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01643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及复习备考的启示 定南中学 张俞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新课标” )于 2003年 4月与 广大师生见面。根据“新课程”编写的教科书,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 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也于同年秋季在广东、 山东、海南、宁夏等地投入实验。江西省实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反馈回来 的信息看,遇到的问题不少。 一、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教材分析: (一)教材模块与单元知识整体。设置八个专题,另外设置了三个学习与探究。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古代史)

2、;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中国近现代史) ;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世界古代史) ;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世界近现代史) 。 探究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探究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探 究三:艺术中的历史。 以上可以看出,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 程中的重要内容,即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思想科技史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模块的 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中外发生发展的思想文化,认识思想文化科技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和相

3、关人物,从而进一步从思想文化科技 层面上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在课程设计方面,基于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整体介绍了人类社会思想文 化和科学技术的领域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全面,又有与之 相配套的图片资料、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尤其是“自我测评” 、 “阅读与思考” ,其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显著加强,甚至还设置了专 题学习小结和测评专项。 (三)在教学评价体系方面,形成了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 学生个性的发展。其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 分发挥学

4、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对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 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四)教材模块与单元知识学习要素、意义分析。 在中国史方面: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专题是对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 述) 能掌握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概括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不同时 代的主流思想及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 的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文化主要成就,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5、的潮流 掌握思想变革的历程中涉及的重大事 件和人物,注意各阶段之间的关系,探讨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 用和影响。明确向西方学习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能阐述四大重大思想理论成 果,认识百年变迁中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领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指导作用。 世界史方面: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于发展 掌握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认 识人文主义的精神(西方文明中的主体文明,即人的文明)内涵,树立现代人 文理念,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发展人文精神。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掌握并了解近现代以来科技史上的重 要人物和现象,了解科技发

6、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社会条 件,感受科技的力量。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了解和掌握 19世纪以来世界艺术的发展 历程,深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背景、影响以及特有的艺术价值,由此认识人 类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树立尊重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受到美的教育和 熏陶。 二、近几年高考对历史必修三内容考查的特点(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特殊性 的地方) 1、考查分值在整卷中所占比重较小,部分省份有一定量的组合型选择题。 2010年高考新课标卷(湖南、宁夏等)必修一分值为 28分;必修二 32分, 必修三 25分,选修 15分。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

7、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 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等重大战略 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 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 B C D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 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是“两弹一星” 青藏 铁路 大庆油田 三峡水利工程 A B C D 2、突出主干,突出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突出观点、主张,考查内容 细节化(考查重点) (2010.江苏卷 5 )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

8、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 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考查思想观点、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2010.江苏卷 7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 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考查思想观点、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C康有为 D孙中山 (2010.江苏卷 20 ) “把能量的变化看成是跳跃式的进行,成功地解释了经典 理论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一切过程都是连续变化的观念。 ”这一理论的诞生主要由下列哪一问题引发? (考查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A研究热辐射 B揭示时空本质属性 C解释光电效应 D预测未知行星方位 (2010.北京卷 2

9、0)英国学者罗素在论述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他的一个重 要思想是乌托邦, “它是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一个”。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另 一个重要思想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理念论 C逻辑三段论 D 美德即知 识 (2010.北京卷 15)“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 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 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2010.山东卷 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 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

10、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2010.海南卷 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 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2010.海南卷 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 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 春秋 B 论语 C 孟子 D 易经 3、从现实去追溯历史,又从历史的视角观察现实,关注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演 变,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2010.江苏卷主观 24 )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 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考查思想文化的发 展演变)(

11、2010山东卷 13) 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 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 里强调的是(考查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2010山东卷 16)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4、重分析思想文化科技发展演变的背景、原因、特点,认识理解积极意义和局

12、 限所在。 (2010全国二卷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 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10全国一卷 37.) (3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 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12分) (2010江苏卷 24.)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 限性?说明 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应。 (3分) 5、不拘泥于历史教材,高考命题者注重运

13、用相关史料创设新情境,亮出新视角, 考查提取信息,理性甄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江苏卷 8.)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 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 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答案】D 【解析】 “多数国民”是为民众,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是为觉悟, 由此选出 D 不是难事。关键是看考生能否将材料与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怕 考生完全寄托课本而又理解不够深入导致错选其它选项。解

14、答材料类选择题, 必须按照材料第一性,课本第二性的原则解答。有时可能是命题人断章取义造 成所选材料的意思与课本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或者命题人故意选择一个与课本知 识相反的错误观点来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如果完全拘泥于课本则会导致 错误。况且,课本上的观点也不一定就是科学的,历史是有争议的。 (2010全国卷一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 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 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 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15、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 ,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 A 项;材料中有 “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 ,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 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此题的难度体现在 B 项 的干扰迷惑。但是如果能注意到 B 项的表述是“完成式” ,就可以排除。欧阳 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D 项 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 文集需经“官司详令” ,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但是 D 项 略有不妙之处是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文化传播方式前后的对比,何来“变化”? 既然是材料型选择题,要求根据材料反映了什么,而答案却是根据所学知识和 材料内容的结合,似有不妥。 (2010天津卷 4.)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