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5017127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等待》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把握作者的深刻寓意。 2知识与技能:朗读文章,熟记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等待观,抵制消极的等 待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等待”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总在让人等待,等待着上学,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等待着成熟,同时也等待着老去,等待着 化为一缕青烟,从此成为永恒。等待究竟是什么?在站台上,在等待着载着久别好友的列车缓缓进站, 即焦急又兴奋。产房外即将为人父的男人

2、在来回踱步,等待着即将出世的孩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农民经过辛勤的耕耘伫立田间,等待着丰收。傍晚,母亲站在小巷口,翘首以盼,等待着儿女的归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对漂泊异乡丈夫的思念。 。 。有千百种等待,等待有千百种滋 味,等待的滋味,最一言难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体会吴冠中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 (板书“等待吴冠中” ) 二、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1、 作者介绍 吴冠中:1919年出生,笔名“荼”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的著名画作有:长江 三峡 、 鲁迅的故乡 、 春雪 、 狮子林和长城等。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吴冠中先生

3、有一段惊世骇俗的名言:“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吴先生指的是鲁迅那样的勇于 承担社会责任、敢讲真话、说实话、 “硬骨头” 、有脊梁、具有殉道精神的文学家。虽然吴冠中的画作拍 出了天价,然而他在生活方面却俭朴简单,堪称苛刻。鲁迅又是怎样出现的呢?吴冠中先生用他的绘画实践做出了回答:“是苦难中养出来的。 ” “有了痛苦才 有好艺术。 ”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 , 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吴先生像鲁迅一样,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最痛苦的灵魂” 。 宋代学者张载在西铭中说过:“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孟子也在告子下中说:“

4、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 成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钢铁是在苦难的熔炉中炼成的。画坛所称的“吴冠中精神” ,其实就是鲁迅 精神在当今的表现。 虽然吴冠中的画作拍出了天价,然而他在生活方面却俭朴简单,堪称苛刻。他像鲁迅那样说道:我“吃 的是草,挤的是奶。 ”也像鲁迅那样永远长在祖国大地的野草丛中,永远属于祖国和人民。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惆怅( ) 希冀( ) 魅力( ) 依偎( ) 携走( ) 寄寓( ) 链子( ) 嘲笑( ) 窃走( ) 3、在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中,体会这种如诗如画

5、的意境。下面我把这篇 文章范读一遍,在我读的过程中大家把生字、生词注好音,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描绘的“等待”是怎 样的一种人生境况?(作者笔下的等待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谈初读的感受) 学生:等待是甜蜜的回忆或等待的惆怅, 等待有欢乐,有焦虑,有“无可奈何”与“迫不及待” 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是一种习惯,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等待的美好在于充满希望 等待的结果未必如意 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 教师总结:等待中有浓浓的亲情,我们读到了母亲的期盼,孩子的依恋;等待中有缠绵的爱情,我们读 到了爱人的甜蜜,未来的憧憬。等待中有欢乐、有向往,也有担忧和焦虑。 3、 作者在文中用哪一句话加以概括等待的个

6、中滋味呢? “等待中包含了人间百味” 三、研读文章,深入理解 1、 再次朗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 教师:下面大家再次齐读(一组读两段或全班齐读)一边读课文,进一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人生百味,百味人生,人生是复杂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成长中慢慢积累,慢慢体会人生的个中滋味, 许多大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解读着人生,今天作者就从“等待”二字中解读到了人生滋味,每一段文字都好似是一种人生况味,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作者都诠释了哪些人 生况味? 况味:情形和情味。 学生:(1) “等待”是贼,窃走人们的光阴。等待中时光悄然而逝,等待是无奈的。(2)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

7、人岂止守株者。 (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生应该等待,因为很多事是不能操之过急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为了成就高远的理想,我们不 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成为空想主义者, “希冀在等待中获兔” ,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蹉跎了岁月,不能盲目的等待。等待会使人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 “等待”是每个环节链子间的纽带。等待已成为一种习惯,虽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 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 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活着总得

8、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问贝克特,戈多究 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剧中说出来了。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 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4) “等待”寄寓于“希望” , “希望”依偎着“等待” 。 过梦想,有等待才会有希望。等待的美好在于心存希望,生活亦是如此。积极的等待未尝不是一种进取。 一个又一个的等待串起了我们人生的旅程, (5)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未曾等待的不速之客却飞快来到,而且绝对驱不走,避不开;(中年在必经 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悄悄携走了中年)等待是一个过程,它的结果有好有坏,有等待,就有期待,只是心情不同,总会看到结果,为什么不

