是栋梁之才,不该在州县这些地方官任上耗费时光,特意把 韦安石推荐给武则天。 B韦安石为人刚正不阿,对倚仗武后宠信而胡作非为的武三思及张易之兄弟也毫不留情,多次 指责羞辱他们。 C太平公主打算谋反,想拉拢韦安石,但韦安石拒绝了她;又因为韦安石在睿宗那里揭发了她 的阴谋,于是就构陷拘捕了韦安石。 D韦安石为政清廉严明,深受官民敬畏;在朝中任要职尽心尽力,敢作敢为;晚年因得罪小人 遭贬谪陷害,最终忧

12、愤而亡。 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因顾左右令逐出之,座者皆为失色。则天以安石辞直,深慰勉之。 (2) 子舆以事经赦令,固称不可。监察御史郭震希皎等意,越次奏之。4 评卷人 得分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山 村 戴复古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戴复古,南宋诗人。山崦,山的西面。 8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6分) 9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3、)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 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欢快的游来游去的句子是 “_, _。 五 选做题 11.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吃 西 瓜 冷清秋 不了,真不了。打个嗝,全是西瓜味。 你不好意思说你撑得弯不下腰, 够不着地上的工具。这怎么说得出口。 可怎么能怪自己嘛。大热天,恰又口渴。也不是没吃过,没今儿这般敞怀罢了。最

14、主要还是心里舒 畅。做这行,形形色色啥人没见过,可这么热情善良,见面就递着西瓜和笑脸还是头一遭。 原本是拒绝的。组里也规定维修人员到客户家不许吃东西,可眼瞅着那堆积的笑意从皱纹里一 圈圈漾出来,托西瓜的手不停颤抖,总觉得不接过来吃掉,就对不住人家。好在吃进肚子里,组长 看不见,他也不能扒开嘴检查不是。违规就违规吧。 当然是喜欢的。能不喜欢嘛?那么甜,那么爽口。但天地良心,大口解决的原因绝不是贪图好 吃。是想快点结束好干活。组长给制定计分制。上门维修一户一张积分卡,月底按劳付酬。这耽搁 下去的可都是自己的钱。三两口吃完,你抹下嘴去找工具。 可对方显然误解了你的意思,又一块递了过来。你说不吃,伸出

15、的手一挡,西瓜跌在地板上。 正尴尬,对方却拾了起来,掌心蹭蹭再次递给你。盯着地板上的印迹,你的心里直犯嘀咕,接与不5 接都不是。得亏斜过来的那只手夺了去放在一边。 “噗嗤”一声儿你忍不住笑了,想起乡下的娘。娘就这样。小时候你吃饺子掉地上,娘叨叨着 捡起来围裙上蹭蹭继续朝你嘴里塞。小么,也不知嫌弃,仍大口大口嚼地得劲儿。 又想起昨天那户。当时就要脱鞋进门来着,怕弄脏了地板,但是人家皱眉掩鼻连连摆手,并递 过来塑料袋,示意你套脚上。你想说经常洗呢不臭。 可终究没说,说那干啥,没意思。 都吃啊。你憋半天说出来的却绕了道。你总是不会拒绝。 你吃,你吃。年纪大了吃不得这些呢。眯着眼,蜷在那儿的他温情地望,让你想起幼时经常放牧的 那只老绵羊。 递过来的瓜瓤都触到了鼻子尖。你寻思,放回去谁还会吃啊。就这样“为难”着自己一块接一 块。 眼瞅着就快完了,她居然一弯腰从桌下又抱一个来“咔嚓”成了两半。 脑子里“嗡”一声,腿就软了。搁谁抗得住啊?自进门嘴就没让闲。就是再盛情难却,可毕竟肚子 的需求有限啊,它已经在向你告饶了。难不成还要继续“为难”不成。 不了,真不了,你摆着手。头发花白的她还不及你的肩膀高,正孩子般扁着嘴,盈着泪,和你 对视。 你不自在。求救似地扭头望向屋里的另一个主人那只老绵羊。他正卖力地摆弄着那风扇, 颠过来倒过去地研究。你觉得好笑,说实在的若不是怕擅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