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6948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 1 - 论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同城市环境之间的 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地发展。就其规模和人口已不能与以 前同日而语,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越来越繁华。美丽的城市风光,良好的城 市环境,便捷的交通工具以及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再加 上现在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 精神享受。城市的发展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为了追求美好的城市生活,他们都 纷纷向城市迁移。这样城市人口在不断地增加,城市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由此 引起的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 所谓的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内的

2、一切人口,一切从事城 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在中国特定为居住在城市 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有三种含义: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居住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人口;居住在市辖区域范围内的人口。每年城市人口 都在以不同的比例增加着,特别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包括空气、水、生 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 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例如农田、水库、林场、牧场、城市等。因此

3、,城市环境: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 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超过了 城市环境能够容纳的范围,使得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一、现阶段我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经济腾飞的同时,城市数目也在 相应增加,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上升。 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 中: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 1339724852 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 7097600 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 为 552300 人。台湾地区人口6为 23162

4、123 人。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 665575306 人,占 49.68%;居 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 人,占 50.32%。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 人,乡村人口减少 133237289 人,城镇人口比 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 表 1,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城乡人口数(大陆) 总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1370536875 665575306 674149546 49.68% 50.32%(单位: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可知,城市人口数是呈上升趋势

5、的,且增 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人口大多是由乡村人口转化而来的。 二、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势必会对城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 2 - 市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城市环境又会影响城市人口的增长。 (一) 、城市人口影响城市环境 城市人口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对城市环境的破 坏,由于城市环境的人口容纳量基本上是不变的,一旦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到超 过城市环境的容纳量,就会破坏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城市环境。具体表现在: 1、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向大气中释放过多的热量和

6、有害气体(如汽车尾气, 使用煤炭时排放的气体等)会污染城市的大气,进而危害城市居民自身健康。 2、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人们排放的生产生活污水有的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城市河道和下渗 到地下,使得原先的净水被污染,使城市的水环境遭到污染。在城市我们会随 处可见被污染的河流和池塘,水是黑的并且发臭。 3、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对城市噪声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小汽车、公共汽车以及摩托车等机动车辆在城市中川流不息,喇叭 声也响彻城市的大街小巷,再加上人们的喧闹声使得城市的噪声污染异常严重。 4、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对城市植被和动物的影响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政府和企业甚至是居

7、民个人会通 过人为的减少植被面积与植被抢土地来建设城市建筑用地。由于土地被减少, 导致城市中的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空间减小,以至于植被和动物也在减少。 5、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对城市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城市的水泥地面不断增加,减少了城市的土壤覆盖度。 同时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使得城市土壤遭到污染。 (二)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口 1、良好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口的影响 优美的风光和良好的居住环境是每个人所追求的,良好的城市环境必然会 吸引更多的人迁移到城市,去享受城市的舒适环境。因此,优美的城市环境会 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有利因素。 2、恶化的城市环境对城市人口的影响 没有人会选择在环境

8、被破坏的城市居住,在那样的环境中既不能有效的工 作,又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所以,环境遭到破坏的城市,其人口会增加缓 慢甚至会有居民从那里迁出另选环境优美的城市。 三、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一旦超过城市的人口容纳量,便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 的不利影响和造成严重的后果。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加剧城市的压力,并且 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其对城市影响具体表现在: 1、造成交通拥堵,道路不畅。城市人口的过度增加会加剧该城市的交通负 担,使正常的通行变得困难。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如私家车、公共汽车、摩托 车、电瓶车甚至自行车都在城市道路上穿行,必然会造成交通的拥堵。特别在 上下班的高峰

9、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更加严重。 2、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超过了城市规划时的正常 人口数,使得城市以建设好的住房不能满足需求或者廉价的住房不能满足城市 低收入者的需求,造成城市出现住房紧张现象。那些买不起价格较高的房子的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 3 - 居民不得不租价格低的房子亦或是自己搭建的简易的房子,其居住条件可想而 知。 3、环境污染严重,破坏城市形象。人口众多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惊 人,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非常严重。居民们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有些未经 处理直接倾倒在路边,生活垃圾随便乱扔,使得城市随处可见垃圾成堆,不仅 破坏了环境,而且也影响市容,有时甚至

10、影响居民自身健康。 4、增加就业压力,阻碍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的就业岗位并不是随城市人口 的增加而增加的,尽管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城市的就业岗位却增加缓慢, 这样便造成了人口增长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许多居民会得不到就业岗位,有 些得到就业岗位的工资却不能满足生活需要。政府为给那些未找到工作的劳动 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必然会出台一些政策,这样势必会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5、公共设施不能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城市的公共设施基本上是和城市同 步建设的,它服务的范围人口是经过预先规划好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原 先的公共设施必然不能满足后来者的需要,这样就造成了公共设施的严重不足。 四、案例分析 城市人

11、口的过度增加超过城市所能容纳的范围,会加剧城市环境的恶化, 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环境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健康, 进而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城市政府部门为缓解或消除这种情况,便会对城市进 行重新规划,通过相关措施来减轻人口过多而造成的压力。一些城市会选择将 周围郊区城市化或建立卫星城(卫星城,一般指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城镇,以分散 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避免城市发展过大。 )来分散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中心的压力, 继而让城市继续发展。下面以上海为例来进行案例分析: 上海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得到进一步 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12、,为满足城市进一步 发展需要,上海先后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这五座卫星城,对 上海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上海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的经济地位不断加深。为满足经济的长足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又 计划开发上海浦东建立浦东新区并实施动工,现在的浦东新区俨然一座大城市。 上海通过建立卫星城分散了城市的工业和人口使自己迅速发展,现在的上海市 我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一座国际大都市。 综上所述,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应是无限制的,而应与该城市的环境容量相 协调,一味的追求城市人口的增加而忽视城市环境的作用,势必会得不偿失。 城市环境的优劣是一个城市能否继续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 潜力大小的指标。同样,制定正确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协调好城市人口与城市 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