9、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未知的事情,你着急了,时间却还是老样子,要一点一点的过,有人告诉我:生 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我不知道,所以要一颗一颗的尝,是苦是甜才是 自己的经历的生活。 2、 等待浪费光阴,等待的结果有好有坏,那么大家觉得作者认为“人生应不应该等待呢” ,分别在课文 中找出“人生应该等待”和“人生应该等待”的依据。 教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我们应该放弃无谓的等待:“等待集合、等待排队。 。 。 ”必须懂得积极的等 待,不能盲目的等待。要学会享受等待。 四、拓展、体悟 教师:等待是人生的常态,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小事比喻大的道理。同学

10、们在生活中也经历过很多等待,比如:等待上课、等待下课、等待上学、等待放学、等待假期、等待考试、等待成绩的发表、等待长大等等。这其中有焦急、有甜蜜、有忧愁,五味杂陈。那么谁能把自己亲 身经历的一次印象深刻的等待的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例如等待生日、等待与久未见面的朋友或亲人的到来、等待过年、等待出门远行、等待游戏、等 待。 。 。 五、结束语等待明天 明天正在向我们走来,等待明天的过程中,应该振作精神过好今天。等待成长 我们每天都在成长,焦急不得,拒绝不得,需要静静地等待自己的成长。等待,更要争取 对于机遇,未来除了等待更要争取,毛遂自荐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子。等待爱情 爱情是美好的,但它不

11、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能做的,只有等待 等待的漫长 等待,由于焦急,由于渴望,往往显得非常漫长。但,这过程是人生的必经的路。 。 。 我们要懂得把握积极的等待,放弃消极的、无谓的等待,人生都要在等待中度过,为了不虚度一生,我 们要有选择的等待,大家都要努力进取,树立明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积极向上的去努力、去奋斗,相 信我们都会拥一个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回家后大家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触,在日记里,把自己在学过本文后对“等待”的理解并以“等待”为话 题些一篇短文。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紧紧抓住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在教学切入“点”上下功夫,来深入理解“等待” 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一、以“读”带析,流畅自然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两千年的传统教育证明的经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 借助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直接感受作者的“旨趣” 。要达到这一目的, 朗读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笔者认为,本文是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只是一味地把“读”“程式化” 、 “繁杂化” ,就会失去它应 有的效用。所以我选择了多种“读”法中的“以读带析” ,通过“教师范读,以情激趣;接力朗读,初步 感知;学生选读,加深理解;静声默读,领悟情感”来解析文本内容,这比老师一味地讲授好得多,既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动其全身,投入文

13、本。 朗读可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 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只有在朗读中调动身心,对文本内容的出色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 习中,实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二、以“点”识文,深入准确一篇文章的教学设计,重在切入点。因为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就一篇课文而言, 不同的老师也许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找准最佳教学切入点,就 等于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门”,让教学变得通畅无阻。 1.首先,找准“切入点”。 设计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上一堂好课打下坚实

14、的 基础。 我在这一课设计之初,曾想到设置一个“情境”:上课铃声响过,师门外伫立一分钟,学生定是翘首以 盼,师进入课堂问:“你们在做什么?”学生七嘴八舌都会说等老师上课这样的开头会自然地引入 新课学习,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能让孩子们进入学习情境。但因第一节上课前的 “变故”,让我失去了五分钟,同时也失去了创设情境的好时机,所以我临时变动引言(见实录),同 时下面的结构设置也发生大大小小的变化。 虽是临时变通的导课,也没有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也能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等待无处不在,等待 多滋多彩”,能够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然后,挖掘“着力点”。 本课的“着力点”就是指课

15、堂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因此,最大的“着力点”就是解读文本。在教学中引 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文思。具体来说,就 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朗读和默想中,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确地领悟文中词、句、段的妙意。 捕捉教学的生长点,需要教师对文本做好细致入微地品味、理解,必须拥有自主地思考与认识,才能根 据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挖掘出文本解读的迁移点,找到充实文本的途径,将文本内容变 “实”,使课堂教学变“活”。上面的片断,只用简单数语,就击中了生长点,有效地拓展了课堂空间。 这样就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上的启迪。 精彩的语言能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捕捉精“点”洋溢着语文课堂生气的气息。学会让学生随着老师 的思路转,这样,学生与老师就会同呼吸,学生与作者也会同悲欢,形成教与学的双重效应。 本节课教学只是别于其他两位教师的一种思路,个人的思考总会有不足之处,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 以改正,以求更快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