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35016659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观沧海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 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大自然的 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 大自然、热爱中国古文化的思想感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并熟练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

2、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品读、欣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 ,里有一名句, “本是同

3、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 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 ,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 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 ,看 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2、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 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 于赤壁。他善诗歌, 步出厦门行 、 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 伟、慷慨悲凉。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特别是在政治上毁多誉少、备

4、受非难。生前 被政敌骂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后世被人指为“谋为篡逆” 、 “巨奸大滑” 。 后世也有 为曹操抱不平的,于冠英、郭沫若都为此写过文章为他翻案。其实对于曹操的功与过、好 与坏,我们不能单凭主观的思想去看待他。在这里呢,对于他的评价,我们就不去深究了, 但是他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这是可以肯定的。 3、背景介绍: 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首。它是创作于汉献帝建安十 二年(207年) ,北征乌桓凯旋归来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 (公元206年) ,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 结辽西乌桓首领踏顿屡次骚扰边境

5、,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依然北上征伐乌桓。 )这 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可以南扫孙权、刘 备、实现统一、克成宏业,建不世之功勋、眼下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便登上碣石山,面 对大海,自然是踌躇满志,豪情勃发,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山水名篇、表现了宏 伟的气魄和博大的胸襟。 曹操的这首“观沧海”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价此诗有 教学过程“吞吐宇宙之气象” 。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综论门品藻类中说“古人山水之作,莫如 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杜诸公,搜抉寻奥,可谓至矣” 。然总不如曹的“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 鲁迅也

6、称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可见,曹的诗是登峰造极的。 1800多年前,53岁的曹操站在沧海的岸边,凝神静望,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 问前程坦然。18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豪迈心田。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 文。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3、字词: 临;到,登上,登临; 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播放课件展示诗歌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 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

7、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 大的波涛。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 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观沧海 ,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2、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 (还看到什么呢?) 4、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 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 (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 到这样的

8、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 “若” , “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 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 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3)互文的修辞手法。两个句子或一个句子的前后两部分相互交错、补充的修辞手法,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 ,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本句理解为“日 月星汉,若出其中(其里) ” 。互文的修辞手法起到表意委婉,

9、耐人寻味的作用。 6、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 志!词句是结束的套语,与诗歌内容无直接关系。 7、体会诗人情感:看到草木茂盛、山岛高耸、海浪澎湃,由这些想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曹操的感情是怎样的?(传达出的是作者自己统一中原、建功 立业的雄心壮志。 )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3)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参考答案:(1)

10、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观”字领全 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 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 容无关。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 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接着两句写岛 上的草木,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一派生

11、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 , 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 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2、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象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作者写这首 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 了乌桓和袁

12、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 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象,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 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 ,重点是让大家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希望大家都

13、能像 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3、预习下面三首古诗词。 七、板书设计: 肉眼看到:水波、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波浪 观沧海 建功立业、统一中原 心看到(想象):日月、星汉博大胸襟 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的第二首古诗。古诗词,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 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

14、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 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2、了解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3、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翻译和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 对友人关切与同情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

15、生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品读背诵全诗,体会作者对朋友的同情 和关切之情。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提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李白的诗歌呢?有同学说静夜思 ,有同学说古朗月行 。我:对,没错,同学们说的 都很好,我们曾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思故乡。 ”还有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16、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呢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送给友人的 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 ,是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 、 行路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望庐山瀑布 、 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背景介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 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 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 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 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