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10934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 结构理论 1、刚柔相济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 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 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 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 是柔 多一点好?刚到什 程度或柔到什 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 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 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 的 精确答案。最后,专家们达成难 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 道也许都是相通 的。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

2、的哲人们 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 太柔都不受推崇。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 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 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 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 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 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 雄自己 能体 。人们 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找 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因为“

3、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 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 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 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 的疑问, 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 名。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用现代的 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 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 范 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 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

4、时候, 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 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只可惜“道可道,道难行” 。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 柔相济只是理想中的“模糊结构” , 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 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一定性。如此的差异下,企 望哲人们找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不过, 个人如果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 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另一番光景。2、多道防线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所有抵抗外力的结构 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如果把“生存” 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非常非常 险的。多肢

5、墙比单片墙好,框 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也许我 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绝对安全的防备构件是不存在 的,还是应该多多考虑:当第一道防线跨了,第二道防线能顶住吗? 或者能顶住多少?还有 有第三、第四道防线?人生也应该是多道设防的吧。毕竟,谁能坚信在一棵树上永远吊 不死,或者谁又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再好的汽车,都会有一个 备胎在后面。一辈子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的人实在很幸运。而 当 看到饱经沧桑、历尽苦难的人尽力呵护甚至溺爱他们的子女时,也 总有一股暧流涌入我的心中。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希望自己的 不幸际遇在下一辈去重演的!张开陈旧而温暖的大伞,他们时时设

6、防,企图让子女在暴风雨来临时免受伤害。能有这样的父母作为人 生的第一道防线是该知足了。但进一步想想,这第一道防线就已经 足够了吗?父母是否也该注意到去督促和帮助子女学会构筑人生的 第二、第三道防线呢?因为大多时候,最终陪我们走完一生程的, 可能不会是别人,不会是父母,而只有自己啊。记得有个同行朋友,在精心做完一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之后对我说, 他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来抵抗可能出现的地震破坏, 真希望来一场地震检验一下他的成果,可接着他又说心底里有点害 怕地震真会到来。我对此很有同感:想一想,最好还是 有检验的 机会吧,因为安全的储备能够名副其实,永远处于储备状态才是我 们设计者的心愿。

7、类似地,培养一个人坚强,当然决不是希望他去遭受磨难的,而是让他具有化解磨难的能力而已,如果能平平安安 岂不更好?只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放弃培养一个人变 得坚强起来 的努力。偶尔在报上会读到百折不挠者,他们象坚不可摧的建筑,无数次 风雨雷电、天崩地裂之后依然立在那里,让人肃然起敬。但我并不 赞成“经历磨难越多越伟大” 的观点,我以为我们的生命真的不需要 用磨难来证明些什 :生命原来可以不伟大的,但应当快乐,所以 我们要努力使其免遭伤害,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想到的只是,虽 然生命历程中最好 有任何灾难,但是抵抗灾难的防线却是越多越 好,我们宁愿这些防线一辈子都用不上,可谁又会认为建立这些防 线就是

8、多余、是空费时间和精力呢?就象建筑结构的安全储备,用 不上可不等于 有用的!3、抓大放小“强柱弱梁” 、 “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有 人问:为什 不是“强柱强梁”“ 强剪强弯”呢?为什 所有构件都很 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绝对安全的结构是 有的。 简单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但各个 构件担任的角色不尽相同,按照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 可意料的破坏力量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抵抗的目的,就是为了 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后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 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

9、要构件先去承担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如果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 则更大矣!在建筑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 倒了,柱还 可以不倒的。可见柱承担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 是在最后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 先,以最大限度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如果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 他们都“坚不可摧” ,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 会更大。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有舍 才有得,舍是为了得。但取谁舍谁,真是个难题。整个社会缩小了 就象建筑结构体系。人们竟不住要自问:在冥冥众生中,我是一根 梁还是一根柱?我能做一

10、根梁还是能做一根柱?我愿做一根梁还是 愿做一根柱?取舍在所难免时,我是被“取” 还是被“舍”?按理说, 不管梁还是柱,都属于社会体系的一分子,都不可或缺。但我相信 很少有人甘心去做陪衬、做垫脚石的- 个人都希望成为顶梁柱之类 的重要角色。只可惜总要有人担任其他次要角色,去成为梁、板乃 至填充墙等等的。于是这世界充满了竞争,充满了 盾;于是在这 种竞争和 盾中导演了一出出角色互换的悲喜剧;于是这社会最后 必然要论功行赏才显得公平。大概 个人都能在相应的岗 各得其 所,社会才会变得有序起来。身居高 者,承担的责任较大,他(她)的行动会影响到多数人 的利益,所以他不能倒,他只能最后倒;所以在给予相应

11、特权的同 时更要严格要求他,以确保大众的利益。如果高官和平民享受同样的待遇,不知道还能有多少人想去做官想去承担更多责任。但是倘 若手握重权而不慎用,享受特种待遇却 有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 这样的官是做不长久的。就象一根柱子如果 有发挥柱子的作用, 大厦将倾,最后倒掉的还包括它自己。可见柱的选材设计须当谨慎, 否则即害了柱,还要殃及整个大厦的。担任次要角色、身处低 的人,身上的担子当然很轻,只能从自 己的利益出发去要求社会,因为自身的存亡对他人影响不大,所以 获得的特权保护相对很少,甚至 有什 特权,非常时刻还要“舍车 保帅”,但幸亏大多时候还可以拥有活得轻松的心情,因为责任小嘛。 不甘寂寞者要

12、想实现角色由低到高的转换,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承受 能力,然后再去努力把能力提高,如此方能担起重任,好高骛远是 不明智的。也许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想争取的,其实只是一份发热 后轻松的心情。如果说“大材小用”导致的是浪费, “ 小材大用”蕴藏的则是 险, 所以严守“大” 关实在很有必要。道理是简单的,比较起来却很残酷- 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小” 呢?4、打通关节在结构体系中,所 关节,是指变化相聚之处,或变化出现的地 方。不同类型的构件相接处,同一构件截面改变之处,是关节。广 义上,诸如结构错层之处,体量改变之处,转换层亦是关节。关节 无处不在,因为结构体系乃是变化的统一。外力突然袭来之时,对 于单一

13、的构件,力量的传递简明,因而容易控制。对于复杂的结构体系,关节的复杂性难于预测和控制,即使从理论上保证了 个组成 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但因关节的普遍存在,力量的传递往往不能畅 通而出现集中甚至中断,破坏由此而发生。历次灾害表明,从节点 开始破坏的建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所以理想的结构体系当然是浑 然一体的- 也就是 有任何关节的,这样的结构体系使任何外力都 能迅速传递和消减。基于这个思,设计者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 结构中各种各样的关节“打通” ,使力量在关节处畅通无阻。中医上 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结构就象一个人,气穴若不能畅通, 症结和隐患就会产生。在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中, “刚柔相济

14、” , “多道 防线”, “抓大放小”是设计概念中的战略问题,但要想得让这些战略 思想得以实现,靠的是“打通关节” 这个原则作为保证的,结构设计 的具体操作,最后全都归到“打通关节” 的贯彻和实施上来。如何打通关节?在设计概念里,要解决的是外力在结构体系内重 分配的问题,要确保力量是按照各构件的刚度大小进行分配的,避 免出现不合理的集中,最终达致静态的平衡。因结构形本为“静” , 灭于“动”中。所有 “ 动” 的因素对于结构均为不利。打通关节保持 平衡的目的其实就是使其永远处于原始的静态,当力量不能畅通时,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的组成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静态平衡一旦被破 坏,结构变成机动, “动”

15、 即是死,即为终结。可见设计者是协调者, 其任务是让所有互不相关的静态构件相聚之后依然处于静态(也就 是使其保持常态) ,或者是处在相对的静态之中。对比由构件与构件组成的静态“结构体系” , 来看看由人与人组成的动态的“社会体系” ,这一静一动之间,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体系既是由动态的人组成,变化乃是其常态。如果把变化亦 称为关节的话,这种关节是无形的,或者称为动态的。社会的存在 和发展,关键在于“动” 字,因为其形本为“ 动”,灭于“ 静”中, “静” 即 是死,即为终结。同样的,打通关节的方法是要解决各种各样的, 诸如情感、金钱、地 等等的重分配的问题,要确保这种分配是按 某种合理、有效的规则来进行的,避免形成集中而不畅,以期达到 动态的平衡。任何静态-也许是强制性的静态,出现了对社会都是 不利的。打通关节的目的是使社会永远处在动态之中。无论是思想 意识、还是行为举止,一旦被限制,一旦处于停滞,出现静态的死 角,社会必将有症结和隐患。是以对于任何动态异端,治理者只能 以合理之规则加以疏导,不可强其静止,不可逆之堵之,如此方为 长治久安。其实处理和成就世间万物,必须使动为动,静为静,才能平衡; 必须动者动之,静者静之,才能持久;必须知其本源,施以规则, 顺之导之,才能达至繁荣昌盛。一切的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始,达 到平衡为终,诸多规则,只是手段,只为平衡,只为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